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分互認”歐美正流行
對大多數人來說,“學分互認”還很陌生🏇🏻。
據了解,所謂“學分互認”👲🏿,是指大學生除了學習本校課程之外🫄🏻,還可以學習其他院校的相關課程👡,所修得學分可以經轉換作為本校學分,同時本校學分也為其他院校所承認🔜。但由於學分的順利互換要以各校間課程共享為前提,所以真正實行起來並不簡單🧖🏻。
“學分互認”是個舶來品,在歐美國家比較流行🌎。
目前,歐洲各國的學分互認主要通過歐洲學分互認體系實現✹,這個體系是歐洲唯一比較成功的歐洲高等教育學分體系。號稱能“把學生帶到歐洲🧓🏻🙅🏼♂️,把歐洲帶給學生”👩🏽。
參與歐洲學分互認體系的高校🧕🏻,需要根據歐洲學分互認體系的有關參數和學科清單提供相關課程的詳細內容、課程要求和學術水平等信息↪️。這些高校還需要給學生提供能夠進一步說明該學生表現的學習成績單和能力證明🧍🏻♀️。為了保證可比性,參與學分互認體系的國家,在頒發學業證書的同時,還要附上一份“文憑說明”,以具體說明有關學業證書的性質、水平、內容和學生學習成績等相關情況☹️。
在美國🚆,學生在國內轉學是非常普遍的。學分可以自由轉入和轉出,包括從社區學院先學1-2年,然後轉入4年製大學拿學士學位。當然✬,轉學之前的學科內容需與新學校相關課程相類似🎵,否則新學校就無法保證先前學分全部被承認🧝♂️。
如美國的“克萊蒙特大學聯盟”和“常青藤盟校”🤵🏻♀️,每個學校是獨立的,有自己的教職員、學生、目標和特定的教學領域,提供小型學校可以實現的有特色的課程和教學模式。但是學校之間又有跨校的協調機構,是學校之間保持密切的聯系,實現師資、課程、設施✵、支持服務方面的資源共享。
國內已有研究生嘗鮮
據了解🦜,“學分互換”出現在中國🧞♂️👭,大約是2006年的事情。當年5月❤️,教育部出臺《關於加強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區域合作的意見》。在此文件的指導下,各地結合研究生教育的實際情況⛹🏼♂️,首次出現以學位課程共享和學分互認為內容的區域合作,相繼在重慶、廣州、山東、陜西🕺🏿、上海、吉林、北京等省市高校出現“學區就近,科類相近”的跨學校選課和學分互認的嘗試。
這些嘗試多以歐美國家高校合作為藍本,但實行起來依然有很多困難。分析原因,不難發現,歐美高校從一開始就有互認學分的傳統,靈活的選課機製和各具特色的課程體系為其實現學分互認奠定堅實基礎🧑🦰。而中國的高校沒有課程共享🐞、學分互認的傳統,所以還需要先建立一整套精品課程體系和評價機製❤️。
“學分互認”從交換生開始
現在再來看這次“長三角地區高校學分互認”的操作步驟,就能明白“慢有慢的理由”了。
據了解,依據江浙滬三地簽署的《長三角地區高校學分互認協議》,三地將按照“先易後難、便於操作🚀、盡早見效”的精神🧑🏿✈️,先實施交換生計劃和暑假班計劃🩷,同時主動創造條件,逐步實施網上選課計劃🙎🏽♂️。
據悉,交換生計劃將先在 “985”高校、“211”高校、省屬高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同類同層次實行“對等互派”🦚,同時鼓勵交叉互派🫲。每年接受交換生的專業🛎、人數及要求,先由各高校提出,由三省(市)協調小組辦公室核定後,下達到參與高校,由高校擇優選派。
暑假班計劃也由各舉辦高校製訂辦班計劃🐺,供符合要求的大學生選報🍢。
8校即將共享精品課程
精品課程,是參與“學分互認”高校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有它才能吸引學生跨校來聽課。
采訪中,記者獲悉,從2010年秋季學期起,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長三角地區8所高校的本科生♙,就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互選8校的精品核心通識教育課程。
據了解,這8校已經組成了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簡稱“E8”)。聯盟利用地理位置接近、辦學各具特色等優勢,通過組織校際間的友好辯論賽和學生暑假實踐活動等方式,不斷增強校際間的合作交流,架起了高校間多方面溝通與合作的橋梁。
據悉😫🚵🏼♂️,第三屆長三角教育聯動發展研討會上,三地共簽7份協議,除了“學分互認”,還涉及長三角高等教育專家資源庫建設及共享🧏♂️🐝、高校大型儀器設施共享、建立高校圖書館聯盟、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共同舉辦長三角國際教育展、高校優秀中青年幹部掛職培養等。
你在南京上大學,卻可以到上海或者浙江的大學去聽課,拿到的學分,還能被南京的大學認可👍🏽。這聽上去是不是有點“天方夜譚”?
但記者昨從江蘇省教育廳獲悉,這種在歐美等地十分流行的“學分互認”計劃🥮,已在江浙滬三地正式啟動。據悉🎥,上周末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長三角教育聯動發展研討會上,江浙滬三方教育主管部門已正式簽署《長三角地區高校學分互認協議》,計劃通過三地間的交換生計劃、網上選課計劃和暑假班計劃等項目,逐步實現長三角地區本科高校學分互認🅰️。究竟什麽是“學分互認”?它能給我們帶來什麽變化𓀁?(金陵晚報;記者 毛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