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疆烏魯木齊市米東區教育局決定給予烏魯木齊第100中學體罰學生的教師田某開除處理💃🏼。由於認為自己被開除是當地教育局迫於媒體不實報道引發的輿論壓力而做出的,有失公平公正🔠,田某委托代理人向烏魯木齊米東區教育局提出行政復核申請,希望能客觀公正地對待田某所犯的錯誤,做出正確的裁定,撤銷開除處分的決定,讓其重新回到學校。
此事再一次引發了人們的關註🗡,田某體罰學生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麽?田某真的打了受害學生50耳光?事發後,她遭遇到了怎樣的困境?這件事給其他教師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日前,記者就此事進行了深入調查。
【調查】
“扇學生耳光”被誇大
田某,烏魯木齊第100中學原初一年級數學教師🏄🏽,也是被媒體以“烏魯木齊市米東區第100中學教師連打學生50多個耳光”為題進行報道中的主角。9月30日,她已被烏魯木齊市米東區教育局開除。
10月30日,經過再三努力,記者終於見到了這位被學生稱為“好老師”的田某。見到記者,田某的眼淚湧了出來。“我快崩潰了,我快撐不住了🎶🧝🏽♀️。”田某一邊向記者哭訴一邊斷斷續續🪧,充滿絕望地說𓀅,“短短一個月👩🦼,我瘦了8公斤😭。”
9月29日,新疆一家媒體的一篇《老師扇學生50耳光》的報道,立即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關註⛽️。一時間,全國各地門戶網站、手機微信、QQ空間等都出現了這篇報道和相關內容,標題都突出了“學生被老師打50耳光”這個關鍵詞。田某說,截至10月30日🫁,中國教育報記者是事發後第一個采訪她的媒體記者🙋♀️🧑🏿🦰。盡管各大媒體刊發了300多篇報道🚶♂️➡️,但都沒面對面采訪過她,田某也沒有接受過電話采訪🤦🏼🤚🏼。“我就是不實報道的犧牲品📛🧖♂️。”田某說👵。
同樣是打耳光🦚,一巴掌和50巴掌,性質上沒有什麽區別,都是體罰學生,都應該受到處理。但在傳播過程中,一巴掌和50巴掌所產生的影響和後果卻可能完全不同⚆。田某是否真的扇了小傑50個耳光呢📴?
9月26日,上午最後一節數學課,由於學生小傑沒有完成數學作業,擔心受到老師批評🩺,在檢查作業本時,小傑堅持稱自己把數學作業本交給了數學課代表。然而,數學課代表和小組長稱並沒有收到小傑交來的作業本。作為教師,田某便就此開展調查。後來💙,在小傑的書包裏🧑🏽🐰,找到了作業本🫳🏽,作業沒有做完👎。“我最討厭學生撒謊🥉,這是我最生氣的地方,一沖動便伸手打了小傑。”田某告訴記者。至於具體打了幾下,田某說“記不清了”。
到底打了多少下🏂🏽?就這個問題🧛🏻,記者采訪了當時負責調查此事件的烏魯木齊市米東區教育局黨委副書記、紀檢書記劉鈞。劉鈞介紹說,事情發生後👩🏽💻,米東區教育局立即成立了調查組🦸🏼♀️,對此事進行調查👩⚕️。調查組詢問了小傑和他的家長🗻,還找了當時班裏的7名學生,也當面調查了田某。7個學生中,有一個學生說看到打了一下,還有幾個學生說打了幾下,還有兩個學生說打了十幾下。在米東區教育局做出的對田某的處理決定中🤚🏼,沒有采用媒體報道的小傑被打50耳光的說法,而是使用了“打了數十下”的表述。
據田某講,她當時並沒有用巴掌扇學生👨🏻🔬,手掌沒有接觸學生的臉部🧑🎓,只是指頭打到了學生的臉👨🎤。媒體報道說,挨打後小傑因頭暈目眩耳鳴被媽媽送進醫院🩱。事實上,小傑被田某打後,還在學校繼續上課,當天下午四節課都上了👮♀️,而且還上了體育課🧎🏻♂️➡️。田某告訴記者🙌🏿😒,打人後,她認識到了錯誤👩🏻🦽,覺得對不起小傑,整個下午都在關註著小傑。
當天晚上🩺,也就是9月26日晚上9點多,田某接到小傑父親打來的電話。得知孩子被田某打了👄🧗♂️,小傑的家長心疼不已,十分生氣。打電話質問田某,並說小傑流鼻血了🚵🏼,要到醫院去檢查。田某表示要帶小傑去醫院檢查🧑🏼🏫,但被小傑的父母拒絕。晚上9點多,小傑被父母送到米東區人民醫院🔍。
10月30日,記者在米東區人民醫院CT室查到了當天小傑的檢查記錄。小傑做了兩次CT檢查,其中一次是腦CT檢查👷🏿♂️。據給小傑檢查的李醫生介紹,小傑腦CT檢查一切正常⚾️。但據劉鈞介紹👨🏽✈️,他和教育局其他領導在去醫院看小傑的時候👰,看到他臉上有紅腫的情況🧑🦼➡️。
一時沖動體罰學生
“烏魯木齊市米東區第100中學教師連打學生50多個耳光”被報道後✳️,隨即被各大網站轉載,各大媒體也進行了刊登和報道🕉。一時間,田某的手機被網民打爆。有網民罵她心狠手辣,太壞了📕,是個壞女人👨;還有網民打電話罵她“變態狂”🛜、“黑社會老大”,等等🧑🧒📎。田某不敢接電話,網民又瘋狂發短信辱罵她🏂🏽。她的微信、QQ號被盜🤵🏻♀️,各種私密信息被人肉搜索。從來沒見過這種陣勢的田某被壓垮了。田某因心臟病突發住進了醫院。
“那幾天,我真的快崩潰了,感覺天塌下來了。”田某說♨️,“我體罰學生🥖🫳🏿,我知道錯了,不該打他的臉🚴🏻♂️,但我沒有網上說的那麽狠心🤜🏿,我不是什麽黑社會老大,也不是變態狂。我愛孩子們,愛教師這個崗位👳🏿♂️。我只是一時失控體罰了學生,怎麽就被罵成這樣?我想不明白🅰️。”
田某原是米東區農村一名代課教師🧓🏼,1991年走上講臺🔒📟。作為代課教師,她每個月工資只有70元錢。就是這樣的待遇,她差不多幹了10年,從沒有怨言。後來田某又拿過每個月200元的代課教師工資。這期間,親戚朋友看到田某能幹🦝,卻只能拿一點點微薄的工資,便勸她離開代課教師崗位,另謀職業。“如果她不當代課老師,幹什麽都能幹得好,當時勸她離開她不聽🏌🏽,她說舍不得學生⚰️,舍不得講臺👩💼。”田某的姐姐流著淚對記者說🧑🏽✈️🩵。
“教育對我來說,不僅僅是職業,也不僅僅是事業🤷🏻♂️,我一直這樣想🍁,只要能讓我吃飽肚子,我就願意在教育上幹一輩子💚💑,決不後悔。”田某哭著說。在田某的家裏,記者看到她的一部分獲獎證書,足足有一尺多高。她曾經是米東區的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在學校當班主任期間,幾乎年年被學校評為先進班主任。後來,她憑借自己努力,考上了正式教師。由於工作成績突出🤌🏽,她從農村學校教導主任的崗位上🧝🏽♀️,調到烏魯木齊第100中學擔任數學教師👩👩👦👦。
田某的多位學生告訴記者👩🏼💻,在課堂上😋,她是一名嚴師;在課下,她是學生的好朋友。學生給她取了個外號“田老大”,也就是“孩子王”的意思。然而🕖🤴,體罰學生事件發生後,這個昵稱被網民們錯誤地理解為田某是學校裏的“黑社會老大”,並由此引發了對田某的人身攻擊🧙🏽、侮辱和謾罵🤚🏿。
一位正在山東大學讀書的田某曾經的學生對記者說:“已經從‘老大’那裏畢業了三年多🤷🏽,和她相處也不過短短的一年半而已,但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老大’是我所有老師裏對我影響最大👩🔧,是我至今仍會牽掛仍會去看望的人。我們不叫她老師,我們就是願意叫她‘老大’,因為這樣親切👮🏼♀️。”
家長學生的呼籲
對於網絡報道中提及田某經常用“蛙跳升級”👨🏼🎨、“黑虎掏心”𓀎、“螞蟻上樹”等變態手段懲罰學生,事實又是怎樣的呢?
調查采訪中👞🟫,說起這些詞語🧑🏿🚀,田某教過的學生都說,這不是什麽變態手段,而是發生在課堂上的趣事,其實就是遊戲,是體育課上的動作和姿勢,只是被賦予了形象的名稱罷了🙅♂️。然而,在網絡上和一些媒體的報道中🙇🏽♂️,這些在學生們看來有趣的活動,被說成“慘絕人寰”的整人招數🎨。田某曾經教過的一位學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她是我15年求學生涯裏,最貼心、最有責任心的一位好老師,我非常感謝她,我尊稱她為‘田媽’🪪。”
田某在工作上的認真負責,有目共睹🚽,很多家長都願意把孩子放到她的班上⏯。事件中的小傑🧘🏿♂️,本來不是這個學區的學生,能到田某的班上,還是托了人情、找了關系的。小傑的父親在送小傑到田某的班上之前🦁,已把田某在學校裏的表現了解得十分清楚🤘🏽,才選擇了田某的班。
9月30日晚上,得知田某要被米東區教育局開除後,100多個學生家長到教育局為其請願,希望從輕處分,給田某一個改過的機會。還有田某曾經的學生聲援她🖇,認為她只是犯了不該犯的錯誤,不應該因不實報道被網民如此謾罵和侮辱*️⃣。有的在外地上學的田某學生還趕到田某家裏,安慰她。還有的田某教過的學生打電話表示🗯🕣:“願意一輩子給田老師養老,照顧她🫰🏽。”
采訪中,接受采訪的家長表示🚸🚶,田某轉化了很多後進生。很多被別的學校拋棄的學生👾,在田某的班裏,被教育培養出來🛺,考上了大學🖌,或者走上了正道。
【追問】
處罰教師是根據事實還是輿論?
田某認為,媒體報道存在不實情況,並沒有聽她的解釋💂♀️,輿論也一邊倒🤱🏻,盡管後來田某曾給打電話來的網民解釋過,但依然遭到謾罵和語言攻擊。日前,田某委托律師向米東區教育局提出了行政復議,認為不實報道引發的網絡輿論壓力🤾🏻♀️,才使米東區教育局做出開除她的決定😺。如果沒有網絡輿論壓力🫱🏽,處理結果也許不是這樣的。米東區教育局黨委副書記、紀檢書記劉鈞表示,事發後的輿情顯示🧾,387家媒體轉播轉發了這個事情,影響很大,反響強烈。
田某的代理律師表示,事情發生在9月26日❔,當天是星期五,9月30日便做出了處理結果▪️,有調查不充分之嫌📎🚴🏼♂️。律師認為🤿,開除田某🕵🏼♂️,有可能是米東區教育局迫於媒體輿論壓力匆忙做出的。
采訪中,劉鈞認為,田某體罰學生事實清楚,開除處理是有法律依據的,也符合相關規定。但田某代理人告訴記者,田某所犯錯誤並不適用於《米教字(2014)150號行政處罰決定書》所依據的法律及法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如果教師體罰學生🏄♀️,又經過教育拒不悔改的,可以適用第二款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解聘👩🦯,但田某不符合此情形🙆🏻♀️🦶。而且,根據《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第七條的規定,開除處分應由所在學校提出建議🫒🕴🏻,學校主管教育部門決定並報同級人事部門備案。事件發生後🤷🏻,田某所在學校並未提出開除建議🧑🏽✈️🧍,但被教育主管部門多次打回,強行讓學校提出開除建議🎱,程序嚴重違法。再其次,米東區教育局沒有明確根據《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第二十條第幾款對田某做出處分,也沒有提供情節嚴重的證據,因此適用法律不明。
“事件發生後,田某多次與小傑的家長真誠溝通🖼,在聽證會上小傑的父親接受了田某的道歉,並明確表態不想讓田某離開工作崗位。”田某的代理人認為🏺,小傑也已經重新擇校上學,而所謂的“社會影響惡劣”👇🏽,是媒體在誤導情況下造成的不真實的社會影響。
“如果把網絡炒作的強度納入對教師處罰的因素之中,後果不堪設想。因為一件小事,在網上發酵📈,往往會變成網絡事件,在傳播過程中會被誇大,這樣的話,對教師不公平👯,對教育也會造成傷害🍫。應該根據事實,根據真相,而不是輿論的強弱來判斷。”采訪中,一位教師這樣說道🍶。
新疆一家媒體的評論員張天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教育改革正處在關鍵期,類似事件不可避免地還會發生,如果媒體從建設性方面報道🙇🏿🌦,把問題說清楚⚛️🙆🏽,這樣的監督才是教育改革發展之福。否則🍯,只會破壞教育改革的成果👷♀️💇🏽。
教師依法執教為什麽會這麽難?
田某因體罰學生被開除,引發了正反兩方的爭論。一方認為♤,田某體罰學生並沒有造成小傑實質性傷害,開除處理太重了,這樣處理,以後教師還敢管學生嗎?另一方則認為☛,田某被開除,是咎由自取🕒,是體罰學生造成的後果🏊🏼♀️🧑🏼🤝🧑🏼,該她自己承擔。
田某因體罰學生被開除後,一些教師擔心遭遇類似田某事件的炒作,成為受害者,感嘆不敢管學生了🕗。一位高一年級教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去😇🧙🏻♂️,學生上課打瞌睡,我就會叫學生到後面去站著聽課😦。本意不是體罰學生,是希望讓學生站一會兒,清醒一下🦏,但田老師的事情出來後🙅🏿,再也不敢這麽做了,擔心學生告自己體罰💇🏼♀️。”
采訪中,有些教師認為,面對犯錯的老師,在犯錯情節不那麽嚴重的情況下,是不是應該給一個改正的機會🧕🏼?有的教師認為,人無完人,都會犯錯🐻🫑,知錯就改,改了還是好老師。應該給改正錯誤的機會,而不是簡單地開除了事🙏🏽。
一位教師表示,教育行政部門是否應該建立教師糾錯機製🕰,給教師相應改錯的機會?還有一位教師認為,個別教師在管理學生時🎾🍥,遊走在懲戒和體罰的邊緣,如果沒被曝光,沒有被炒作,相安無事,但一旦曝光,被炒作,懲戒就變成了體罰,教師承擔的後果相當嚴重,這給教師帶來了莫大的壓力🦹🏼♂️,不知道該怎麽管學生了🐊。
“學生該管是一定要管的,但管學生不是體罰學生。首先不能打,成年人打未成年人💸👦🏽,是違法行為🐘。其次🌶,不能變相體罰。教師在使用懲戒方法教育學生時🍚🤴🏿,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越紅線😕🤹🏿♀️。”劉鈞說👩🏻🦲,依法治國,落實到教育上就是依法治校,而對教師來說就是依法執教、依法依規管理👷🏼♂️,按照師德要求來做,不能突破師德紅線和體罰底線👧🏽。誰觸碰了,就處理誰,決不手軟👂🏻。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好學生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教師怎樣主動適應時代的變化?
“如今時代變了,生活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這樣的時代✊🏿,越來越透明,對教育來說🎊,很多過去的方法已經行不通了,作為教師,應該認真對待。同時🧞♀️,媒體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發達的網絡媒體往往對一個事件會起到迅速傳播和推波助瀾的作用。”張天宇認為🦸🏽,如何面對這樣的媒體環境,值得教師深入思考🌦。過去,可能打學生幾巴掌、罵幾句🏊🏻♂️,只要不被媒體報道,往往就沒事了。如今情況不同了,智能手機普及率高,學生和家長人人都可以在網上發布新聞,教師要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要在心裏建起一道“防火墻”,特別是在言行方面,不能再像過去那樣“肆無忌憚”、“不拘小節”。
田某體罰學生事件發生後,作為參與調查該事件的教育部門負責人,劉鈞對此有過深入思考。“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執教,喊了很多年,但在一些教師的心中,還沒有真正樹立起這樣的理念🕵🏽♂️。”劉鈞說🌧,“如今➙💆🏼♀️,人類進入了3D打印時代,大環境已經和過去完全不同了。然而♙,一些教師還在用傳統的方式和辦法在管學生🤵🏽,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教育學生0️⃣,不僅行不通,而且遲早會被時代所拋棄。”
劉鈞說🧏🏼♀️,時代變了👰🏿♀️,環境變了🤨👨🦲,學生也自然和過去的學生不同了。作為教師,應該多思考,在當下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該做出怎樣的改變、如何去改變、該改變什麽🌊,這些都是需要教師在新的環境下認真解決好的課題🎳。在教育和管理學生方面,教師只有跟上時代變化、環境變化和學生的變化,不斷創新方法和途徑,給學生更多的愛和理解🔸,才能真正教育好學生🔖🗾。
田某體罰學生事件發生後🧎,米東區教育局在全區範圍內開展了“師德師風教育百日專項行動”,要求各學校認真開展師德師風教育👌,讓每個教師每個管理者都參與其中,以田某為戒🏭,認真反思🧊,不能再出現類似事情。
據悉👻👧🏽,田某關於要求撤銷其被開除處分的行政復核申請,已被米東區教育局受理🙄。
【記者手記】
“這件事沒有贏家”
“因沒交作業,學生被老師扇50耳光”被各大媒體轉載和報道的時候🤸🏽,記者正在外地出差。在網上看到這一消息,在震驚的同時,記者並不大相信。稍有常識的人都應該能想象得到,一個成年人對一個未成年人扇50個耳光👩🏿🍼,後果該有多嚴重🖋,情節該有多惡劣。
緊接著🚶♀️,我便接到一個一個詢問電話,來電詢問我的主要內容是💴:“那個老師真的打了學生50耳光?”三天後,看到米東區教育局對田某做出開除處理後,記者才覺得事情嚴重了。
就在記者準備進行調查采訪時,新的出差任務又來了。在出差期間🆕,一位教育界人士對記者說🙅♀️,田某當時並沒有打學生那麽多巴掌,這個報道可能不實,田某有苦無處訴說▫️⚓️,希望記者能關註一下♣️。
在多方努力的情況下,記者聯系到了田某🌛。聽說我是記者,田某拒絕接受采訪,說她很害怕記者🤜💇,聽到“記者”這個詞就渾身發抖🎞,充滿了恐懼👩🏼🚀。事情發生後☁️,田某遭到了攻擊👩🏽🍳,被謾罵🤘🏿,被人肉搜索👵,一度心臟病發作住院。經過深入調查🦎✮,包括到醫院調取檢查記錄🧝♂️,記者發現,“因沒交作業,學生被老師扇50耳光”的報道,存在不實的地方。
“這件事沒有贏家。”米東區教育局黨委副書記👆🏿⛹️♀️、紀檢書記劉鈞這樣對記者說。的確,事件發生後,在學生眼中被視為“好老師”的田某被開除,離開了她熱愛的教育事業和心愛的三尺講臺➔。而受害學生小傑也被安排到其他學校就讀🙇🏼。由於“被打50巴掌”這個關鍵信息來自小傑和他的父母,因此,他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小傑的父母也很後悔,他們當初是想通過媒體批評一下田某,沒想到事情最後“失控”,看到田某被開除,小傑的父母後悔不已🧑🏽🔬,因為田某在體罰小傑前,也是他們心目中的好老師🧑🔧。
網絡炒作還讓當地教育部門感受到了巨大壓力🤦🏻。采訪中,當地一位教育局負責人說:“米東區教育出名了,可是出的是惡名,出了這樣一個體罰學生的老師。”和田某一樣🫲,很多了解真實情況的受眾,對媒體的不信任心理也高漲了起來🧑🏻🚀。這對媒體來說,也是傷害。
采訪過程中🀄️,很多人這樣對記者說,體罰學生的確是田某的錯,小傑經過醫院檢查,並沒有造成嚴重傷害,小傑和家長也原諒了田某。如果沒有被媒體大肆炒作,田某應該不會被開除,受傷害的各方不會被不實報道產生的如此巨大的輿論壓力所壓倒。教育受到的傷害👨🏻🎓,也不至於像現在這麽深,如此難以愈合🏇🏻。
這些,都值得全社會深思😚,並從中吸取教訓。(新聞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