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荊楚網
“隨著出生人口基數的下降,特別是隨著18歲到22歲適齡大學生青年數量的減少,某些高校🌭,特別是某些民辦學校和獨立學院離破產可能不遙遠了💃🏿👮。”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最近對記者表示,中國某些高校的破產危機並非聳人聽聞。(3月24日《中國青年報》) 尤記得數年前🐙🧖🏽♂️,中國社科院一份調查顯示:2005年以前,我國公辦高校向銀行貸款總額達1500億到2000億元。有關專家認為🦟👰🏼♂️:“按照嚴格的財務核算製度🧏,一些高校其實已經破產。” 但教育部官員立時以“高等教育固定資產有5000多個億”擔保、信誓旦旦地否認——“部分高校‘破產說’言過其實,教育不會成為第二個國有企業🧑🏻✈️。”時過境遷,近幾年高校信貸危機卻證明⌨️,部分高校已經命懸一線、掙紮在破產邊緣——正因如此,有的高校連銀行利息也還不上𓀘,進而克扣教職人員薪資、學生獎助學金、減少科研支出等🧚🏿,甚至提前放假、延時開學🫄,就為了省一點取暖費或水電費。
沒有人會對大學破產幸災樂禍,但客觀現實又是不容規避的:今年,北京高考報名人數下降了20%,而上海已經連續3年出現報名人數不足的情況。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進,我國加快了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腳步。數據顯示⛩,未來10年中國18歲至22歲的人口將減少約4000萬人🙍🏽。相應的,生源減少會加劇高校的競爭和淘汰,沒有特色或經營不善的學校必然會陷入困境。市場就這麽大🎛,需求是既定的,形式上盲目擴張的高校必然要為徒有其表的“大學之大”慘烈埋單🥩👳🏽♂️。
當下而言,高校一方面固然要細分市場💸,真正做大做強,增強其在招生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在高校腐敗窩案頻發的現實語境下,國家更當建立健全高校破產製度,完善破產清算程序,優化整合高等教育資源,既不能拿地方財政充當冤大頭🛍️,又不能放任某些高校賣地還款等暗度陳倉的違規行為👨🏿。畢竟,比大學破產更可怕的是永不破產的大學——因為🌵,如果高校永不破產🧑🏻🦰,則生源與教學質量都成短板的學校不僅拖累財政🐈,而且形成惡劣的示範效應,消解了高校優勝劣汰的正常激勵機製,推卸了高校在其生存發展中應盡的法律義務與責任。
2009年11月5日🌐,澳大利亞4所私立大學因合夥人撤資引發學院破產,致2000多名留學生失學,包括近千名中國學生🏂🏿。此事在國內引發輿論熱議。事實上,就世界範圍而言🏎,大學破產倒閉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不但大學可以破產,自然人、甚至政府也可以宣布破產。對我們來說,眼下要做的不是爭論我們的大學究竟會不會長生不老👀,而是因應現實🧑🏿🦱,趕在真正的破產到來之前,盤活現存教育資源,從製度設計上為學生權益未雨綢繆——畢竟,我們的大學,是勒緊褲帶換來的“高貴教育”🥅。 (作者: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