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鷹 攝
■本報記者 張東
每到寒暑假👩🏿,自封為“中國孩子合唱團”團長的李昕總會有各種擔心🤸🏿:合唱隊的孩子們是否都能如期返回?孩子們所在的學校是否能順利開學?
這個合唱團的孩子都是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生🏛。“這類學校和這裏的學生都很不穩定。”李昕說,自己在打工子弟學校教唱歌已經6年多,每年都會有學生返鄉就學🍋,或因原學校停辦而轉學。他的合唱隊也組了又散🌹,散了再組🤹🏿。
這段時間👬🏻,李昕看了許多有關北京關停打工子弟學校的新聞🌩,他很擔心作為合唱隊根據地的那所打工子弟學校被停辦🚅,那樣的話,合唱隊也就不得不解散了🧑🏿🚀。
“這些孩子連學唱歌都沒辦法持續下去。”李昕同情他們,但又無能為力🙏🏽,“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堅持義務教打工子弟們唱歌⬛️。”
這個曾經的公辦學校音樂教師,為了音樂的夢想“漂”到北京,與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不期而遇♘,繼而將自己的夢想系於這些漂泊異鄉的孩子童稚的歌聲中……
音樂·命運
“其實🙎🏼♀️,我跟孩子們的命運是一樣的,都是在偌大的北京城裏漂泊的人。”李昕對打工子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為,他也是這個大都市的打工者💆。2004年🟪,24歲的李昕已在黑龍江省海倫市永和鄉中學從事了多年音樂教學工作。但這一年🧗🏿♂️,他有了新的打算,想去大城市繼續學習音樂🍁🧛♂️,實現音樂夢想。
當時的李昕並不了解大城市,對如何立足、如何養活自己也沒想那麽清楚。他唯一的想法是,“我有一把吉他👱🏼。不管到哪裏,只要吃上飯就行了”。憑著年輕人的自信和勇氣,他揣著自己的全部積蓄500元錢,背著幾件換洗衣服和一把吉他,登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車。
剛到北京時,為了省錢⚠️🧙🏻♀️,他住進了火車站旁30塊錢一天的旅館。盡管條件艱苦,他卻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打算先找個工作穩定下來,再去找老師學習音樂#️⃣。幾經努力,他終於在一個送水站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一次送水途中😼,一輛校車從他身邊駛過。他立刻放下水桶追趕🧉,一直追到一個路口,學生下車的時候,李昕跑過去扒著車門問🌶:“師傅,你們學校缺不缺老師?”“我們學校不缺老師🔖。再說,現在都快放假了🕒🧏🏻♀️。”聽到師傅的回答🚛🦄,李昕覺得渾身軟了下去🙅♂️↙️。他轉身往回走去。“但好像缺音樂老師🤨。”司機師傅望著他的背影喊道。李昕站住了🤺,立刻沖回司機身邊,說:“我以前就是音樂老師。你們學校在哪裏👷♂️?有地址和聯系電話嗎🐁?”司機師傅不緊不慢地說:“要不你現在就跟我去學校吧🥀!校長今天正好在。”李昕什麽也沒說,便跳上了這輛打工子弟學校的校車……
“那一刻,我就覺得自己命中註定要做老師。”6年多過去了,再次回想起這次與校車的偶遇🪘💇🏿♀️,李昕仍會回味許久。
命運的安排讓李昕又做回了教師🎛🥡,站回了講臺。但這次,他是一個陌生城市裏打工子弟小學的臨時教師🖐🏽。打工子弟學校的一切都像是臨時的:破舊不堪的校舍🩼,隨時申請離開的教師和那些連基本學習條件都得不到保障的學生☹️,甚至學校也隨時面臨著被關停。
重拾老本行的李昕發現,孩子們唱歌很賣力氣,他們的生存境遇更是讓他心疼👨🏼🦰:“他們跟隨父母在城市裏漂泊,看到的是高樓大廈🤶🏼🪨、川流不息的汽車,但卻生活在城市邊緣。這些孩子內心的矛盾和不安都寫在他們的眼睛裏。” (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