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新勝,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曾任教育部副部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理事會主席
據統計🧩,全球有7000余種語言🫣,但96%的人口只使用著4%的語言👧🏽。在全球化和工業化的沖擊下,今後數年內💂🏿,將有一半語言面臨消亡的危險。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延緩這一令人不安的語言消失速度,把每年2月21日設立為“國際母語日”👩🦱。今年5月🛀🏼,第12屆“國際母語日”活動在雲南師範大學舉行♤,近百名駐華使節🚑、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參會🪵🌂,暢談保護母語的意義,展示中國在語言文化保護和民族教育方面的成就🎁。
牽頭舉辦這一活動的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自2006年起舉辦了六屆“國際母語日”活動🔚。近日,本報記者在昆明專訪了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章新勝。
中國青年報:為什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要專門設立一個“國際母語日”來保護母語?
章新勝:設立這個紀念日的目的,在於促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語言對文化的承載有特殊作用。文化有兩個載體是割不斷的🦛,一種是飲食⏭,另一種就是語言🙆🏽♂️。如果一種語言消亡了,就意味著這種語言所附著的文化基因流失了🤦🏽♂️,這種文化就消亡了。
中國青年報:這一國際議題在中國有什麽特殊的意義🧦?
章新勝:在中國這樣一個有偉大歷史的國家,保護母語的意義要辯證統一地看。一方面📕,一個統一的大國一定要有能使多民族多地區通用的語言,即普通話💅,還要有統一的文字;另一方面各民族語言也面臨保護和傳承的問題。在中國把漢語言叫做“普通話”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而不稱作“國語”或“官方語言”。我覺得這樣比較好💧,叫做“普通話”充分體現了新中國是由多民族組成的👩🏽🌾,能尊重和平等對待各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
我們講“和諧社會”,強調的是“和而不同”、異中求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56個民族的語言和文字組成了豐富燦爛的中華語言資源,是中華民族偉大文明的寶貴財富👮♂️。
中國青年報:一般來說🆑,人會傾向於學習廣泛使用的語言,這會使某些語言變得越來越強勢🙋♀️,更多的語言則不得不面臨衰落甚至消亡的危險。有人說,這既是教育的勝利,也是教育的悲哀⛑🧝🏽。您怎麽看待教育在語言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章新勝:在我們國家,55個少數民族中,除滿族和回族已通用漢語外,其他53個民族都保有自己的語言👯♀️✊🏿,有些民族內部不同支系還使用不同的語言,還不包括轉用或者兼用漢語的情況。除少數民族語言以外🏍📘,還有當代漢語方言和帶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話。在福建、雲南😹、貴州🦊、四川等地👨👨👧,隔一個山頭,語言就會有不同。這是因為以前交通不便💆🏻♂️,地理環境不一樣👩🏼🔬。但是教育普及和科技進步讓一切不一樣了。
我們看到👩🏻⚕️,全球化進程的加劇把西方引領的工業化、城鎮化推向極致,動植物、昆蟲等物種在進一步加速消亡,語言當然也是🤌🏼。據統計,每兩周就有一種語言消失,語言越來越走向單一化模式🍓,“同則不繼”🫰🏼,這就是我們擔憂的。
語言溝通和語言保護表面上看相互矛盾🛶,想達到二者的辯證統一,也只有依靠教育。我們舉辦活動慶祝“國際母語日”,正是為了提高人類對語言多樣化的認識👩🏼💼、理解和包容👱♂️,這更要依靠教育。
中國青年報:您曾任教育部副部長,對我國近年來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化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比較了解,能簡單介紹一下嗎👩👩👦?
章新勝👨👩👧: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本世紀初提出“珍愛中華語言資源,構建和諧語言生活”的理念🚔,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目前正在推進的一個工作是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的建設,目的之一就是搶救和保護我國的語言文化資源。比如,數據庫中記錄了大量真實的話語。通過記錄話語🧎♀️➡️,就可以保存“活語言”的諸多特點🎇,保存口語包含的文化樣式和依托口語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少數民族語言有聲數據庫建設的試點工作計劃於今年在雲南省開展。
另外一項重要工作是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和信息化,讓各種語言文字突破信息處理的瓶頸,順利進入網絡空間,擴大使用範圍,提升各種語言的生命力🦽。
教育部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學”🖐🏼,目前我國有1萬多所學校使用21個民族的文字開展民、漢雙語教學,在校學生達600多萬人👩🏽🎨。教育部從小學低年級就開設漢語課程或民族語課程,還編寫了民族語教材,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上🥼,把本民族語言文字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同等重要的內容,在教材編譯、科研等方面也都加大了扶持力度🏦。
中國青年報:少數民族地區開展“雙語教育”會不會給學生增加負擔♉️?教育部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效果如何?
章新勝:我國的少數民族“雙語教學”🎾,無論是從政治的角度,創建和諧社會的角度🧑🏿,還是從文化、身份認同的角度,都必須推行💈。我們充分考慮了少數民族聚居程度、語言環境等因素,在遵循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學習成長規律的前提下,讓孩子們掌握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這是有深厚廣泛的語言環境作為基礎的,是有生命力的📃。
七八年前,在英漢雙語教學剛剛興起的時候🧑🏫,我曾請教過我們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的同誌🤲,什麽地方的雙語教學最成功📏,他的回答讓我豁然開朗🧙🏻♂️,他說雙語教學最成功的地方是雜居區👩🏽⚖️,漢藏🔱、漢蒙等民族混居的地方,孩子們一起玩,自然而然學會了彼此的語言👨🏻🔬。語言往往不是學得的💿,而主要是習得的,這個最基本的道理很多人都忽視了👩。
所以🧑🦱,一些中小學校硬性進行英漢雙語教學,這讓我非常擔憂。因為在使用漢語的語境下,語言教學很難脫離生活而孤立存在🖨。我們可以開設一兩門外語課,但用外語來作為教學工具,是事倍功半的🧑🏽⚕️。因為它不是母語,教師的理解方式和傳遞過程本身就有不少扭曲和流失,學生提問也有很多非母語思維的障礙。所以這方面我們要更審慎🙍🏼♂️。
中國青年報🙇🏽♀️:在中國,全民學英語的熱潮已經持續多年。有人擔心,漢語的母語教學受到挑戰👊⚗️,漢語教育有日漸式微的趨勢⚪️🕧。您怎麽看這個問題🐦⬛?
章新勝:應該從多方面來看。一方面,大家希望睜開眼睛看世界,更重視作為通用商業語言的英語🚢。但從更高、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搞教育工作的人,不能急功近利。
本國語文修養是學生兩個最重要最根本的修養之一,另一個是數學🪞。語文教學不僅教人學會詞語👩🏻🚒、修辭🕺、語法,更重要是對一個人思維能力的訓練。任何一個國家培養國民的認知、思考、分析、表達🧜🏻、溝通能力🔗🗃,語文都是最根本的課程。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很多部門、地區與西方談判已成家常便飯🚛,我們是被套進人家的新概念、新主題和議程裏去呢,還是堅持我們原創的概念🤹♀️、主題和議程🧗🏻?是較多地解讀人家的概念呢,還是產生自己的新概念?中國有五千年文明🤚🏼、960萬平方公裏的國土、56個民族🚢,在經濟高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中,一定會天天產生新思想🚵🏽、新概念。但是我有點遺憾👿,我們有些地方還是在解讀別人的概念、思想,自信自創不夠。
所以說🙅🏽♀️,語文教學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僅僅是思考什麽,更重要的是怎麽思考。我覺得在這方面我們確實有忽視🛟,有些偏重、強調語言的工具性功能🕓,忽視了語言是人類重要的文化資源甚至是經濟資源,忽視了語言代表的思維能力和傳達的思想內涵,這有點兒本末倒置。
用“日漸式微”這個詞形容漢語教育可能稍微過了一點,我理解你對此的焦慮。你還很年輕,就很重視這個問題,說明還有更多年輕人重視母語教育和母語保護🏟,有自己的主見,我很高興。(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