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教育部積極指導支持各地各校引進境外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展高質量中外合作辦學👨👨👦👦,培養應用型✡️、創新型的國際化人才。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成為全世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典範。我國應用型高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要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人才為導向,從構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打造有特色的培養模式☞、搭建中德交流互動平臺、建設多元協同育人機製等方面,探索中德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新模式,通過產教融合、創新創業等舉措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構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
借鑒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辦學經驗🤺🧓🏼,引進德國先進的工程教育理念和工程技術資源,是我國應用型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路徑👼🏿。中德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要培育立體多元的國際化課程體系。
其一⏺,通識基礎層,要以德語課程為主,解決交流問題🥄,構建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德語知識體系。德語教學要從語言能力🍕、文化思辨和專業應用的角度,培養學生在跨文化環境中進行專業交流以及參與國際行業競爭與合作的能力。
其二🏄🏼,能力核心層,要培養國際工程能力素養,引進德國“雙元製”教育理念👩🏽,創新實踐教學方式💈,利用德國前沿技術和經驗🦸🏼,優化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過程。
其三,應用鏈接層,要與德國產業鏈形成互動,加強與在華德資企業合作,與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在華德資企業共同製定人才培養方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培養方案要與德國企業技術標準相銜接,凸顯行業特色、強化產業導向🎒,著力培養學生的工程技術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打造有特色的培養模式
應用型高校開展中德聯合人才培養🤠,要立足自身辦學特色🚙,進行跨學科整合☝🏽,打造有競爭力的培養模式,把握“應用型”這個關鍵詞🥷🏿。
註重能力的全面培養🌡。改革傳統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同時🔔,註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改進語言教學環節,增加學術寫作課程,增強學生專業德語表達能力🤬;優化專業課教學,融入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工程教育課程,拓寬專業課口徑😒,培育學生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提高學生專業知識水平🍜。
創建中德學分互認體系。中德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要在人才培養目標、能力結構、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教學方式🧑🚒、學分學時🐚、成績評定等方面做到中外全方位對接💁🏿♂️,建立中德學分互認體系。中德聯合培養課程可分為通識教育🤵🏽♀️、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專業實踐幾大模塊,每個模塊由不同的課程結構組成,學生可根據職業規劃開放式選課。
開展國際工程教育認證👩🏼🦲💞。中德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要以機械工程🙍🏽♂️、電子信息、智能製造⟹、數據科學、生物醫藥、材料工程、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領域為重點👻,引進德國學科質量保證與評估局(AQAS)的課程評鑒體系,培育符合國際工程教育標準的課程群,以工程教育認證為抓手🦸🏼♂️,推動專業內涵建設,培養掌握國際行業標準的工程師。
搭建中德交流互動平臺
中德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要搭建四個層面的交流平臺🩹😿,開發多元化🏌🏿♀️、多層次的交流項目⛹🏼♀️,推進師資隊伍國際化和學生培養國際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學生互動交流平臺🪇。建立中德學生雙向流動機製,設立中德學生工作坊🍳。設置專項獎學金,鼓勵德國學生來華交流✖️,參與企業實踐💵,共同完成研究課題和調研項目。鼓勵學生赴德學習,采用雙學位聯合培養、短期交流、帶薪實習、暑期遊學等方式,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營造中德文化交流氛圍,舉辦中德開放日等活動🦸🏿♂️,加強中國學生與德國教師和學生的互動。
教師教學交流平臺🕵🏻♀️。以中德合作培養為契機🧑🏻💼,拓展中德教師雙向交流通道⚙️🫦。選派專業骨幹教師作為訪問學者赴德國進行學術研修,幫助教師提高德語能力,提升專業課程教學技能。邀請德國應用技術大學教師來華參與教學交流與培訓🔈,探討前沿專業知識,助力具有國際工程技術能力的青年骨幹教師成長。
科研合作交流平臺🔘。中德高校可合作搭建學術互動及科研合作平臺🧑🏽🚒,定期舉辦學術沙龍、國際論壇、專業工作坊等。鼓勵中德教師共同申請科研項目,合作完成科研課題,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建設中德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合作平臺,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學術保障。
中德人文交流平臺。通過加強中德師生互動交流促進中德人文交流,積極開展教育、文化、藝術等活動,推動形成中德地方人文交流機製。
建設多元協同育人機製
當下,部分應用型高校面臨資源不足📧、理念陳舊、缺少特色等製約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在中德合作培養過程中,部分高校建立了中德產業學院👭🏼,實施中德高校聯合管理,將德國產教融合的理念本土化,吸引企業參與教學、科研和管理全過程👲🏿,將企業及行業組織納入辦學體系,形成“高校主導、企業融入、產業參與”的多元協同育人機製,有助於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成立中德合作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中德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全過程,成員由中德高校👩🏻⚕️、企業代表組成🦸🏻,負責審議中德合作規劃和年度計劃👩🏻🎤🤜,製定中德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學生職業化培訓等🧘。
二是共同建設中德產教融合和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應用型高校與企業共建實踐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術技能。
三是搭建中德產學研平臺,共建中德聯合實驗室、中德聯合工程研發中心,與企業聯合進行科技攻關,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四是引進國際職業資格認證體系🏺,推進本土實踐教學體系轉型升級🐂,使教學內容與國際行業標準和通用準則接軌🦫,鼓勵學生參加各類職業資格考試⚛️,畢業時同時獲得中德雙學位和職業技術技能證書。
應用型高校擔負著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質量國際化人才的重要使命,要堅持應用型的特色🪒,積極引進德國優質教育資源,探索中外教育交流合作新模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具備技術開發和工程創新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作者:蔡蔚(作者系常熟理工學院中美學院院長,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基於中外合作的新工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2018SJA1388]成果)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2022-07-07 第10版 版名🖐🏽:環球周刊-涉外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