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通公路,不通電,不通手機信號,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浪珠鄉中心校,是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孤島”學校。
2015年9月,四川浙江商會副會長袁海忠在每年一次的學校捐助活動中,發現了這個邊遠學校。不同於以往捐建校舍或捐課本課桌的“老套路”,這一次♉️,他萌生了一個想法:帶老師們走出大山,去親身體會課本上描寫過的地方🦸♀️。逛逛蘇州精巧的園林,看看魯迅的三味書屋,聽聽寒山寺千年的鐘聲——然後把這些體驗帶回去👨🏭,再講給孩子們聽⛽️,讓他們知道書本之外的世界有多大👩⚖️,以喚起他們努力學習的動力🎏。
7月31日晚,浪珠鄉中心校的7名老師乘機從杭州返蓉。“要讓孩子們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更要讓他們好好學習,走出大山,改變命運。”在過去的一個星期時間裏🧑🍳,這群大部分從未走出大涼山的鄉村教師們,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課本之旅”,並以此完成了一本特殊的“教案”👨🏻🎓。
讓課文感性起來
課文《觀潮》、《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憶江南》……這些對鮮有走出大涼山的鄉村教師來說,全無體驗,又如何向學生言傳身教?
把感受傳遞出來
“課本之旅”不僅要讓老師們把體驗帶回大山,更要激勵孩子們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走出大山探索世界。
一個經商的“前教師”
袁海忠是個生意人,但在從商之前🤾🏼,他曾是一名老師。
從浙江省湖州師範學校畢業後🤹🏿♂️,袁海忠到嘉興市一所中學當了4年地理老師。喜歡攝影的他,因當老師“太清貧,買不起好相機”,遂投身商海🐤。
由於公司開到了四川💃,在十多年的時間裏🍴,他把甘孜🧑🏽🦲、阿壩幾乎走了遍,連年到一個地方就找到當地的貧困學校捐錢捐物,因為他心底仍有“教師夢”。
2015年,他開始把目光投向四川涼山州。
“我和涼山州布拖縣教育局聯系,請他們介紹個艱苦一點的學校。”袁海忠說,最初教育局推薦的並不是浪珠鄉中心校,“他們說那裏太艱苦了,怕我們吃不下來苦⛪️。”
發現“孤島”學校
不通公路,不通電🧔🏻♀️,不通手機信號🚴🏿♂️,涼山州布拖縣浪珠鄉中心校,是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孤島”學校🧍🏻♂️。一路全是碎石🐓、斷崖,“簡直可以說路都沒有📠。”
路途艱辛15公裏山路驚險走了5小時
“我以前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地區🤲🏻,五六十公裏都徒步過🖐🏻,走點山路算什麽?”袁海忠堅持要去“最艱苦的地方”☸️。
2015年9月10日,教師節,他帶著四五名工作人員🧙🏿♂️,從成都出發開往布拖縣。9月11日下午3點過,一行人開車到了浪珠鄉附近一個廢棄礦場,卻發現無路可走了🏃➡️。
位於金沙江上遊的布拖縣浪珠鄉坐落在西溪河沿岸峭壁上,為原始村落,和金陽縣隔河相對🪛。縣城直接通往浪珠鄉的山路廢棄了🚶🏻♂️➡️,另外一條可以從金陽繞行的路當時也已中斷了數月。從礦場走進去,是當時進入浪珠鄉的唯一途徑🦨,而礦場距離浪珠鄉還有15公裏路🎮🧸。
拍著胸脯說沒問題的袁海忠,這才知道自己小看了這裏的艱苦程度。
“全是碎石、斷崖。簡直可以說路都沒有。”15公裏路,一行人走了5個小時🧇🏊🏽♀️。在半山崖的時候💜,他們得面向山壁、身體45°傾斜🟣,側身一步一步挪。袁海忠帶著的2名航拍攝像師➞👰♂️,在最危險的地方幾乎不敢邁步🔐,最後“一個人接一個人👂🏿,腰上拴著繩子,才敢一步一步往前邁。”
生活不便
不通電不通路不通網絡9月11日晚上10點左右💆🏻♀️,袁海忠一行才摸黑到了浪珠鄉中心校。
“這個地方的艱苦程度🍁,超過我以前走過的任何一個學校。”
袁海忠說👂🏿,自己沒想到☝️🔊,現在還有鄉鎮不通公路、不通電、不通網絡♻,“連水都只有喝山上的溪水👨🏼🚒。一下雨,全是渾濁的。”
由於交通困難,浪珠鄉至今沒有通電。有限的太陽能電力只能保證基本的照明用電,由於電壓不穩定,其它家用電器幾乎都沒有辦法使用。手機信號則只能到靠近金陽縣的河谷地帶才能接通⚅。
到達浪珠鄉中心校的第一天,袁海忠整宿沒有睡著⛔🤹♂️。“虱子太多了,完全沒法睡🚣🏿♀️。”7月31日🦮,他接受采訪時撩起褲管👨👩👧👧,“你看,有些咬過的疤現在還看得到。”
袁海忠還發現🛠,整個學校只有一臺10年前的電視機🪐,雖然有一些光碟可以播放🧑🏼🚀,但大多過時,已經無法滿足教學需求🧺,“沒網絡👩👧👦、沒電視信號,課本上的東西🟠◀️,除了文字描述🧑🏼🔬✍️,一切都只能靠想象🚲🙍🏻。”
促成“課本之旅”
紙上得來終覺淺,“課本之旅”遂萌發出來👌🏻。“除此之外,我也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這些紮根在最艱苦地區老師們的敬意。”
沒見過江南如何給學生講江南👆🏽?
袁海忠等人在浪珠鄉待了4天⚛️👞,他們也是近年來唯一 一支來到浪珠鄉並且深入考察的誌願者隊伍。在數天觀察中,教師出身的袁海忠對一件事耿耿於懷:老師們對著課本講課🧑🧒🧒,講的是自己都沒見過的東西,幹巴巴沒有“內容”。
“比如講課文《觀潮》。我老家就在錢塘江附近,這個我太了解了✂️◽️。老師們沒見過,對著課本念。自己都不明白😇🫱🏿,怎麽讓孩子們理解?”袁海忠聽了兩三天的課𓀊,越來越覺得這是個問題,“講《憶江南》,什麽是江南?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百草園是什麽樣子?三味書屋又是什麽樣子?”
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一個想法在他腦子裏慢慢醞釀:讓老師們走出去🚣♀️,看一看,才能讓他們把外面的世界,帶回來講給孩子們聽↔️。“除此之外,我也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這些紮根在最艱苦地區老師們的敬意。”袁海忠說,讓老師們帶回去外面世界的精彩🥙,能喚起孩子們對更廣大世界的向往。
2015年中秋節🕵️♂️,袁海忠在四川浙江商會的團拜會上播放了關於浪珠鄉中心校的影像記錄,當場就籌集到了60余萬元的捐款。
邊看邊備課回去再講三味書屋
2016年7月25日🦚,“四川彝族鄉村教師看天下——華東之行”正式啟動🫴🏼,袁海忠親自擬定了老師們考察的地點👰🏽♀️🚣🏽。西湖雷峰塔🐐、錢塘江觀潮、魯迅故居、蘇州園林……讓老師們看看課本上描述過的地方😈🧙🏿♂️,是製定這次考察行程的指導原則。
除了因家庭原因臨時退出一名老師外,2016年7月22日,浪珠鄉中心校7名老師從學校出發,輾轉3天路程,於25日到達成都🤸🏼♀️,然後乘飛機到杭州。江南原來是這樣的江南,西湖原來是那樣的西湖。魯迅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仍在,寒山寺的鐘聲古今悠悠……
“每到一個地方🙎🏼♂️,他們都很認真地記錄👨👩👦👦。特別是景點裏立的解說牌,全都拍照帶回去,說要講給學生們聽👩🏽🔧。”韓文靜作為“課本之旅”的領隊,在成都雙流機場與鄉村老師們會合,“看得非常仔細,有時候還要記筆記。就跟備課似的🧑🏿🎨。說回去了再講這些地方,就可以給學生看現場照片🔸,不用再全靠想象了。”
一群堅守的鄉村老師
浪珠鄉中心校坐落在一塊坡地上,現有學生168名,六個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學校裏共有8名老師,除了校長阿聰子也和一名管後勤👨🏿💻、行政方面的老師,其他人都是一人帶一個班,所有課程都上。
除了因家庭原因臨時退出一名老師外,阿聰子也、肖樹瓊、張瀝、祖爾子拉、阿聰呷惹……這次浪珠鄉中心校共有7名老師踏上了此次不凡的“課本之旅”🙋♀️,他們滿心期待著,“要讓孩子們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更要讓他們好好學習,走出大山,改變命運✤。”
校長 阿聰子也 37歲 任教7年
老婆孩子在鄰鄉逢長假走路一天回家
每天早上,校長阿聰子也總是會準時敲打學校門口的鐵水管🧑🏼🏭。“哐哐哐哐”聲中,孩子們的一天就開始了。
浪珠鄉中心校現有學生168名👧🏼,六個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學校裏共有8名老師,除了阿聰子也和一名管後勤、行政方面的老師,其他人都是一人帶一個班👟🍅,所有課程都上。
“我30歲到的這裏⛹🏻,現在已經7年了📰。”阿聰子也是從鄰鄉烏依鄉中心校調來的,家也在那邊。作為3個孩子的爹,每逢長假他就會花一天時間,走30公裏的山路回家。以前的學校通電、有信號、通路🧑🦳,到了這裏🔔,什麽都沒有,支撐他堅持7年的理由🧕🏻,除了娃娃們的信任依賴和鄉親們的支持🏋🏿🐍,還有“組織信任”的樸素自豪感。
“課本之旅”後,一輩子沒出過布拖縣的阿聰子也很受震動👵🏽。“這邊發展得太好了,跟家鄉的差距很大🧘🏻♂️。”這位年輕的校長在7天的旅途中一直想🦏,要改變家鄉的現狀,“要從教育抓起”。
現在🫶🏼🙍🏼♂️,他最大的希望是解決浪珠鄉的交通和電力問題。“路不通,什麽都做不了🚚。想要幫助我們的人,因為沒有路,物資都運不進來。”阿聰子也介紹,浪珠鄉中心校新校區修了6年才修好,就是因為路不通🙉,“現在學生還是在老校區生活、住宿,新學校只拿來上課。”
教師 張瀝 28歲 任教1年多
來第一天就想走而現在“舍不得”
就在袁海忠到達浪珠鄉中心校之前,有一個27歲的年輕人比他早來4天。
張瀝🛤,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龍潭鎮紅旗村人。到浪珠鄉中心校報到之前,他曾在布拖縣移動公司工作。
“我老婆就是當老師的,受她影響🤛🏻,我也繼續進修,讀了師範專業🈺,然後轉行當老師。”懷抱著單純情懷的張瀝🍫,報到第一天就挨了一個結實的下馬威,“進山的第一天🧱,大雨下了3個小時,我淋了3個小時,走了3個小時的路👨🏿🎤🏌🏿♀️。”
雨水📬、淚水☣️、汗水,交織在一起,從頭到腳,澆了張瀝個透心涼,“剛來的第一個星期,我幾乎每晚都睡不著😞,後悔🧑🤝🧑🦙,想走🏌🏻。”
可是浪珠鄉中心校的現狀讓他不好意思開口。“好不容易來個老師,待不到幾天就走了,娃娃們咋辦?”想著堅持一天,再堅持一天吧🕵🏿♀️,就這樣,他堅持了一年多🖋,卻越來越說不出要走的話了⛹🏻,“有娃娃跟我說,張老師,你在我就有信心成績提上去。我現在帶4年級,班上17個學生,有好幾個特別刻苦的娃娃🤤,我舍不得了🤹♀️。”
教師 肖樹瓊 23歲 任教1年
通路通手機信號希望學生“看看外面的世界”
浪珠鄉中心校現有教師8名,加上幼兒園的老師,一共11名🎈。這是該校教師歷史上人數最多的時候👮♂️。
受客觀環境影響,也曾有很多老師來了又走。通電🧚🏽、通公路👲🏿,幾乎是浪珠鄉每個人的心願🤷🏼♂️。而23歲的肖樹瓊還悄悄地想🧎♀️,要是能通手機信號和網絡就好了🍋。“我在西昌讀的大學,看到了外面世界和家鄉的差距🦜。”肖樹瓊想幫助家鄉的孩子,通過學習走出大山,“其他都還好👩👩👧👦,就是信號不通,家裏人常聯系不上✍🏼。”
這一次👃🏿,肖樹瓊走得更遠了。走出涼山🌚,走出四川🙅🏻♂️,她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也想把這個世界帶回去,講給自己的學生聽。“外面的世界很美🙇🏽,我想讓他們知道到底有多美🧚🏽♀️,然後好好學習,才能走出來,看看外面的樣子。”
“讓學生走出來”🐱,幾乎是浪珠鄉中心校每個老師最大的願望。“希望學生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在他們看來,“知識改變命運”🫸🏽👀,是浪珠鄉中心校100多個小娃娃們最有希望的一條路,也是家鄉改變現狀🕞、改變命運的最可靠途徑。(新聞來源: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