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些學生報讀大學或選擇專業時,不是基於興趣,而是排名;有些家長為子女選校時,不是基於教育素質🪛,而是排名;有些雇主招聘大學畢業生時,不是基於他們的才幹和品德,而是他們所念大學的排名;有時候,大學的贊助人提供資源🙍🏼♀️,不是基於他們對提升教育素質的認同🦔,而是大學排名采用的表面化的研究指標。
不少人對這些排名製度采用的方法所知不多,卻把大學排名(或個別學科的排名)奉為無上權威🦮,視為評核排名榜上各院校表現的最重要尺度。我們常常慨嘆教育製度因市場價值而蒙汙🚴🏼♀️,可是我們(學生🪔、家長和雇主)卻也正在造成這個問題。
部分學者和大學領導層極度重視如何“參與遊戲”。為了獲得更高名次,一些大學甘願施展“策略定位”手段,招聘知名度高的研究人員,以刺激研究產量──嚴格來說,這些都是校外製造👔、可以實時納為己用的研究產物𓀄🧏🏽。傳聞有些大學甚至付酬予外地教授為訪問學人,以便將其名字列作附屬教學人員,從而將其研究成果計算在內。這樣一來,我們跟聘請外援的球隊有什麽分別?這些掛名或美其名曰短期的“星級研究員”,可能惠及學生或提供優秀教育嗎✝️?他們對建立一支長遠持久的研究團隊能有多大貢獻?他們的研究對本地社群又能帶來多少裨益?
一旦要參與排名遊戲🥻,“影響力低”的研究便會邊緣化🧑🚀。食物安全🤚🏽、環境科學、人文學科和某些社會科學學科便是例子。本土相關性強而對全球影響力不大的學科,一般被視為次要🤷🏼。如果大學的使命是教育學生👷♀️、創造知識,以改善人類生活的素質,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同時促進我們的文化和承傳的話🧑🏼🌾,我們便需要在“影響深廣”的科技研究和影響力相對較低的人文學科研究之間維持平衡🤜🏽。
今日的大學對教育📛、啟導學生可夠重視🧑💻?哈佛學院前院長哈裏·劉易斯指出,當今“教授是以學人和研究員的身份獲聘🕣⛹🏿,而非為年輕人解惑、厘清價值和觀念的導師🏇🏽。大學不期望教授幫助學生,而是另聘輔導人員和顧問🕺🏽,甚至免除教師在這方面的職責🕶,吹噓同儕輔導製度,利用學生做教授當做的工作🕍,且引以自豪。”排名已把大學的首要使命──教育排擠為旁支🌚。
且讓我們返璞歸真◾️。大學教育的本質就是塑造生命、幫助年輕人發展為思想成熟、才德兼備的成人。書院是引導學生了解自我、尋找理想和人生目標的地方。延聘教授是要讓他們當學生的良師益友,循循善誘、啟迪年輕人心智,與他們分享價值和哲理,同時提升他們的知識水平。我們該對信賴我們的社會,對給我們提供資源的納稅人👩🏫,最重要的是👵,我們該對把其黃金歲月裏的學習機會交托我們手中的新生代負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新聞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