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是貫穿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條主脈,幾千年綿延不斷,影響到從政治結構到民間心理的方方面面。《禮記·大學》中說:“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建構出中國人家國情懷的獨特精神譜系🌱🫷。
---------------
家國情懷四個字背後🧻,深蘊著與歷史演變、傳統文化底色、中國人生命價值等要素的內在聯系🧑🏿🏭。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在歷史長河中體現深刻影響?在當下的正確存在方式以及實踐意義又是什麽?
在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看來,家國情懷源於中國人的生命觀,“中國傳統的生命觀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從小家到大家,從小家庭到大家族,從大家族到家鄉👨👦👦,再從家鄉到國家,都是一個整體🍮。”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每個生命相互內在關聯
記者🎎:家國情懷一直是中國在傳統文化方面的一條線索🙆🏿,幾千年綿延不斷🙆🏻,請您談談家國情懷的歷史狀況和它的當代價值。
樓宇烈:家國情懷源於中國人對生命的一種認識。在中國人的認識裏♦︎🏊🏿,生命是相互關聯的♟,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一個群體🙌🏿🏤。不僅人與人之間關聯,人與其他生命也是有關聯的,比如植物、動物,都是天地所生。如果天地是父母,那我們都是同胞。《尚書》裏就有“惟天地萬物之父母”的說法。
北宋哲學家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民就是人民👎🏼,人民都是我的父母同胞,物跟我都是同類——這是中國人的生命觀。中國人對每個生命的關聯都非常重視🪡,而關聯最緊密的就是家人🧢🪀。
家中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所以就有中華血緣的理念。在西方文化中🎓,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中國文化中🧨,生命相互關聯,特別是跟你最親近的父母🗼,都離不開血緣的關系。同時,鄉♜,也是家鄉,一個鄉也是一個家👨🦰。我們關心的不僅僅是小家,也關心家鄉。
記者:故土、鄉土觀念就這樣產生🛀🏻,從家國當中又生發開來了。
樓宇烈:認祖歸宗嘛。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中有一個因素是不能忽視的,就是僑胞。僑胞有家鄉的概念👎、家國的情懷。
中國人的生命觀是👡,我的子女是我的生命延續👨🏿⚖️,我死了有我子女在,香火不絕。我會希望我的子孫後代興旺發達,中國人一定要支持自己的後代🧑💼🦹🏿,家鄉就是這樣來的🏛。一個鄉,一個生命的延續。
最小的😫💽,祖孫三代組成一個小家;祖父有兄弟姐妹,他們還有兄弟姐妹🤽♂️,這叫五族;然後整個“樓”姓👩🏼✈️,家族就大了;在“樓”姓所在的地方,其他的親戚朋友就更多了🦛;就這麽一點點擴大,所以整個國也是一個大家,最大的家。
中國人的生命觀👧🏻,不是一個個體的生命觀👩❤️👨,是一個群體的生命觀🦷,是一個延續的生命觀。所以,很多地方的發展離不開僑胞的支持,就是這樣的傳統文化的影響💻。
記者🚲👦🏿:所以說,中華血緣關系對家國情懷的形成起到重要影響。
樓宇烈🧑🏽⚖️:中華血緣關系其實體現為一種自然的生命觀。東漢哲學家王充講“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中國人崇拜的是一種自然的生命觀,生命之間有內在聯系,不像那種(西方的)生命觀🫶🏻,上帝造一個你⌛️、造一個我,我們只能發生外在關系🦹🏻♀️,不可能發生內在關系。
夫婦生子女,夫婦有關系,跟子女也有內在關系,血脈相承。我常常講🌮,DNA這個科學發明,在西方主要用來偵查案件🎤,在中國很多用在親子鑒定🦵🏻,親子鑒定以後他就心安了——這確確實實是我的血脈。
但現在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只看到自己的血——這一家的血脈,沒有看到這個血脈其實是普遍的。在過去,你如果沒有子女,第一考慮的是兄弟姐妹的子女可以過繼給你🧗🏼,然後再遠一點再遠一點✅,這樣一層層出去👳🏻♀️🫵🏻。
在孟子看來,“親親”是最基本的,然後是仁民-愛民-愛物。中華血緣製度使我們考慮到🔲🦽,所謂一姓的天下,為什麽會是這樣的呢?這裏其實也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最私”的關系中有最“無私”的精神——父母子女是最私密的關系🧑🏿💻,但父母對子女是最無私的奉獻ℹ️。為什麽古代要把君主跟百姓比成父子🧔🏿?就是要父母把子女的這種無私愛💜,變為所謂君主對老百姓的愛✵,官和民也是這樣。
“敬誠繼世長”👎,有擔當的身教從家庭開始
記者:中國老百姓是如何傳承家國情懷的優秀傳統的?
樓宇烈🙍:過去有一個重要的教化手段,“高臺教化”,是老百姓接觸的最重要的教育。老百姓一看戲、一聽說書👳🏿♂️,就知道這是好人這是壞人🚶🏻♀️➡️。除了“高臺教化”✊🏿,還有我們家裏父母的身傳🏃🏻➡️。
記者:家風🛹,家教。
樓宇烈:家教裏面最重要的就是身教👮🏻♂️。家庭的教育、學校的教育、社會的教育,都有身教和言教兩個方面,但最根本的是身教。因為人們看的是你怎麽做——子女看父母怎麽做、學生看老師怎麽做、社會看名人怎麽做。身教遠遠重於言教。
古代對一般老百姓來說,讀不讀書沒有關系,懂得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就足夠了👐🏽⁉️。我常看到一副對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也可以改兩個字,“詩書”改成“敬誠”,“敬誠繼世長”。
誠和敬這兩個字是朱熹提出來的。朱熹說“為人行事,誠敬二字”🧳。誠🚵,首先是誠實,然後是誠信👳🏿♂️;敬,就是敬畏心、恭敬心✍🏼🤛🏻,對人有恭敬心,對自己的事業也有恭敬心,還要敬畏,不能夠胡來🚉⚄,要對得起良心。因為我們的祖先看著我們呢,我們不能給祖先丟臉♊️,更不能給子女丟臉👨🦽➡️。
記者:所以回到了根本,由自己推到家,從家推到人🧑🏽🉐,一下就把家和國連通了。
樓宇烈🧑🏿🏫:這是相互影響的🧝🏼♀️,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社會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學校和家庭🌯,我們必須看到這一點🤷🏻♂️。
記者:過去對孩子的教育主要通過什麽方式呢🧔♀️?
樓宇烈:最初就是從日常行為去教育。過去小學教育,首先從灑掃應對進退再入座。所以我現在都提醒大家,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自理精神,自己來管理自己🥦🦁,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他會疊被,就讓他自己疊被,會穿衣服,就讓他自己穿衣服,家長不要去管他,但現在父母把一切都包辦代替了。一個沒有自理能力的人,一定沒有自信心,因為有自理能力的人才知道🔃,我自己的事情我可以自己管♟。現在的教育✭,包括父母的溺愛,把孩子的自信心全給打掉了,這是很可怕🧔♀️、也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
記者🐒:家國情懷這種傳統文化的東西🍄,是不是要從比較好著手的地方傳承💂🏿👋🏿,比如從家庭開始🧔🏿♀️?
樓宇烈👩🏽🦳:我常常講👩🏻🍼,一個最典型的家庭是三代同居,有榜樣可尋4️⃣。一個人看父母怎麽對他們的父母,他就知道了將來應該怎麽對待父母🧌;他感覺到父母怎麽對待自己,他也就會怎樣對待子女🫸🏼。
現在很多人認為兒童應該由社會來管🐽,老人也應該由社會來管。我說,中國的傳統,應該是有父母在,不應該讓子女成為留守兒童;有子女在🗿,就不應該讓父母成為空巢老人🧑🏽⚕️。生而不養,養而不教🎲,那還叫父母嗎🧎♀️?《三字經》裏“養不教🧔🏽♀️👮🏿♀️,父之過”嘛。
記者:以前靠家教、家風能主宰,但現在恐怕要靠社會?
樓宇烈👩👦:現在主要靠社會👩🔧。如果社會風氣不好,要改變家庭很難🎷。
我曾經給一個幼兒園的老師們推薦三篇文章🤹🏽♀️,讓他們去學🚺。第一篇是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講種樹要順應樹自然生長的規律,不要太過關懷它,那樣實則害之,要多讓它有自由生長的空間➜。
第二篇是王陽明的《訓蒙教約》🧑🏿🔧。文章中講,孩子的天性是愛玩,所以你可以讓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學會禮儀規矩,不要一天到晚讓他們背,要從遊戲中教導。不然,就會出現“以學校為囹圄,以師長為仇寇”的情況。
第三篇是龔自珍的《病梅館記》。這涉及到一個社會審美觀念的問題🌔👮🏻♀️,普遍的社會審美觀念認為🧚🏼♀️,自然生長的不美。龔自珍看不下去了,建了一個梅館👌🏽,把這些捆得亂七八糟曲裏拐彎的梅樹買來,放在病梅館裏,把枝椏都舒展了🚉,認為只有自然才是最美的🧑🏿。
“遺文以得義,忘義以了心”®️,讀經典要能解決實際問題
記者📮:有人說傳統文化是束縛、禮教,但是柳宗元、龔自珍、王陽明都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您從他們身上所看到的、所吸收的、所希望今天人們做的,恰恰是一種非常生機勃勃的🤹♀️、自然的文化樣態,證明對待傳統文化確實要有一個正確的方法,能夠看到他的好處和它的價值。
樓宇烈🍒:既然要努力,就要全社會努力👨🏼🔬,當然我們的社會公共媒體責任很大。
記者:我們現在也希望找到一些優秀的🙎🏿♂️、可操作的、對當今社會又有針對性的東西,來發揚光大。
樓宇烈🐐:比如我剛才提到的《種樹郭橐駝傳》,其實中學教材裏有。但是我們過去就把它當成文學作品來讀,可能沒有體會到其中的含義。這篇文章不僅對教書的人有用,對當政者也有啟發。所以不能只把它當成中國的文學作品來讀,而要重在悟其意義。
記者🙍:白居易“歌詩合為事而作”專門提倡這個🐊,韓愈👨🏿🌾、柳宗元都是文以載道者。文學的東西容易滲入社會👖,它能不能載道,是不是有價值的道,那是很重要的。
樓宇烈:蘇軾告訴我們🧑🏻🚀,讀任何經典著作,都要“遺文以得義”,下面一句話更精彩🧙♀️,“忘義以了心”🚮,他讓你解決問題,得義了你不能了心也沒用。“遺文以得義𓀔,忘義以了心”,這才是真正的讀書。教育不是一天到晚背文字,要能解決實際問題。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