在幼兒園對外開放時☀️,很多教師會積極爭取開課的機會,鮮少有人願意展示遊戲活動。為什麽幼兒最喜歡的遊戲活動卻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軟肋”呢👨🦼➡️?問題究竟出在哪裏?
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是幼兒的生活方式。因此,對遊戲活動的支持和引導是幼兒園教師核心專業能力之一。可是,很多一線教師不懼怕組織教學活動🧑🏿⚕️,卻害怕開展遊戲活動♟🌦。在幼兒園對外開放時🧑🏻💻,很多教師會積極爭取開課的機會🧞♂️,鮮少有人願意展示遊戲活動。為什麽幼兒最喜歡的遊戲活動卻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軟肋”呢🤾🏼♂️?問題究竟出在哪裏?
瑞吉歐教育的代表人物馬拉古奇認為,教師“必須放棄孤立🧙🏼♂️🍻、沉默的工作方式”,開展團隊學習🧏🏻。園本教研活動是教師交流感受、分享經驗的平臺,在這裏🏌🏽♂️,教師之間通過對話討論、現場觀摩,使個體的思想在團隊中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影響👩🏿🎓,並產生新的見解,拓展每一位教師專業發展的空間。我們嘗試以“創設與兒童發展相適宜的區域”為主題🥷🏿🧅,通過園本教研的形式,提升教師支持和引導幼兒遊戲的能力💇🏽♀️。
了解教師原有基礎🧑🎨,找準切入口
園本教研是一種行動研究,行動研究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問題為中心”。因此𓀖,我們高度重視教師在區域創設和指導中所遇到的困惑和問題,在教研活動中通過不同的形式幫助教師學會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針對問題進行學習🕧、研究🛰。
在前期調研中🧗🏻♂️,我們發現,班級空間布局合理與否,直接關系著遊戲的順利開展。例如🪚,有些班級各區域之間缺少必要的分隔界限👵🏿🌬,造成幼兒在活動時因“屬地不明”而相互幹擾🔩;還有部分班級因教師個人興趣偏好,會隨意擴大某個區域的面積,造成其他區域因活動空間相對狹小,幼兒活動時糾紛不斷🏊🏼♂️。
針對這種情況📈,在新學年開學之前👩🦱,我們組織了以“班級空間的運用與規劃”為小專題的研討活動。第一步🥓:經驗回顧。請教研組的教師提前準備好一張自己班級上學期末的區域布局圖,標註上每個區域的實際使用面積和可以容納的人數,計算出每位幼兒擁有的活動面積。當每個班級的布局圖和各區域活動面積陳列在大家面前時👲,教師在觀察比較中發現了問題:成人應該合理規劃空間👨👦,讓幼兒有空間和條件開展各種遊戲,以滿足不同幼兒發展的需求。第二步:紙上談兵🛵☣️。我們將教師編成三人一組,隨機組合,要求各組在一張白紙上設計出某個年齡段班級的區域布局圖📊,各組輪流向大家介紹本組的設計意圖及理由,其他組的教師可以提問或者質疑。經過這一輪的練兵🌶,教研組的教師們對小😠、中、大班不同年齡段幼兒遊戲的需求及區域規劃的基本原則👰🏼♀️,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第三步:直面現場。園本教研是以行為改進為導向的👨🏻🦲,將認識及時轉化為成果並服務於日常實踐為最終目標。開學一個月後,教研組成員深入班級,根據現場觀察到的幼兒遊戲的實際狀況,對各班級的空間規劃和運用情況作出分析,提出合理化的改進建議🏊🏼♂️〰️。比如🚽:要方便幼兒行走、進出🫃🏽,有清楚的區域分隔界限,動靜分開,設施的提供有助於活動,讓教師在教室的任何一個地方都能看到孩子等🦖。通過三步曲🔶,一步步提升教師“充分利用與合理設計遊戲活動空間”的能力。
教研過程人人參與,變“差異”為“資源”
園本教研既要充分利用幼兒園本土的優秀資源,同時也非常需要借助園外的優質資源,園內園外形成合力,合作進行研究。這種合作研究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在知識上取長補短,而且可以在情感上相互支持,在思想上相互影響👨🏼🦱,在行為上相互督促。
為了構建專業支持系統👶🏿,我們定期邀請省幼教教研員、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省特級教師走進教研現場,參與研討。專家們擁有大量前瞻性的教育改革信息,他們引領著教研組的研修方向,極大地推動了教研活動的進程🧑🏽🎄,避免了教師們走彎路和在低水平上徘徊。教研組成員在專業發展水平和個性態度上都存在差異📯💆🏼♀️,因此,我們在教研活動中,有意識地營造“去權威化”的平等對話氛圍🏌️♀️🐁,這裏沒有絕對的權威,也沒有旁觀者⌚️,有的是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和經驗分享。
觀摩研討各有分工,提升教師觀察水平
觀察能讓教師覺察幼兒的需求、判斷幼兒的發展水平,從而在此基礎上設計更適宜的發展目標和遊戲活動。而現實中,教師往往不會觀察,遊戲中的觀察多以一般巡視為主👨🏼🔧,有目的的觀察不多🧑🏻🎤。
針對這種情況🕺🏽,教研組以提高教師觀察意識和觀察水平為目的,每月組織一次觀摩研討活動。參加人員有園外的專家、業務園長、教研組長和各班教師,成員分工如下🤜🏽:專家,為教研活動提供資訊(提供講座👶🏻、推薦學習資料),定期參加教研活動,對教研現場進行診斷◾️;業務園長👨🏻🏫,確定每一階段研討活動的重點✶,擬定觀摩評析表,全程參與研討,跟進指導後續實踐活動;教研組長⇒,製定教研進度表和分工表,全程參與並主持研討活動🌽,進行教研資料收集與整理工作;觀摩活動開放者,製定開放活動的計劃,記錄研討內容🛶,對本班的區域遊戲進行反思和調整;觀摩者,熟悉活動計劃並選擇區域或觀察對象進行觀摩,記錄遊戲中幼兒與材料、同伴或成人的互動情況,參與研討🥓、提出建議。
為了保證更多的教師有機會參與研討🫄,我們規定每位教師的發言時間為三分鐘🉐,並提倡采用1+1的方式(即總結一個值得借鑒的經驗+提出一個可以改進的建議)陳述自己的觀點,既避免了有經驗的教師長篇大論👨👨👧👧,也增強了教師理性思維水平的發展。同時,我們采用讓年輕教師先發言、請資深教師後歸納總結的方式👏🖐🏽,使年輕教師、資深教師各自在實踐中接受挑戰和鍛煉🏉,在獨立思考、與同伴觀念碰撞與經驗分享中,在幼兒園業務骨幹和專家的引領下👨🏼🦲,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