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放
本報4月23日一版頭條《父女間的“教育戰爭”》報道,武漢女孩蘇曉梅上學12年間👷🏼,父女倆的沖突從未斷過,父親對女兒的管教一度讓女兒逆反厭學。蘇以彬12年陪讀,3次舉家隨遷,最後索性與女兒一同學習、高考、上大學🧿,父女考進同一所大學同讀🦶,被網友稱為“男版孟母”🧑🏻🎤🧟。
補償心理情結惹的禍
這位父親導演的這幕家教鬧劇,其心理動因就是潛意識裏“未完成事件心理”和“親子三角關系異常”導致的補償心理情結⛓。
人的心靈如同一座冰山。我們平時看到的“意識”只是露出水面的很小一角🚵🏼,冰山潛藏水下的“潛意識”😸,有難以覺察的紛繁復雜的心理活動。生活中,一個人不是那樣行事而是這樣行事👩🏻🦯,從意識層面會說出很多道理,但是,真正的根源卻往往在當事人自己都不清楚的潛意識裏👩🏿🚒。很多時候,人們許多似乎匪夷所思的言行,要在潛意識裏才能找到真實的心理動因📙。這位父親導演的這幕家教鬧劇🚴,其心理動因就是潛意識裏的補償心理情結⬜️。
首先是“未完成事件心理”導致的補償情結。
“未完成事件”的概念來源於完形心理學,大概意思是🗺,我們內心對許多事情,都會追求獲得一個完整的心理圖形。如果哪件事情在心理上沒有完成,沒有得到圓滿的解決,就是沒有獲得完整的心理圖形,那麽,這件事情就成了未完成事件:它可能是一個未完成的任務,可能是一種未滿足的需要🧔🏿♂️,可能是一個未實現的願望✊,可能是一種未表達出來的情緒,可能是一種未完整經歷的生活體驗。
諸如此類的未完成事件,會成為支配生命的一種驅動力🏌🏽♀️,驅動人去完成它,去體驗它🧍🏻♂️,去獲得一個完整的心理圖形。於是,就會演繹出許多令人莫名其妙的故事🎧。一對30歲出頭的恩愛夫妻🗞,男方提出離婚卻並非是因為妻子不好🔹。而且妻子還非常理解丈夫,說隱約感到丈夫心裏有一個結。原來⬆️,兩人是經人介紹相識的,而男方非常向往那種偶然相識的自由戀愛,卻沒有體驗過,沒有經歷過,這成了他戀愛情感史上的一個未完成事件。因此,潛意識裏總試圖獲得一個完整的心理圖形,完成個人戀愛情感史上的那段未完成事件。
這個案例中的父親也是這樣🥰。他當年“因10多分的差距沒能考上大學”,這一人生歷史上最重大的未完成事件🚣🏽♀️,成了他生命裏的強大驅動力📚。因此↘️,潛意識裏總要試圖在心理上獲得補償,獲得一個完整的心理圖形,完成個人歷史上的那段未完成事件👷🏽。這一驅動力是那樣強大🤲🏻,強大到為了讓女兒替自己圓夢,不遺余力👳🏻♀️,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強大到為了自己圓夢👩🍳,不顧自己人到中年應擔負的社會責任🚆、婚姻責任☂️、家庭責任🏏。正是如此驅動的結果,把父女倆一同逼進大學🧔,導演了一幕鬧劇。
其次是“親子三角關系異常”導致的補償情結☝🏿。
在一個家庭中🦟,父親與母親🎳,父親與孩子🦼,母親與孩子🛍,構成了親子三角關系📟。我們知道🫳🏿,最穩定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就因為它的三條邊相等🦽,角度都一樣👆,距離也一樣。理想的親子三角關系,父母之間,父子之間🔺,母子之間,都應該處於一個恰當的狀態🪒,保持適當的距離,才有利於各方的心理健康,有利於整個家庭心理關系的穩定👉🏼。某一方出現心理問題了,也有助於緩解心理焦慮,化解心理問題。
如果親子三角關系異常🎽,就會導致當事人各種各樣的異常心理行為。就孩子方面說,有的孩子出現戀母情結或戀父情結🈁,就是親子三角關系出現異常所致。如果得不到調整🎬,孩子到了青春期,還會出現兩性及婚戀心理異常。如果是女孩,會繼續愛慕父親型的男人🎺👨🏽🔧,特別是已婚男人或比自己大的成熟男人;如果是男孩,就會繼續喜歡與母親角色相似的女性,特別是已婚女人或比自己大的女人🦦👃。
這個案例中🔕🤹🏻♀️,親子三角關系明顯異常,最突出的是夫妻關系太遠了。異常的夫妻關系,是這幕家教鬧劇愈演愈烈的一個誘因。假如他們夫妻關系正常,就會幫助這位父親的心理得到調適🏂🏿🔂。有些單親家長對孩子的學業逼迫更甚,就與單親家長的心理難以得到調適有關。這對夫妻關系的過分疏遠,讓父親與女兒的關系摽得更緊:在把自己和女兒逼進大學的同時,夫妻感情的缺失也得到了某種補償。
如今,這位父親的未完成事件已然完成🦶🏻,應該盡快回歸理性🐋,積極調適親子三角關系🏫:趕緊放飛女兒,趕緊走近妻子。(馬誌國 作者系應用心理學研究員,知名心理咨詢師)
孩子的參與權不容剝奪
親子一體化,就是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獨立的人,父母有支配孩子的權力。這個案例以極端的方式體現了我國廣大家長中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誤區,就其本質而言,是對孩子參與權的粗暴剝奪🎻。
歷史上“孟母三遷”的本質意義是看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而這位父親三次搬家是為了對女兒“嚴加看管”🕤,把女兒嚴格控製在自己的監督之下。前者是家教經典😻,後者是家教誤區🧝♂️,絕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只看這個案例的結果👋🏿🚘,似乎父親的目的達到了🥾:女兒如父親之願考上了大學🖖,父親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孩子13年的成長經歷,伴隨著父親13年的苦心陪讀,給我最強烈的感覺是,這是一個“親子一體化”的典型案例。親子一體化,是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獨立的人🙆🏿,父母有支配孩子的權力;你的事我可以做主,你必須聽我的;你的成績就是我的成績🎅🏻,你成功了就是我成功了。這個案例以極端的方式體現了如今在我國廣大家長中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誤區,就其本質而言是對孩子參與權的粗暴剝奪。
孩子是獨立的人,他們對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和行為方式。女兒 “喜歡追蝴蝶、看蝌蚪……也不喜歡待在家裏”,父親卻逼她去做一套套“密卷”,“小學到中學,語數外都有,一個周末十幾張,做完一套換一套”;女兒有自己的小天地🦕,然而父親翻女兒的書包、看女兒抽屜,這讓女兒很沒安全感——在父親眼裏,女兒不屬於她自己。女兒的一切必須服從父親安排,孩子不該有自己的隱私。用女兒的話說,是“活在爸爸的陰影下”。
事實上,父親無視女兒的獨立性🕛💂♂️,他的教育方式得不到女兒的認同,她迫於壓力所做的一切只是暫時的,一旦脫離父親的“管製區”🚶🏻,一切行為會依然如故,而且難免對父親的“招數”產生“抗體”,以更加不盡如人意的其他方式表現出來🗺:比如🥵,有時候資料多了,女兒會“乘機將試卷藏幾張或者幹脆扔掉”;“不敢寫日記,有話就在心裏罵”;為了逃避父親的威逼👩🏻🔧,不止一次離家出走……女兒種種與父親對著幹的做法🤣,實際上正是體現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的不順從,是對父親漠視孩子權利的抗爭。
父親篤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在女兒看來只是他的一廂情願🦹🏽♂️,自己沒有話語權和選擇權🫳🏽,“對於父親的安排🚵🏻♂️⚖️,我是一個沒有退路的‘買單者’”🥻。女兒從小的夢想是經商,她富有好奇心𓀑,天真、單純,愛幻想,會唱歌跳舞🧑🏿🦱、踢足球🩼,但她的生活卻被父親完全控製在作業和訓練之下——父親的過度幹預🧝🏽♀️🌔,使孩子成了自己人生的“局外人”。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提出✡️,“兒童有權對影響兒童的一切事項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對兒童的意見應按照其年齡和成熟程度給以適當的重視”。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根據未成年人的年齡和智力發展狀況,在做出與未成年人權益有關的決定時告知其本人,並聽取他們的意見”。這是對兒童參與權的經典表述⛹️,其中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發表意見,二是得到重視。即兒童通過自由💅、自願地表達意見來達到他們對有關事項的參與🦹,孩子在表達自己需要時最有發言權。而父親習慣性地對女兒的事自作主張,不可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女兒慢慢“發現自己對很多東西的感情變淡了”🌻,“不但沒了特長🔇,甚至連興趣愛好也不濃了”🧑🏻🎤,這何嘗不是悲劇性結局?
時下中國有很多犧牲自己保全孩子的父母🏇🏽。父親自己沒有上大學😥,將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兒身上☹️。父親本來有自己的事業🗻,為了女兒讀書🦚,四次改變自己開餐館的地點,“既然已經決定了姑娘要上大學,那我就全力以赴”,最後甚至關掉餐館全程陪讀。人們常用“可憐天下父母心”來形容為人父母不容易。當我們換一個角度審視這位父親的“無私奉獻”,就不難發現,這種“可憐”的父母心也包含了“可悲”的成分在其中,不禁產生了“為孩子犧牲自己值不值”的詰問。
父母花費時間精力照顧孩子、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本在情理之中,但不可把功夫下到棄自己的事業、生活於不顧的程度,且不說這樣做了孩子未必一定有出息🧑🏿🚒,即便孩子將來超過了現在的自己🙍🏽♂️💂🏻♂️,但孩子的人生代替不了自己的人生。孩子上學階段,正是父母走向成熟的年華,如果自我放棄🦹♀️,一心撲在孩子身上,對社會無疑是一種人力資源的浪費。
另外,自我否定感強的父母在進行家庭教育時,其觀念也常常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對自我的不滿意導致了渴望子女出人頭地的補償心理強烈,容易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另一方面,由於自身缺乏自信而衍生出來的消極、懈怠等不良心理和行為特征,會通過有意無意、長期反復的言傳身教,在孩子身上得到驚人相似的復製。
如果孩子將來成為人之父母之後,也來個自我否定,同樣是為了孩子犧牲自己,豈不是對父輩期望極大的諷刺?
如此說來🩺𓀖,親子一體化🛹,犧牲兩代人🧔🏽♀️,其實是一個悲慘的結局。好在如今父親承諾不再插手女兒的事🩻。談到和父親之間的故事,女兒說“我倆是試驗品”。我想說的是,對更多的父母來說,這樣的“試驗”還是不做的好,畢竟這13年漫長的過程對父親和孩子都是殘酷的❎,失去了太多溫馨🤸、美好的時光🐍👨🦱。(關穎 作者系天津社會科學研究院社會學研究員,新聞來源🚆: 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