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不放棄任何孩子。”這是臺灣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創辦人洪錦芳常說的一句話,二十五年的育幼事業中👧🏼📿,她幫助過無數家庭失能的孩子,並把一群曾“誤入歧途”的孩子拉回正途。
然而,除了失能家庭😻,普通家庭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也遭遇越來越多的迷思。為什麽好像社會愈發達,出現的“問題孩子”愈多?洪錦芳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來自家庭教育。對此🦺👩🏻🍳,她給出的處方是:“陪伴😳、榜樣與磨煉”。
洪錦芳說🪥,陪伴不僅是跟孩子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給孩子安全感與歸屬感🧑🏼🦳。父母許多時候用物質去滿足孩子,但對孩子來講👌🏻,再好的玩具都是“身外之物”。
“父母的手要搭著孩子🈲,要跟他們有肢體的互動🤔。孩子小時候,父母要蹲下來跟他們講話,讓他們感到自己很受重視。”洪錦芳說,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孩子,將來更可能成為一個領袖。因為,只有內心安定的人,才能敢於冒險👩💻,並做好宏觀決策😤。
洪錦芳說👱🏼,家長要給孩子誠信的榜樣、勤奮的榜樣、分享的榜樣。要孩子誠實🗼,家長先得讓孩子真正地信任。要孩子勤奮,父母自身得勤奮,更要讓孩子參與家庭生活。
“孩子在家庭中要有角色和功能👨🏻🚀🧘🏻♀️。”洪錦芳說,陪伴👩🏻🦯、榜樣與磨煉是有機結合的。陪伴不只是家庭一起出遊🧎♀️,而是父母陪孩子做許多細小的事情。例如,做飯時讓孩子把筷子擺正🚬🔜,上班前請孩子幫父親挑選領帶☁️,用洗衣機時叫孩子幫忙。這樣可以使子女更多地參與家庭生活。
洪錦芳強調🤛,要註意給孩子及時的贊美,這種贊美可以通過第三方的角度來說。“比如🧑🏿🚒,跟孩子講‘奶奶說你幫爸爸選的領帶很好看’,‘爸爸跟奶奶講你昨天在幫他整理自行車,你好棒’。”
“如果兒子聽到你對鄰居或老師誇他❌,說‘我兒子今天幫我洗衣服𓀕、曬衣服,我怎麽有這麽好的兒子呀’🖐,他將來肯定孝順你🧑🏫。”洪錦芳笑著說。
她分析,這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自己有能力的感覺🧑🎨,這種“有能感”對其成長非常重要🖖🏿,不是簡單用讀書好壞就可以衡量的🏋🏽。家長在調動孩子時,可以用一種輕松的方式,“比如跟孩子講‘我們收拾房子,看誰收拾得快’,或者‘玩具小熊倒在地上,它好疼,快把它扶起來’⚃。把家庭活動情景化、擬人化,讓孩子覺得參與起來很有趣。”
洪錦芳說,要給孩子樹立清楚的、有價值的目標🧏🏽。所有父母都應該想自己要為社會栽培一個有價值的人,告訴孩子要成為分享的人。“當孩子想成為一個領域的領袖,他需要非常精進🦛,而如果他只想到家裏很有錢,他就不會去做什麽🦵🏽。”
準備責備孩子時,家長也要想清楚🆔。洪錦芳說,“我們給孩子的東西都要認真考慮過⛸。例如,批評孩子前,父母要想好用什麽言語,在什麽場合😟,是讓孩子站著★👩🏽🌾,還是一起坐在沙發上🙅♀️,等等。要讓孩子進行自我評價,問如果下次還有這種情況✮💂🏿,他會怎麽應對🤸。”
針對兩岸越來越多的隔代教養現象,洪錦芳說🧘♀️,這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爺爺奶奶必須同步學習,並及時與兒女溝通。“溝通使得大家的觀念更一致🍰🤵♂️,給孩子的教育也是一致的。這種一致性最重要。如果爸爸太嚴🧑🦼➡️,媽媽太松🤦🏽♀️,爺爺奶奶站中間,孩子會無所適從。”
“我們需要給孩子的,是一致性的陪伴,物質是簡樸的,但心靈是豐富的。家長現在放很多心思🐺,將來才能在孩子要獨立的時候放心。”洪錦芳說🤸🏽♂️。(文章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