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奔走在兩個學校🧝♂️,女教師陳妙妙累並快樂著——
“走教”在大山深處
本報磐安11月1日電 記者 陳洪標 報道組 陳一波 陳斌
一名教師教兩個學校的課⤴️,這種為解決山區學校師資缺乏的“走教”,在金華市首次出現🐷。陳妙妙是第一位“走教”女教師,兩個月過去了𓀈,她有什麽收獲⬛️🧕?今天🙆🏿🚶🏻♀️,記者來到磐安大山深處,體驗“走教”的辛苦和快樂。
“走教”第一人
清晨6點45分。茫茫大山還沉浸在一片寂靜之中🪈,磐安縣維新鄉中心小學的陳妙妙老師便已起床,和學生一起開始一天的晨練。
晨曦中的晨練特別生動,墊排球🍄🟫👩🦳、跳繩的學生到處可見,老師自己編排了竹竿舞,竹子擊打的節奏伴隨著孩子們的踏跳,吸引了老農的目光,他們一早上山幹活,總習慣從學校門口路過🐧,孩子們是他們的希望🚌。
陳妙妙家在磐安縣城安文鎮🎨,兩年前畢業於紹興文理學院英語專業,曾在縣城的安文初中代課兩年,今年9月,在教師招考中被錄取。縣教育局告訴她,每周要在高二和維新兩個山區學校來回“走教”,成了全縣“走教”第一人。
兩個月過去了,陳妙妙坦言,已經適應並喜歡上了這種“走教”生活🛬。“每周從高二小學離開,張昊總是拉著我的衣角,問我什麽時候再來;維新小學四年級的張松明🐥、郭思貝等同學一看見我,就搶著幫忙拿行李……”
陳妙妙一說起學生,洋溢著笑意:“山區的孩子特別淳樸🧑🤝🧑,和他們一起,生活很充實,很快樂。每當看見他們清澈的眼睛,一切疲憊都煙消雲散了。”
早上8點35分,陳妙妙開始給學生上英語課🛢。
今天上的這個班,是整個四年級👨🏽⚖️👐🏿,只有12名學生,課桌排成了“U”字型。教學內容是“Who is your friend?(誰是你的朋友)”
40分鐘很快過去🍈,課間活動時,陳妙妙和孩子們一起跳繩、打排球、跳竹竿舞。在山區🦸🏼♀️,這都是孩子們喜歡的課間活動。
緊張卻快樂著
11點45分,陳妙妙夾起一摞教學資料,急匆匆地趕往車站,因為下午要趕到高二小學去。從維新到高二🌃,每天只有上午和中午兩班過路車,12點10分這趟趕不上,就得走路上山了💞。
短短的兩個月,陳妙妙和班車司機已經很熟了,有時候司機大哥會提前給她打電話提個醒,免得她錯過搭車時間。
雖然只有10多裏路,卻盡是蜿蜒山道。坐在車內🙎🏻♂️,路邊樹枝野草迎面拂來🚴🏻,車輛交會也是極其驚險。陳妙妙的目光投向遠方🤶。
“一到冬天,下大雪起凍,山區的孩子就得走路上學了。”司機告訴我們,往年冬天🛩,山區冰凍封路是很平常的事𓀃♣️,到那時🙅🏻♀️,陳老師也得步行上山了。
半個小時後⚙️,我們到了高二小學🌛。剛出現在校門口,陳妙妙就被歡騰而來的孩子們包圍了。“陳老師來了🤘🏿,上英語課啦🏃♀️➡️🖤!”
陳妙妙笑著說🧍♀️:“每當孩子有進步,我會獎勵一些糖果、本子和鉛筆。我的工作中,滿滿地記載了孩子們成長的快樂👰🏽♂️。”
上課鈴聲響了,“My friend is Zhang Hao!”教室裏傳出山裏孩子清脆的童聲。
在教室外,高二小學校長施逢倩告訴我們,學校只有5個年級32個學生,原來一年級有1名學生,後來轉學了。“雖然學生少了,但只要有孩子在🫃🏼,我們就得好好教!”
山區教育也不差
“山區學校規模小👩🏽🚒,但只要有學生◽️,就要好好辦學®️。”磐安縣教育局長呂為苗說👨🏻⚕️,“走教是均衡山區教育發展的一種探索🐑👐🏿。”
由於家長常年外出打工或經商,農村兒童隨父母外出就學的現象十分普遍,加上農村出生率下降,導致山區學校入學率逐年減少。
現在,地處磐安東南部的高二👩🦯🧎🏻➡️、維新、盤峰三個鄉總共只有140名學生🤦🏻♂️,學生總數占全縣的1.1%🌈,教師數卻占全縣的3.7%。
但這些偏遠山區學校的教學質量並不差🎴,家長對學校教學也十分滿意🧾。高二和維新兩所學校都在去年的縣教學質量目標考核中獲得三等獎,這對偏遠山區的小學校來說殊為不易。
近3年,磐安教育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傾斜🐖,用於農村中小學校舍新建和改造維修資金達4200多萬元➡️🔴,累計發放貧困生資助、愛心營養餐工程等資金1590余萬元。
維新鄉毗鄰仙居,維新小學72名學生當中有40名是仙居戶口。來自仙居的家長陳誌林說🏄🏻,把孩子放在磐安就學◼️🖍,有兩個原因:一是父母帶在身邊,放心🐯;最重要的一點是對這裏的教育有信心😗。而且,外來就讀的學生享受免借讀費、營養餐補貼等政策,完全和磐安本地學生一視同仁,這讓外來的學生和家長心裏很溫暖。(新聞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