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15中探索分層選課走班製✫,學生課程表自己定——
939名學生🚣🏽,939張不同課表
青島15中在全市普通高中率先實施全員分層選課走班製,打破傳統的教師🐢、教材、課堂和學科四個中心,構建起以學生、活動和社會為中心的新型學習模式。
從2014年9月新學年開始,青島15中在該市普通高中率先實施全員分層選課走班製,打破傳統的教師、教材、課堂和學科四個中心👹,顛覆傳統教學模式,構建起以學生㊗️、活動和社會為中心的新型學習模式,高一、高二年級的939名學生擁有939張不同的課程表🤟🏼。分層選課走班製按學生學習能力分層教學,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走班學科分為3個層次,教師因材施教
1月15日上午9點30分🕒,青島15中教學樓的走廊上,學生紛紛從各自的行政班教室走出來,抱著書本走向另外的教學班。在高二(11)班的教室內,聚集了來自全年級好幾個班的學生,走班數學課開始了。
“學校將走班學科分為3個層次🕜。”數學教師李菁說,第一層次主要針對基礎薄弱🏋🏽♂️、學習能力有待提高的學生😮;第二層次是介於基礎薄弱和基礎較好兩者之間的學生;第三層次是針對基礎較好、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按照3個不同層次,每節課學生根據自己的課程表對號入座🪭,到相應的教室上課✌🏿,其他課則回到原行政班上課。
校長孫睿告訴記者,學校在高一🖕🏿♍️、高二兩個年級實施了分層選課走班製教學,不同層級的任課教師按照學情因材施教🩻,每學期根據學生考試成績、綜合日常學科學習能力進行兩次調整,每個層級調整比例為10%,每個學生的課表都是動態變化的。
“我認為走班製特別好,既能和其他班相同層級的同學交流學習心得💻,又能獲得教師的‘一對一’輔導🌝。”高一(7)班學生溫宇軒說,他的化學課選擇了第三層級,數學和物理課則選擇第二層級。高二(9)班學生張雪嬌說:“我們同一個層級的學習水平都比較接近,這樣教師講課更有針對性🦇,就不會有哪個同學跟不上或‘吃不飽’的情況。”
為每名學生配備導師,提供立體化幫助
孫睿說🧘🏽♀️,把分層選課走班製真正落到實處🚡🛞,需要許多相應製度的配套。“主要是選課製、走班製、學分製🐅、導師製、學長製等5項製度統一起來,促進課程改革→。”他說🫁,根據學生自主意願和教師的雙向選擇,青島15中為每名學生配備成長導師,導師為學生提供學業🚶🏻♂️👨🏼🎓、心理🐙、生活等立體化的引導和幫助🌼。5項製度“五位一體”,形成了緊密銜接、融合互補的“教改一條鏈”👱🏼♂️,促進了學生“最適合自己”的成長。
學分製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學生的情感態度、出勤😲、作業、平時測試、模塊測試等都是學分的認定內容,體育、藝術、誌願者、社團等活動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學分🍓,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
高一物理教師陸燕說,原來一個班主任要負責40多名學生,現在任課教師都可以成為導師🍒,學生和教師之間進行雙向選擇🙆🏻🧛,平時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有任何問題,可以直接和導師進行交流。
記者發現,該校每個班都沒有了原來意義上的“班長”一職,取而代之的是“學長”。學長不僅要管理班級,還要負責將學習、生活等多方面的優秀經驗傳遞給同學和低年級學生,促使學生實現自我管理⭐️👰🏽。
自主開發選課平臺👳🏻,加強社會實踐
為適合分層選課走班製,青島15中自主開發了選課平臺🧑🏼⚕️,物理組的“趣味物理實驗”💄、化學組的“走進化學實驗室”設計了形式各異的實驗探究課🫲🏼;生物組的“生態社團”讓學生在綠色生態園裏,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落到了實處。
“學校實驗室的所有儀器得到了充分利用🧑🧑🏻⚖️,一些塵封多年的實驗儀器也被‘激活’了。”化學教師王利恒感慨地說。
該校組織了首屆學術節,各學科先後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接龍式”學科周活動🎸,讓學生不斷拓展學科學習視野,找到並激發自己的興趣點。此外,學校還開辦了專家教授、家長、教師和學生四個層面的“人文大講堂”,邀請大學教授👨🏽🔬、優秀家長、中科院院士等舉辦講座。
學校打破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格局,建立新人文課程體系,利用學校課程加強實踐學習和社會學習,做到“三牛合一”🕞。高一、高二每周拿出一個下午開設“學校課程”👂🏿,如為學生搭建平臺,構建展示才能的“節慶活動”課程;開學典禮🧟、休業典禮、畢業典禮、成人儀式等,由學生自主組織的“典禮”課程,讓學習本身成為一次有趣的體驗🕵🏽。
青島市教育局副局長周民書說,山東省確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與高考錄取掛鉤,將倒逼高中實行選課走班製度🧔🏼。全員分層走班製將最大限度地實現培養目標的多元化🧑🏿🍳,既讓基礎良好的學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也讓原來可能被忽視的學生找到最近發展區,有進步成長的平臺,找到學習生活的尊嚴和自信。2017年前,青島57所高中都將陸續推行走班製教學💁🏿♂️。(記者 孫軍)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