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校園掠影
  

讓每一個孩子都發光


    一向默默無聞的北京東城區青年湖小學,今年忽然變得炙手可熱🫶🏿,其周邊的學區房價格猛漲😷,原因只有一個:東城區教委決定☃️,名校171中學和青年湖小學共同組建九年一貫製學校,171中學校長陳愛玉同時擔任青年湖小學校長。

    北京綜合教育改革已經進入攻堅階段,組建九年一貫製學校被視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緩解擇校熱的重要途徑。與家長們蜂擁而至的熱情不同,一些教育界人士卻對這種“優質中學帶普通小學”的做法頗為擔憂:這些普通小學的畢業生未來將成為優質中學的生源主體,如果小學的教學質量短期內得不到提高🫱🧁,勢必會拉低中學的水平。

    然而,陳愛玉校長並不太在意這個問題。談到青年湖小學時,她並沒有像大家以為的那樣“訴苦”,而是強調青年湖小學的師資力量不弱,其中有不少是名校畢業生。

    陳愛玉的自信來自171中學這些年的教改實踐和取得的成績。

    盡管陳愛玉始終認為學生的評價標準和發展通道應該多元化,但社會評價一個學校的主要依據還是高考成績🤰🧒,在當今中國,誰也無法繞開和回避。

    171中學最讓人服氣的是教育的再造力,大批學子在校園中脫穎而出。2010年🤵‍♀️,其中考錄取分數線在老東城區(2010年7月,北京東城區和崇文區合並組建新東城區——記者註)排在第四位,在新東城區排在第五位👈🏻;2013年,這批學生創造出來的多項高考成績排在東城區第一,尤其是高分段學生的比例優勢更為顯著。

    171中學最近幾年的高考成績一直持續走高,重點上線率連續3年突破99%🆒。

    陳愛玉說,今天的成績🧑🏽‍🍳,是171中學10年教改的水到渠成🧑🏼‍🦲,是“素質教育的土壤裏開出的一朵奇葩”,更是300多名教師通過團隊合作🛡,付出全部熱情🚣‍♀️、心血和智慧共同打造的結果。

    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校園生活的成功體驗

    在老東城區,171中學和二中、五中被認為是“三足鼎立”🔻。這樣一所已經擁有“江湖地位”的中學,其教改動力來自哪裏?

    “在大年級、大班級的背景下,學校教育怎麽做才能有針對性,怎麽才能實現因材施教?”10年前,陳愛玉和她的同事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171是東城規模最大的中學🧑🏻‍🏫,每年初一和高一入學的新生有1000多人。學生人數多🕵🏻‍♀️,層次也就多了🍽。一般來說,重點學校為了最後的中高考成績,教學主要針對好學生,學習差的一般照顧不到🏄🏿‍♂️🪧,最後往往被自然淘汰。

    但陳愛玉不願意看到這種情況🖖🏽。她是三牛娱乐先生的追隨者🧛🏼,認為“教育就是人變人,讓人變好的是好教育,讓人沒有改變的是偽教育🥊,讓人變壞的是反教育”。她希望,每一個進入171的孩子都能有校園生活的一些成功體驗。

    本著這樣的教育價值觀,171中學將辦學理念確定為“做有層次無淘汰的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差異,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光。

    然而,“施教容易因材難”🕛。如何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把“有層次無淘汰”的理念落到實處🦹🏼‍♂️?如何在生源不占優勢的情況下𓀜,讓每一個進入171中學的學生都能得到提升?

    進行課程改革,成了171中學的唯一選擇。

    改革,首先從課堂開始🧖🏻‍♀️,“優秀生更優、普通生成優🤹🏼‍♀️、潛質生向優”成為課堂改革的目標。“我最重視的核心工作是課堂,要讓課堂真正變成學生素質和能力形成的平臺🏇🏽👉🏿。”陳愛玉說。

    學案教學成為課堂改革的第一個突破口。每節課上課前𓀋,學生都會拿到一份學案,上面有這堂課的學習目標、問題鏈、教師精選的例題和分層作業。課堂上🧑🏻‍🔧,教師觀察學案的完成情況,立即就會知曉每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存在的困難,然後再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學案設計提倡“低端統一、高端開放”♘,滿足學生不同學習需求👈🏿。 

    初中部語文教師白潔說,剛從小學上來的孩子,水平能力參差不齊🧑🏻‍🎓,如果教學依舊遵循“老師上面講❇️、學生記筆記”的模式♻️,必然會有一些學生跟不上🧔🏻‍♂️。而學案上學習目標明確,知識網絡清晰,能夠照顧到各個層次學生的需要,即使是基礎弱的學生,也能通過學案達到最基本的學習目標🧑🏻‍⚕️🚣🏼‍♀️。這也是“有層次無淘汰”理念所要求的“低端統一”——從最後一名學生出發設計教學。

    白潔的一些學生畢業後去了外校讀高中,經常向她抱怨說😼,很不適應沒有學案的課堂🤡🏆。有的學生就去找在本校讀高中的同學借學案,並為此每星期都要回一次母校。

    被學生當作寶的學案是教師們的集體智慧。自從實施教改後🤦🏻🔃,171中學就改變了過去教師單兵作戰的教學狀態,教研組集體備課📥,為學生研製最好的學案文本和課堂設計🛢,每學年全校編製學案1萬多套。

    事實上🫃🏻,集體備課、團隊合作,也是171中學教師最津津樂道的教改經驗。“大氣成大器,合作謀共贏”已成為學校上下都認同並遵循的文化價值理念👵🏿。

    陳愛玉說,在現代學校的組織框架下👨‍❤️‍👨,教師不能各自為戰🛌🏻,既不能在功利爭奪中內耗,也不能在孤軍奮戰中沉沒,教師團隊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實現多贏和共贏。

    依靠教師團隊的合力😣,中考招生時不能“掐尖”的171中學,用教師的團隊智慧換來了學生的“增效減負”🦟:2013年高考600分上線人數文理科160余人,占三年前中考統招錄取人數的近八成📑;多名入學時並不突出的學生,3年後成功考入清華北大。

    集體備課的受益者不單是學生,也包括老師🦹🏽‍♀️。對此,白潔深有體會。她說,教研組集體備課時,人人發表觀點,人人參與編寫學案,人人參與組內聽課評課🕵🏻‍♀️,最終使學案更優化🙆🏿,課堂流程更順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自身的專業能力也得到了迅速提升👏🏼,一批年輕老師迅速成長為教學骨幹🫂。

    把課堂交給學生

    5月15日上午8時45分👨‍✈️,張述林老師正在給高一的一個班上地理課👩🏿‍🏭👨🏽‍🎨。

    這是一間標準化的171教室🏢:課桌椅子不是傳統的排排座➿,而是6張桌子圍成一個圈😏,6名學生是一個學習小組,他們要進行合作學習🛀、討論問題🙁,每名學生的課桌上🧑🏿‍🎨,除教材外,還有一份學案🦯;整個教室裏共有7個小組。

    張老師的課堂上並不安靜🦐🧚🏻‍♂️,時不時會有嘰嘰喳喳的說話聲🤐,那是小組成員在討論問題。整節課張老師站在講臺上講解的時間並不多📀,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各個小組之間穿梭。小組自學告一段落,張老師就拿起iPAD👩🏿‍🏫,把一些同學寫在學案上的自學總結拍照,並立即上傳到液晶屏上展示🤷🏽‍♂️,之後帶領學生一起分析每份答案的思路和呈現方式的不同⚁🖖🏿。學案上張老師精心設計了一連串問題,每個問題都先進行小組討論,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陳述本組觀點,其他小組可以補充也可以反駁。

    40分鐘一節課,基本上是學生依據學案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學生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頻繁,所有學生都要動腦、動手、動嘴、動耳、動眼🙆🏽‍♂️,不能沉默寡言,不再被動接受𓀌。

    這是個典型的171中學“自主高效課堂”。

    2010年,171中學在學案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從根本上顛覆了傳統課堂模式👨🏽,構建起“五步自主高效課堂”,五步分別是💪🏼:明確學習目標,學生自學交流🗡,展示提升,老師精講,落實反饋。

    這一課堂教學模式,致力於“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堅持三個轉變:從關註結果進而更多地關註過程的合理性,從關註教師的教進而更多關註學生的學🫱🏿,從單一評價課堂教學進而更多關註多元評價;最終實現四種狀態:助推思維參與狀態👨🏿‍💻,助推主動學習狀態,助推邏輯表達狀態,助推增效減負狀態。

    對171中學而言,進行這種顛覆性的課堂改革需要極大勇氣:171是一所完全中學🚤,在初高中同時進行改革,必須要接受高考的檢驗👨🏼‍🚒;學校成績一直在東城區名列前茅,改不好就要倒退🐥,元氣大傷。

    改革之初,很多家長充滿疑慮,擔心上課時老師講解少了👩🏽‍🍼,孩子自學和討論多了,知識學不紮實,會影響中高考的成績。2010年秋季👨🏼‍💼,在一個教育網絡論壇上,對這一改革質疑的聲音有不少,還有家長直截了當地說🌹,不明白171中學為何要當改革的“急先鋒”👮🏼‍♀️👨🏽‍🦱。

    但一段時間之後,這個論壇上開始陸續出現支持改革的聲音🙊。一位家長作了個形象的比喻:以前,老師掰開了、揉碎了🧑🏻‍⚖️👩🏼‍🏫、嚼爛了再餵給孩子,倒是好消化(知識),但也確實沒有了味道(學習積極性)🐜;現在讓孩子自己去掰⌨️、自己去揉、自己去嚼,雖然費點兒勁,可孩子“吃”(學習過程)得香啊!而且在此過程中,老師也很容易發現問題🤾🏻‍♂️,更有針對性地去講🐀,去引導💃🏽。 

    不尊重學生個性的教育是假教育

    與家長關註課堂教學不同,學生最關心的是學校的藝術和體育類課程的變化。

    李加陽是一名高二學生,這個熱愛書法的小夥子每個周末都雷打不動地去上書法課。說起母校171中學,李加陽最自豪的是學校對藝術課程的重視。他曾做過一個調查,發現171中學在書法教育上的投入、課時都是北京各中學裏最多的。

    讓李加陽感到自豪的藝術教育,也是171中學課程改革的一部分。

    陳愛玉認為🤾🏽,藝術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滋養學生的心靈,而且也是培養創新思維的載體🤞。但遺憾的是🌍,過去學校的美術課🏄、音樂課,是“千人一課”,“一個老師、一本教材、幾十個學生,音樂課就是老師彈琴,學生跟著唱歌,美術課就是老師教教素描🫳🏿、講講線條👟。這樣的課堂學生不喜歡,要麽打瞌睡,要麽寫作業💂🏿。”陳愛玉說🎡👪,“在藝術課堂上,學生沒有形成審美情趣、審美技能,這是一種浪費🤦🏽‍♂️。”

    “不尊重學生個性的教育是假教育🕑。”秉承這一理念😌,171中學對音樂和美術課進行了改革,開發了幾十門藝術類課程,讓學生根據興趣自由選擇,實施走班教學。

    盡管位於寸土寸金的首都核心區👝,教學空間並不寬裕📥,但學校還是想方設法騰挪出近20個藝術專用教室📽,“專人☢️、專室、專項”培養學生的“專長”🤦。

    這項改革不僅受到學生歡迎,更得到了美術和音樂老師的極力支持。“這些教師都是有專業方向的🏋🏻‍♀️,可在過去的模式下🐇,教師的專長得不到發展。”陳愛玉說,“改革後⏰,教師們根據自己的專業和興趣開發課程🤵🏽‍♂️,在和國家課程目標一致的前提下⭕️,自己設計課程內容、評價方法🦎,自己布置工作室🤷🏿,幹勁兒十足。”

    美術教研組組長王茁現在一共開了3門課:美術與科學、裝飾畫和中國傳統手工製作👩🏻‍🦽。這位已經從教20年的老師說,現在上課比以前花費的精力要多很多,但“學生都是因為喜歡才來選這門課的💆🏽‍♀️,所以上課時就格外認真,師生互動多了,看到學生創作出來的作品👩🏻‍🍳👖,老師和學生都很有成就感”。

    大大小小的改革創新,給171中學的課堂帶來了勃勃生機。小小課堂,正像陳愛玉所希望的🤓,已經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大舞臺🤷‍♀️。除了備受矚目的高考成績外,171中學的學生在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智能機器人比賽、各項藝術類賽事中🥣,頻頻獲獎。“獲獎的學生或許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尖子生,但在171中學的大環境中🧑‍🦯,他們發揮了特長👨🏼‍🏫,提升了學業,獲得了自信。”陳愛玉說🪒🏮。

    即使是最普通的學生🎓,學校也想法設法讓他們有機會體驗成功——學校的會客室♗,懸掛的書法條幅是學生作品;電梯裏的裝飾畫,是學生的課堂習作;學校常常舉辦學生作品展,每當展出時,學生都爭相站在自己的作品前留影👨‍👧‍👧✡️;通過每周二的50分鐘“靜讀”課、每天的“晨跑換美文”☀️、語文“閱讀課”等校內海量閱讀活動,每位走進171中學的學生每年比同類學校學生多閱讀120萬字👨🏻‍🌾。學生讀完一本書後如果有感悟🧖🏿‍♂️、有思考⚛️,就可以站在學校的“海量閱讀大講堂”上當主講人……

    這正是171中學全體教師追求的理想:變同質發展的教育為差異發展的教育,變部分學生發展的教育為全體學生發展的教育;既培育適宜高端人才基礎性成長的沃土🩰,又構築適宜合格公民健康成長的樂園👨‍✈️。(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4-05-28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