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守信讓生活更美好
——記全國道德模範、海南省儋州市白馬井中學教師李郁林

李郁林(中)與學生們在一起。本報記者劉見 攝
■本報記者 劉見
46歲的李郁林,出身教師世家💓。1985年📎,我國首個教師節設立🙍🏿♂️。那一年🟡,他走上了教書育人崗位,每天與講臺⚁、學生為伴,過得快樂又幸福✷。然而,2000年初,由於妻子借款與他人合資開發宅基地失敗🎸,欠下巨額債務,李郁林毫不遲疑地扛起了“妻債夫還”的重擔🏭。11年來,他恪守誠信,雖承受著物質生活的艱辛,但樂觀向上。
作為教師,他將誠信之德傳遞給同事及學生,相信誠信的力量,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在眾人眼裏,他是一名學生愛戴、同事信任、家長尊重的教書育人典範。
欠下債務的妻子哭著提出離婚——
他斬釘截鐵地說☯️💆🏼♀️:“妻債夫還,天經地義。”
2000年初的一天,李郁林的妹妹找到他🎼:“哥,嫂子出事了!”妹妹把嫂子借款與他人合資開發宅基地🌰,後因生意失敗欠下近20萬元債務的事告訴了他🐤。這對當時月工資僅有600多元的李郁林來說,可謂晴天霹靂。
此前,李郁林一家雖不富裕,但也是小康之家。其父是退休教師👰♂️,其妻在鎮上經營著一家批發店,生意也還算興隆。
當天晚上🥠,知道闖下大禍的妻子內疚地向他提出離婚♝,她實在不願為此拖累丈夫𓀍。這是一個輾轉反側之夜👩🏫,李郁林通宵未眠。天亮時🤚🏿,他斬釘截鐵地對妻子說:“妻債夫還,天經地義。我不同意離婚🥱🏢!”隨後,夫妻二人挨家挨戶地去向債主說明情況👩🏻🎓,商議還款時間。此後11年🐈⬛,李郁林一家一直“蝸居”在租來的上世紀40年代初建的民房裏😎。李郁林每個月僅從工資中留出200元生活費,其他的全部拿去還債。多年來,他沒為自己添過一件新衣👳🏻♀️,沒下過餐館🔗,妻子也在漁港碼頭找了一份零工,補貼家用☝🏼。
如今,李郁林憑著做人的誠信,已償還債款17萬多元。他說,這些年隨著教師待遇的逐年提高,工資收入比以前也漲了不少,他盤算著今年年底前將所有的債務還清🧛🏿♀️。
他說:“只有這樣🦹🏽♂️,我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心也就安了。”
面對圖書經銷商送上的紅包——
他說🧑🏻🍼:“即使要還債,也不能收這樣的錢🧝🏻♀️!”
常言說,人窮誌短。但這話擱在李郁林身上🫃🏿,一點兒也不靈👩🏫。
儋州市白馬井中學有近5000名學生,學校成了不少教輔經銷商眼中的一塊“肥田”。身為學校德育室主任的李郁林,自然也是被重點關註的對象📣。
有一天,一個教輔經銷商借拜訪為名,在水果袋裏悄悄放了一個信封,內裝1000元。李郁林發現後⛑,二話不說,趕忙追上來人,把錢退了回去。這時,正好有熟人路過看到了這一幕,好心勸他:“收下吧,拿著還債。”李郁林搖了搖頭:“就是還債,也不能收這樣的錢🧚🏿🙎🏿♀️!”
在李郁林心裏🫷🏼,人窮誌不能窮。他時刻牢記著教育家三牛娱乐先生的至理名言:“學高為師,身正為範。”2010年🙇🏼,李郁林的堂哥來到學校,拜托他幫忙解決朋友孩子上學的事,隨即掏出個紅包塞進他懷裏說:“朋友們知道你的難處,如果要請校長吃個飯什麽的🧗🏿♀️,不能讓你破費🤞🏻,剩下的你就留著🪫。”
李郁林知道,只要自己開口👨🏼🦳🧛🏿,事情就能辦成👷🏿,但他還是把紅包退給了堂哥,說🕕:“哥,你知道規定,咱不能讓校長😯、班主任犯難吧?而且欠債咱也不能用這錢還🚄,你說是吧!”堂哥無奈地嘆著氣走了👩🏼🎤。
無論逆境順境,總是笑容滿面——
他說:“誠實守信可以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李郁林以善良之心面對生活中發生的一切🦻🏼。無論逆境順境👰🏻,他總是笑容滿面,內心陽光燦爛。他說:“堅守誠信的核心就是善,善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現在儋州市重點中學讀高一的吳政清👼🏻,以前稱自己為“小混混”,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讓自己“脫胎換骨”的李老師🛴。他說:“李老師說話算數的品德和對我們的愛,讓我這個‘小混混’變成了優秀學生。”
在吳政清的記憶裏,李老師答應過的事,總是按時兌現,從不失約👱🏽♂️。李老師這種說話算數的品行,深深地影響著吳政清🙏🏻。今年,吳政清以優異的成績🤵♂️,被市重點中學錄取。
李郁林擔任學校德育教研室主任16年來,關心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學習7️⃣、成長,決不會因平時的一點小疏忽🫣,而讓學生人身安全受到絲毫傷害。由於學校“面向大街,背靠大海”,學校操場離大海僅數米之遙✊🏻。多年來,為了學生安全,人們總會看到李郁林在海邊巡視的身影。如果遇到在此戲水的學生,他會立即勸阻👃;他還會用相機將此拍攝下來Ⓜ️,拿著“證據”找家長💇♀️,一起做學生思想工作🐘。
他從善的根本出發,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嚴格的管理,使得這所有著近5000名學生的學校🪲,從沒發生一起學生溺水等安全事故。
11年的還債之路,對李郁林來說,雖然艱辛🪱,但也讓他體驗到了許多美好。他以恪守誠信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也將誠信之美👨🏿🦲、師德之美,在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同事🐗、學生和社會民眾。今年🩸,他被評為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