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校園掠影
  

玩耍不是兒童成才的對立面


   ■兒童需要玩耍就像需要母愛一樣🈵。剝奪玩耍,不僅是剝奪童年的快樂🧖🏿‍♀️,更是在剝奪兒童有效的學習方式。 


     ■孩子玩耍不足,其情緒和智力都會處於糟糕的狀態,成績也將會處於正常水平線下,出現磨洋工、不專註、理解力差等問題🏋🏼‍♂️。 

  ■只要家長信任孩子,為孩子營造一個友好善意的家庭氣氛,讓孩子無任何負罪感地去玩📡,孩子就有能力慢慢協調好遊戲和學業的關系👩🏿‍🦳。 

  ■如果孩子能從小盡情地玩耍而從不因此被訓斥和鄙視,那麽他將來對工作和學習,也會像對待玩耍一樣認真和熱情,投入並富於激情🪐👷🏻。 

  ■愛是理解和接納,本質是愛孩子,給多少都不會讓孩子變壞❇️🫱🏻,得到愛越多的孩子🚣🏼,成長得越健康。 

  我曾在微博中發過一條測試題☪️🧜‍♂️: 

  周末,兩個初中生各自在家玩電腦,都在午飯擺上桌時不願下線。一位媽媽叫孩子兩次,看孩子不願下線,愉快地把飯碗端給孩子👩‍👩‍👧‍👧,讓他一邊玩一邊吃😝,不讓孩子別扭;另一位媽媽叫孩子兩次🐗,看孩子不願下線,不再吱聲,吃完飯收拾掉飯桌,把剩下的飯倒進垃圾桶🙅🏻‍♂️,懲罰孩子,不給他吃飯。大家覺得哪個方法好? 

  這兩種選擇,非常典型地代表了家長對孩子玩電腦的兩種心態:家長心中無任何負面情緒,無任何懲罰行為🙅🏽‍♂️📹,讓孩子玩得高興🤽🏽;家長心中有負面情緒,有或明或暗的懲罰行為,讓孩子玩得內疚🚻。 

  更多網友選擇的是第二種🫱🏼,有的選擇“既不給他端過去,也不倒掉😴,把飯留著,他自己想什麽時間吃就什麽時間吃”,這其實和倒掉飯菜是一樣的🏵,屬於家長心理上有懲罰性的第二種。 

  同樣的情境✂️,換一個前題,孩子不是因為玩電腦而顧不上吃飯▫️,是因為思考一道數學題或讀一本書而沉迷,不願意過來吃飯,那麽你會用哪一種方法呢?  

  如果你還堅持第二種😥,認為按時到飯桌上吃飯比一切都重要,說明你的家庭生活中很少有隨性和變通,一個簡單的生活細節都不可以偶爾打破。在缺少自由的家庭生活中,你的孩子應該會變得越來越聽話🐄,能遵循你所訂立的各種規則,一板一眼、事事聽命於家長🍳,令你滿意。但將來他的能力絕不會超越你,他的幸福感絕不會比你多。當他在所有的生活細節上都不可以打破你所設定的規則時,他的人生也一定不會超越你所能為他提供的條件和框架。 

  這麽固執的家長應該是少數,我相信大多數人會因為換了情境細節而改選第一種,答案當然是顯而易見的:學習功課和玩電腦分別代表有價值和無價值,受到的待遇自然不同。 

  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玩耍?如何看待電遊𓀘💒?如何讓孩子學業和遊戲兼顧? 

  玩耍和閱讀同樣重要 

  一直以來,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蔑視童年的價值,認為童年只是成人的準備階段🌉🧑🏽‍🦰,所以玩耍只是兒童的一種年齡屬性🧑🏽‍🍳,沒有價值屬性,甚至有人認為學習和玩耍根本就是沖突的🤬,猶如減肥和吃美食相沖突一樣。我親耳聽到一位家長對6歲的孩子說🤰🧔🏿‍♀️:“要上學了🤝🏵,以後再不能買玩具了🚴🏽‍♂️。” 

  事實是🏋🏼‍♀️,玩耍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成才非常重要。兒童需要玩耍就像需要母愛一樣🧁。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早已證實🦵🏿⛓,玩耍是兒童最重要的學習途徑之一😟,兒童首先是在玩耍中去認識、模仿和體驗各種常識的🧚‍♂️。剝奪玩耍,不僅是剝奪童年的快樂◼️,更是在剝奪兒童有效的學習方式。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藝術創作和欣賞的能力、娛樂的能力⛴、有意義地利用閑暇的能力💇‍♂️,都是公民效率的重要成分,比其他能力訓練累加在一起更加重要🛄。”他認為抑製休閑玩耍的需求是絕對錯誤的🧟↩️,會造成惡果。“沒有玩耍就沒有成長”🥿,是幾千年來人類社會經驗的總結🕶👨‍🌾,在中國得到確認和推廣卻是近些年的事🛷,尤其目前孩子們的玩耍和功課嚴重對立👨🏽‍🍳😽,人們只看到孩子在被迫學習中所獲得的一點成績,卻看不到放棄必要的玩耍所遺留的長久的隱患。 

  其實🧗‍♂️,孩子在書桌前度過時間的長短並不能決定其成績高低。因為學習是件需要智力和情緒雙軌並行來發展的事,成績和孩子的情緒、情感完全呈正相關。如果孩子玩耍不足🍧,其情緒和智力都會處於糟糕的狀態,他的成績也將會處於正常水平線下𓀄,出現磨洋工、不專註👌🏽、理解力差等問題,比如有些孩子經常被評價為“挺聰明的🐓,就是不好好學習”。這些狀況如果一直在惡性循環中延續下去,會變成一個人一生都去不掉的缺點,使其永遠地失去成就大事的氣質📧。 

  以前,很多家長不理解閱讀的重要🚗⚆,對“看閑書”很鄙視,會有家長粗暴地把孩子從外面借回來的小說燒了。經過很多年很多人的努力,閱讀的重要性現在已得到普遍的認可♞🤽🏿‍♀️,但和閱讀同樣重要的玩耍卻還處於被排擠的尷尬境地中。事實上🧡,閱讀和玩耍都是保證兒童健康成長的正餐📖,而不是可有可無的小菜。用學習來擠占兒童的玩耍,相當於既要孩子長個子😟,又不給他吃飽飯,是一種自相矛盾的錯誤做法。 

  有人會說,我承認玩耍很重要,如果孩子玩別的💇🏽‍♂️,比如打籃球、下棋🏋🏻,我就支持。其中的潛臺詞無疑是🏊🏻:電遊不是健康遊戲💆‍♀️。 

  實際上💐,真正令人糾結的🈁,是孩子們的行為不符合成年人的有用原則和功利原則。設想現在電腦還沒有被發明,孩子們最喜歡的是打球或唱歌,打球和唱歌也將被妖魔化💆🏿‍♂️。我認識的一位母親就對正在讀高中的兒子酷愛打籃球恨得咬牙切齒,聽她的口氣🧑🏼‍🏫🧼,宛如她兒子正在吸食一種叫“籃球”的毒品。 

  沒有負罪感地玩,才能協調好學業和遊戲的關系  

  以我女兒圓圓為例,很多人以為圓圓是標準三好生,做事從來都是令家長或老師滿意的📴。其實圓圓是個普通的孩子,也有各種不足和毛病。她從大約十歲開始玩電遊,可以一口氣在電腦前坐七個小時,顧不上吃飯,我就把飯碗送到電腦前。她大學讀的是工科,功課壓力很大👳🏼‍♂️,課余還要參加樂隊排練👸🏽、看電影、看小說🛀🏼、買時裝🆎、談戀愛,再加上玩電遊,時間上經常捉襟見肘,忙得不可開交🕖。現在她已在美國一所常春藤盟校讀碩士,還見縫插針地玩。 

  我當然希望她學習、生活、娛樂幾不誤🐾,一切井井有條🖕🏼。但我知道完美的狀態很難實現,我自己到了中年也始終沒學會把一切都安排得那麽好。既然自己都做不到事事安排合理,那我也不要這樣去要求女兒👍🏿,輕松愉快難道不是人生的終極目的嗎?有太多的研究表明🧑🏿‍🦱🐵,人的身體健康和情緒息息相關,我堅定地相信愉快的心情是最好的養生,所以基本上能坦然地和自己及家人的各種缺點和諧相處——這份坦然可能讓我們在一些小事情上表現不完美,但它並沒有降低我們的人生質量和幸福感。圓圓讀本科時同宿舍6個女孩,自我管理上做得完美的只有一個,但6個女孩各有各的精彩,都很出色,學業上也並沒有明顯的差異。 

  事實上,在玩耍和學業兼顧的問題上,孩子能做到“大致齊”就已經很好,允許平時安排得不理想,甚至哪幾天或哪段時間特別不理想,只要總體上能兼顧玩耍和學業即可——這個簡單的目標能否正常實現🤌🏻,完全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只要家長態度拿捏得當,孩子基本上都可以實現良好的自治。而所謂“拿捏得當”,做到了也並非難事,核心即“不管是最好的管”🐽。  

  “不管是最好的管”這個理念是我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提出的🚣‍♀️,它可以套用到對孩子學習、遊戲等的一系列管理中🤚🏿。“不管”,不是不負責任的放任自流,不是對孩子漠不關心,而是無為而治。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作為,卻是最有效最長遠最有力的一種方法🤘🏻,可謂是教育的一種最高境界。 

  這一境界的心理學基礎是:人的天性是向上向善的🫲🏽,在正常的環境中,每個人在善惡表達上,一定是優先表達善的一面🥭。只有在變態的環境中,惡才會被刺激出來。這都是人類基因自我保存和延續的一種本能反應。所以家長不必擔心自己不管孩子,孩子就會一路下滑,一直滑到“網癮”中——有這樣擔心的家長,結果往往是越管越不如意——這就是嚴格的父母往往教育出不如意孩子的深層原因。 

  在正常生態環境中,未成年人都有自我調適的動機和力量👲🏿,而且年齡越小,調適功能越強大👩🏼‍🎨。也許他們會不時地玩得過了頭,也許他們短時期內在學業上不如人意,只要家長信任孩子🎧🧜🏿‍♂️,為孩子營造一個友好善意的家庭氣氛,讓孩子無任何負罪感地去玩👨🏿‍🦳,孩子就有能力慢慢協調好遊戲和學業的關系。圓圓初一初二狂玩遊戲時一度也影響了學業,我從未因此訓過她。在中考和高考前一年🚣🏽‍♂️🤸,她都自覺地把遊戲盤打包收起來🧛🏿‍♂️,完全投入到學習中🤵🏿。 

  並非只有圓圓能做到這一點☝️,父母親如果完全信任孩子,從不用負面眼光看孩子👐🏽,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做到這一點🧑🏿‍💻。如果孩子能從小盡情地玩耍而從不因此被訓斥和鄙視🏌🏽‍♀️,那麽他將來對工作和學習也會像對待玩耍一樣認真和熱情,投入並富於激情☛。這一點👮‍♀️,從很多身心健康的成功者身上都可以觀察到。 

  來自成人的外部控製🙅🏼‍♂️👸,特別容易打擾這種自我調適,導致其心理秩序紊亂⚖️,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所謂“網癮”,往往是兒童自我管理功能和選擇功能受到破壞的一個後果🪮。深究一下這些孩子的家庭生活,幾乎都可以看到家長的錯誤管製及遊戲之外的問題。 

  “規矩”不是管製,“方圓”不是服從 

  把飯倒進垃圾桶,這個動作真是痛快👨‍🦱,但想象一下這個行為有多麽野蠻粗俗吧🫄🏽🍮。我知道很多人一旦置換角色🤽‍♀️,就會吃驚地發現這確實不是好方法。那麽為什麽會選擇第二種做法?答案只有一個🍎😤:因為他是孩子,而且是“我的孩子”——這就是你思維中的症結,以前一直不曾意識到它的存在,現在它顯現出來了——即在你的潛意識中👨‍🦯,你一直不曾和孩子真正平等過,你是把自己置於一個操縱者和領導者的位置上了,你和孩子的親子關系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甚至是奴役和被奴役的關系。教育手段如果不包含有善意和悲憫情懷🏏,又怎麽能指望孩子學會愛和同情呢?冷酷的手段確實能立竿見影地讓孩子變乖,但冷酷本身也一定會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兒童是從榜樣那裏學會如何對待他人的🎶🔍,如果有朝一日他表現出對其他人、對父母或對自己冷酷,請你不要吃驚👩🏼‍🎤,也不要委屈🙋🏽‍♂️。 

  留言中還有家長認為應該強行直接關機🦂,該吃飯就吃飯,沒什麽商量的余地。這種方法屬於直接控製,行為十分簡單,但也十分粗暴🙇‍♂️,後果可能會很嚴重👦🏽,孩子發生“網癮”、成績不佳、逆反心理嚴重或消沉等系列負面行為的概率將會非常高。還有的說家長要和孩子一起餓,也不吃飯,直到孩子下線。這是一種通過自殘來給孩子施加壓力的行為,亦不可取。 

  現在動不動發生青少年自殺的事件🗝🔁,人們總是喜歡歸昝於“生命教育缺失”——這種大而無當的陳詞濫調不但於事無補🤹🏻‍♀️,而且欲蓋彌彰。如果一個孩子和父母親關系良好👐👌🏻,想到父母時內心是溫暖的而不是冰冷的🧑‍🍳,他決不會自殺。 

  2012年12月14日,美國康涅狄格小學發生槍擊慘案,造成28人死亡,兇手是一名20歲的年輕人,他先在家中殺死母親𓀓,然後到母親曾服務過的小學行兇。 

  如此殘酷的年輕人,他到底遭遇了怎樣的家庭生活𓀉?他的父母到底是如何跟他相處的🤸🏼‍♀️?拼湊一下媒體漫不經心提到的一些有關他的家庭生活的信息和細節,不難看出問題的真正根源🤽🏽‍♀️👇。比如,他的媽媽對兩個兒子非常嚴苛,尤其對小兒子亞當(即兇手),不高興時會用槍指著這個男孩的頭……請想象一下母親這些態度和行為帶給兒子的感覺吧。槍擊案發生後🙇🏼‍♀️,槍手的哥哥第一個反應是🏘🧥,他媽媽肯定被打死了,這個判斷絕不是空穴來風。 

  如果一個孩子和父母的關系融恰,他就不會變壞,也不會去自殺。因為父母一方面是孩子最好的心理依靠🚬,另一方面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又深刻地影響著孩子對世界的態度,如果孩子對父母失望了🛫,他就對整個世界失望了✍️。 

  我們受一句話的誤導太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太多的人錯把“規矩”理解為瑣碎的管製💇🏽🌺,把“方圓”理解為服從,這種淺薄的理解只能產生一些淺薄的教條,不知讓多少人踏入誤區🍔。 

  媽媽和爸爸應該是孩子想到了就覺得最溫暖、最可靠、最可以放松的那個人🕵🏼‍♂️,而不應該是嚴厲的執法者和令人壓抑的君主♗。給孩子送一碗飯和溺愛沒有一點關系。溺愛往往是包辦🙉🫠,本質是成年人愛自己👩🏼‍💼;愛則是理解和接納👨🏿‍🚀,本質是愛孩子。只要是正常的愛,給多少都不會讓孩子變壞🪬,得到愛越多的孩子🧑🏻‍🏫,成長得越健康👩🏼。冷酷從來不是教育,它是教育的反義詞⚉,冷酷教育只能製造冷酷。 

  一碗飯是送到孩子手上還是倒進垃圾桶,這看起來如此小的一件事,對孩子的影響卻會深刻而久遠——回到開始的測試題上來,選一還是選二,這是個極小的生活小細節🌸,卻是一塊教育的試金石💂🏽‍♂️🕢。(尹建莉 作者系家庭教育研究者🏘,著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案例分析】 

  [案例] 

  某著名大學的一名男生🧑‍🏭,高考成績非常好,人也很聰明,但入學第一年就出現掛科現象,整天瘋玩電遊。到二年級開始不去上課,老師做工作也沒用,他父親到校陪讀4個月,當爹的每天晚上就在宿舍把3張椅子拼起來睡覺,極為辛苦🧜🏻‍♀️,也不能根本上改善兒子狀態🔶。留過一級後,該男生仍然不能完成學業🦁,學校只能對其進行勸退。 

  這個男生曾對宿舍同學講,他現在其實並不喜歡電遊,上中學時是真喜歡玩,但父母一直對他管得太嚴了👩🏿‍🎤,尤其高中幾年😯,請來的家教老師占滿了他所有的課余時間,幾乎沒摸一下電腦,也沒有任何其它娛樂,他現在只想把所有失去的玩耍補回來👄。 

  [分析]  

  這個男孩子的情況✍️,“補回來”只是他自己所能歸納的原因。真正讓他無法完成學業的🏔,一方面是長期以來不能釋放的玩耍需求積壓在內心所形成的巨大反彈力,另一方面是父母的控製太強有力,他沒機會練習自我調整和自我控製🫃🏽🤸‍♂️,所以這方面能力也就喪失了。他在電遊上的放縱👨‍👩‍👧‍👦,其實是一種力不從心🧑‍🌾,是自我無力感的表現。 

  愛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擾”,它比不停地給予更讓人幸福。這一點對兒童教育⚠、婚姻維護都是適用的🦴。想長久維持的東西,必須給出足夠的空間🧜🏽‍♂️🔴。尤其對於孩子,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之上,幾乎可以同意他們去做一切願意做的事情,生命受到的阻礙越少🚍,成長越健康💧。孩子的好與差,不在於管或不管✵,而在於環境變態不變態🧛🏽‍♂️。不正確的管製👩🏼‍🚀,本身就是變態的一種⌨️,比不管還要糟糕得多。 

  我知道有些家長在和孩子糾結一段時間後,就滿臉失望地說“不管”了。這是對“不管”的誤解。不管不是放棄關愛,而是不動聲色👿、不著痕跡的管,即在不跟孩子形成對抗和沖突的基礎上,想辦法發展孩子的正面潛能🧘🏿‍♂️。比如建立良好的親子信任關系🧑‍⚖️,培養孩子愛閱讀的興趣,經常帶孩子出去旅遊,幫助孩子建立同伴交往圈子,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等。家長最多可以和孩子一起製定計劃,但計劃如何製定一定要聽取孩子的建議,如何執行也要交給孩子……哪怕什麽都不做💒,也比錯誤地做要好💆🏼‍♂️🌜。 

  我承認圓圓之所以顯得能量更充足一些🫢,除去天時地利等諸多因素🧄,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她的能量從不需要消耗在和家長的鬥爭中🤵🏿‍♂️🙆🏿,不需要消耗在過度的自我糾結中🚵🏽‍♀️,而是全部用於自我成長上。 

  我沒有能力讓圓圓像她室友那樣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𓀗,但我把心思用於自我約束和自我學習上,我想明白以後💪🏽,孩子的問題自然就不存在了。我在學習和反思中獲得的最受益的道理是:在一個寬松的環境中,孩子才有面對自我的時間和空間,才有機會學習適應和調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長的力量。 

【家教主張】 

要相信兒童天然地對邪惡的東西有抗拒和抵觸🐧,健康、陽光的心理不會輕易受到壞東西誘惑🔼。

正確看待電遊的價值和功能

  歷史上可能沒有哪一種遊戲像電腦遊戲那樣被妖魔化1️⃣、汙名化。“網癮”概念的確立就是這種貶低性被合理化的一個極端現象👨‍⚕️。 

  在我們的話語裏,“癮”總是和不健康的嗜好以及有害、病態的後果聯系著,都應該是被戒絕的或應該嚴格控製的⏺🔊。所以世上有煙癮📌、酒癮⚰️、毒癮,沒有“學習癮”、“發明癮”、“工作癮”👩‍🍳🚀。既然當下有“網癮”之說⏸🏜,可見家長對它的憎惡和提防之心。 

  我認識一位母親✶🦻🏻,她完全不了解電遊👩🏽,對電腦也很陌生,她兒子上中學時,她就因為電腦跟孩子發生過很多次沖突,即使她兒子已讀到了碩士,每個假期孩子回家,都會因為電遊的問題鬧得母子間不快🐨。這位媽媽對電遊到了深惡痛絕的地步🕗,寧可兒子看一晚上電視,也不願他玩一晚上遊戲💎。 

  事實是生活在當下,想禁絕孩子玩電遊幾乎不可能。即使年輕一代家長能對電遊給出適當理解,允許孩子適度玩,也還是憂心忡忡,心存顧慮🧗🏼🧚🏿。有的家長自己發自內心喜歡電遊,也會一邊玩著一邊內疚著,所以他們面對孩子玩電遊的態度,就像酒鬼看著自己的孩子開始學喝酒一樣,心情復雜,充滿憂慮。 

  當人們對電遊懷有如此偏見時,看到測試題中的第一種做法,自然會認為這是沒有原則的溺愛𓀋,如同孩子學吸煙給他遞上火🐕‍🦺、想吸毒送上錢一樣,是對壞行為的獎勵,後果是讓孩子陷入網癮😡,變得墮落。 

  其實🚴🏽‍♂️,電遊就是個遊戲,它和煙酒沒有可比性👵,和毒品更相距十萬八千裏🈁🦶🏿。究其本質,和打籃球、下棋、捉迷藏沒什麽區別,所不同的只是它更復雜🧉,更有趣,更有吸引力。每一款被年輕人普遍歡迎的電遊都是一種設計精良的產品🍷,集趣味性、豐富性🚣🏿🔥、創造性及互動性於一體。教育一直以來特別強調孩子的動手能力,電腦等各類電子產品恰為孩子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動手工具,孩子的智力也會得到比較全面的鍛煉。 

  比如微軟公司出品的《帝國時代》,是一個場面宏大、具有史詩規模的遊戲。玩家要從石器時代起步,去創建一個強大文明的帝國。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自己的部落迅速強大起來,戰勝別的競爭對手🏌🏿,玩家需要像一個真正的領袖那樣🌒,面對政治👨🏼‍💻、經濟、軍事🏢、生產等各方面錯綜復雜的情況,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對一些微小的暗示有敏銳的反應🫢,並要用耐力和勇氣去面對困難和挑戰……孩子們在玩的時候🧗‍♀️,有觀察、有判斷👩‍👩‍👧‍👧、有反應🪱、有期待🏏,在一個模擬的世界中真實地參與了不一般的社會生活——這不就接近教育家杜威倡導的“做中學”嗎? 

  我曾聽臺灣一位研究腦神經科學的教授講到一件事,上世紀90年代,臺灣軍方新飛機試飛中頻頻出事故🎐,調查發現✮,飛行員註意範圍狹窄、空間感覺能力差、應急處理能力不強是事故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員運用腦神經及心理測試手段🏊🏿,幫助軍方挑選出幾位合適的飛行員,他們的共同愛好是玩電遊,都是電遊高手。 

  至於暴力和色情,這些不是電遊的本質🧝🏿,就像色情和暴力不是圖書的本質一樣,不可能通過取消閱讀、取消遊戲來防範。除了呼籲有關部門加強遊戲審查🛄,家長要想辦法引導孩子,幫他選擇健康遊戲,在玩的過程中加強正面價值觀引導。要相信兒童天然地對邪惡的東西有抗拒和抵觸,如果他心理是健康的、陽光的,他是不會輕易受到壞東西誘惑的。 

  電遊的缺點和閱讀大體相同,比如長時間坐著不動,缺少運動,眼睛疲勞。這些問題需要家長想辦法幫孩子去解決,比如發展孩子的運動愛好及其他興趣等。孩子總要有可玩的東西,如果不讓他玩電遊🚎,你能為他提供一種更有趣、更容易普及的玩耍嗎🌙? 

  判斷一種遊戲的優劣,我認為有三點核心判斷:孩子的參與程度高不高、孩子投入的主動判斷多不多、是否伴有愉快的情緒體驗🥗🎭。這三條可以套用在一切遊戲中。比如𓀋,電腦和電視都是通過屏幕來提供娛樂,但電視沒有互動性,看電視不需要參與,不需要判斷,人在電視機前待的時間越長,大腦越懈怠,所以它對兒童的智力發育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確實有一些孩子玩電遊過度👮🏿☕️,我認為板子不應該打到電遊上🎪,而應該追究到整個社會在對待“玩耍”的變態行為上。一方面是成人對電遊的偏見對兒童反而形成負面刺激🅾️;另一方面,遊戲的目的本來只是娛樂👨🏿‍🎨,可現在幾乎所有的兒童娛樂項目都成為培訓內容:遊泳班💁‍♂️、唱歌班🧑🏿‍🚒、繪畫班、羽毛球班……沒有玩耍🥸,只有課程;沒有娛樂,只有名次——當所有的玩耍被功利地利用為一項項任務時,電遊成為“純玩耍”的最後一塊凈土🎞,其魅力自然也就獨一無二。成年人高高在上地指責孩子沉迷於電遊☞,有多少人反思過🏫,到底我們為孩子提供了怎樣一種生存和成長的條件?(劍立) (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4-08-11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