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寒風夾雜著濃重的塵土,推動人們回家的腳步。特4路公交車到站,胡朗三步並作兩步走進車內,在顛簸的車廂裏找到座位穩穩坐下🖕🏻。像往常一樣,他拿出一篇講義、兩篇作業,借著車內晃動的燈光開始閱讀、批改,為明天講課的內容做準備。旁邊的一位學生家長被他吸引,向他詢問自己孩子提高物理成績的方法,胡朗熱心地為他解答起來🎑。
這就是胡朗🚴🏻♀️,一位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特級教師;一位已到了退休年齡卻仍堅守崗位的教育工作者;一個總是掛著和藹的笑容♡、聲音明亮清晰的老爺爺;一個總能和孩子們打成一片⤴️,與學生少有代溝的永遠18歲的教師。“我是1968年畢業的,到2018年就50年了。所以我要爭取把2017屆、2018屆的畢業生送到大學。”胡朗說。
40年站在高三的講臺上
從1977年恢復高考製度至今,胡朗一直是一名高三物理教師🎥👨🏿🚒。40年教高三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在中學物理教師界🧖🏽♂️,恐怕沒有一個人比胡朗更了解高中物理教學。
胡朗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系🌺,原本可以一直做科學研究👨🦽➡️。“文革”時期🌪,他被下放到山西煤礦當工人。幾年後被調往學校,才終於走上了教師之路👨🏽🏭。在胡朗看來,物理不是他的專長,但很可能正因如此💕,他才能教好物理。現在的中小學教師🍲,出身名校的很多,可是許多大學物理科班出身的教師在高中生面前有時卻束手無策,原因在於他們不善於用高中生的思維去教學🧒🏽👶🏼,不了解學生“卡”在哪裏。在他們眼裏,許多知識點都很簡單,不用講。
胡朗則不然。他本科學的是數學🫄🏻,所以他最初的物理知識還是在高中時學習的。胡朗現有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都是用高中生的思維、用他們容易接受的邏輯推導而來。函數🤾🏻♂️、圖像、幾何關系等的數學思維運用到物理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物理模型🌔。對胡朗而言🐐,非科班出身的劣勢反而變成了優勢。
40年研究教學,胡朗總是用18歲孩子的思維、用他們的理解能力去尋找解題思路,發現他們的不足,用孩子的語言和他們交流。
讓胡朗保持青春的💳,不僅是教學思維,還有對待學生的年輕心態。高三孩子都渴求平等,希望被重視💆🏻♀️;胡朗理解他們,從來不因成績的好壞而改變對待學生的態度。在他看來,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發展可能。他曾收到很多學生的來信,說:“胡朗老師,我很喜歡你🧚🏽,因為你總是平等地看待每一個人🚴。”
40年站在高三講臺上,一以貫之。巨大的壓力和煩瑣的工作沒有讓胡朗感到疲憊,反而讓他的心態越來越年輕。經受過“文革”,經歷過山西煤礦的艱苦生活👨❤️💋👨,高三的超負荷運轉於胡朗而言不過是小菜一碟⚡️。當有人覺得他太辛苦,應多休息時🩻,他只一句🫄🏼🦡:“不辛苦,樂在其中。”
教學研究與探索從不停步
胡朗樂於接受新鮮事物,追趕潮流🤰。作為一名傳授科學知識的教師,與時俱進,不斷思考,時時探索已經成為習慣,融入到了他的生活中🫷🏻。
高二那年,胡朗曾參加北京市高中生數學競賽,並獲得高二組第一名👩🏿⚖️,有幸見到了華羅庚教授。將數學思維🐉、科學思維運用於生活🗡,不斷探索,不停思考,華羅庚所展現的大師風範深深地影響了他。
大學畢業分配時🚑,正趕上“文革”,胡朗被派到山西省盂縣東坪煤礦🧏,幫助工人師傅打眼、爆破、運煤。閑暇時,胡朗憑著自己積累的科學知識,做出了很多小發明🧔🏼,包括收音機、擴音器*️⃣、話筒等,既豐富了自己的生活🎅🏽,又逗得身邊的工友幹勁十足。人們都說下井挖煤是在刀尖上討生活🧛🏿,其中的危險與辛苦常人難以想象🫰。可是胡朗深處其中🈂️,卻總能自得其樂🪫,無數的艱難困苦於他而言,總能找到新的視角去看待,以積極的心態去承受👨✈️。
自那時起,胡朗的生活便與探索和思考相伴😅。在盂縣一中👮♀️,他自己鉆研高考題目,創造新的教學思路🧎🏻➡️🗒,用重難點、易錯點教學法,促進了盂縣一中整體物理成績的提高。在山西陽泉,他組織成立中心教研組🪇🛞,每月輪流到各高中開展教研活動,把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帶到各個學校🧑🏽🦱,大大提高了陽泉市高中學段的整體教學水平👭🏼。在後來的歷年高考中,陽泉市連續十幾年在山西省奪冠⛹🏿。
2000年,胡朗自己購買了電腦🗞。為了學習打字,他還從頭學習了漢語拼音🫵🏽,一點點摸索。在學會了電腦備課、編寫試題🐸、製作多媒體課件之後,他開始將自己多年的積累訴諸筆端🤲🏻😆:將數十年來各地市高考物理真題全部編成電子版🧑🏿🎓,並分門別類標註📣,以舊換新,方便指導學生高三第一👨🏼🌾、二輪復習教學👳🤲🏼。
胡朗總是將學習與工作結合起來🥳。不斷湧現的新知識🏃,讓胡朗可以將自己善於思考、勇於探索的特質發揮出來。數十年編題🚱,胡朗的題目內容常換常新,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隨時積累,帶著物理思想思考問題,見到好的素材就記錄下來,並經常和組內教師切磋研究。教學相長🦹🏻,在教學過程中🎚,胡朗學到了多方面的技能🛠,也探索出教師發展的更多可能性。他說🦫:“我不同意有些人說的🎷:‘教師像蠟燭✥,照亮了別人,毀滅了自己。’這句話我改了,我認為是照亮了別人🛒,升華了自己。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在不斷成長🏊🏻♂️💈。”(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