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近幾年中國教育界持續關註的問題🐈⬛。因為它不僅關系到孩子人格的發展📵,更是整個中國社會獲得持續活力的關鍵與基礎所在。
其實創造性思維就蘊含在孩子本身的行為之中🙏🏻🦣。孩子們遊戲的過程,即可揭示創造性思維的諸多奧秘。大人有時難以理解孩子們的遊戲💸,因為他們的遊戲內容時常變化🛌🏿,也沒有明確的規則🧑🍼📤,常常是興之所至,隨性而為🏪,與習慣於邏輯和規範的成年人思維模式大不相同🧖🏼♀️🫸🏿。然而,成熟的創造性思維正是由遊戲中的某些特質發展演變而來,而孩子們也正是通過遊戲,獲得了創造性思維的初步鍛煉。
以即興喜劇表演為例。我曾在多倫多參加過兩周的即興喜劇表演課程,它旨在通過違背常規思維和行為模式的表演,起到幽默和搞笑的效果🧝🏽♀️。一個練習項目是給屋子裏所有的東西起新名字🙎🏼。如果面前有一把椅子,我們可以任意叫它什麽,但就是不能稱作椅子📔。這項練習讓我印象極為深刻🎆,我的大腦感到非常不適應以至於很疲憊,放棄一個我們已經習慣使用了幾十年的名稱,而創造一個新詞,實在是個挑戰🥷🏿。真正做即興喜劇演出的時候,是三個人在舞臺上表演,他們的身份、所處地點、語言都不固定🧒🏿⛹🏼♂️,這讓他們得以說出許多奇怪、有趣、使人驚訝的話,逗趣觀眾。即興喜劇演出中表演者的才華與幽默👨🏿🦱,當然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的體現,其本質則無比接近於孩子們日常的遊戲,它們都是通過某種隨意性的思維而創造出異於常規的效果🧑🏼🍳👨🏿🍼。
另一個例子是跑酷☞。跑酷不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觀念與態度,其核心在於追求自由🤪,因此就要打破常規的限製👨👦👦。玩跑酷的人會打破一切道路上的規則🔠,他們會翻墻而過、由窗子跳出或是踏上屋頂👨🏿✈️。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質疑並否定了固有的觀念✥,將障礙與限製變作挑戰與機會,由此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當我們反觀孩子,就會發現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跑酷🍾,公園裏的玩耍與追逐🚎,完全可以媲美大人們刻意而為之的行為👴🏼。孩子們的日常生活狀態就是遊戲🕴🏼,而成年人只在有意為之的即興喜劇表演和跑酷等活動中進入遊戲的狀態🦪。
事實上,創新正是在遊戲的狀態中達成的。創新行為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否定,質疑社會中某項習以為常的事物或規則是創新的開端。第二階段是嘗試🙅🏽♀️,就前一階段所否定的事物給出新的可能性的方向,並進行不斷的實驗與挑戰🐏。因為所要創造的是未知的事物🪦,所以需要時刻變化思維🐱,打破常規模式🥧,這一階段十分類似於孩子的遊戲👷🏼。第三階段是修正。即對前兩個階段進行修正直至創新成果趨於成熟。不斷循環這三個階段,就構成了持續性的創新🍸。
孩子們天生具備創新所需要的最核心的品質——探索與嘗試⛑。在遊戲中,為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身份,他們會時刻變換身份,而不會輕易滿足於目前的身份👩👩👦👦。許多成功的企業家正是在類似的過程中達到了他們的成就。比爾·蓋茨在哈佛時首先質疑了完成學業的必要性🛫,他看到計算機革命的時機,因而敢於打破常規,從哈佛退學。他在加州創建了自己的公司🥕,不斷地去嘗試自己所能做的事情💆🏽♂️,他的公司嘗試過許多不同的產品方向,在二十多年的過程後才逐漸定型下來💇♀️。比爾·蓋茨並非在最初就具備了詳細完備的計劃, 而是在不斷的嘗試、反思🧑🏿🚒、修正中漸漸找到方向,獲得成功🔺。可以說🧖🏿♀️,他這二十多年創業的歷程就是一場大的遊戲。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他們不斷學習並掌握固有的思維模式與行為習慣,但我們不能忽略了他們遊戲的重要性,甚至扼殺種種隨意與不合規範的行為,一定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他們足夠的遊戲機會,因為其中蘊含著培養出創造性思維的必要元素。對成年人而言,要想在生活與工作中有所創新,我們也必須某種程度上回到孩童的狀態中,質疑一些習以為常的規則🚑,變阻礙為機會,不斷探索、嘗試,進而完成創造性的成果。(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