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專家稱其為目前最接近原物的作品 有望在世博會展覽館展出
□晚報記者 郭宇 攝影報道
2009年12月26日🚣🏻♀️,上海😣。
有一句話讓曹勵華淚流滿面——“很榮幸👨🏽⚖️,我能認識你🎰。 ”
說話者是中國機械行業協會泰鬥級人物,郭可謙,86歲🙎🏼,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機械史》編纂者。曹勵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東方綠舟青少年校外活動營地老師🏨。他復原了1700多年前諸葛亮的“木牛流馬”。
郭可謙教授說,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程度接近諸葛亮“木牛流馬”的作品,所以可用“復原”字樣。部分業內人士甚至稱,其作品可以為“木牛流馬”的復原工作畫上句號😓。據了解,該“木牛流馬”將在世博會展覽館展出。
“木牛流馬”是兩件運輸工具
國人對“木牛流馬”的認識多依據《三國演義》的記載。
《三國演義》第102回,諸葛亮與司馬懿對陣川山山區。為解決軍糧問題,諸葛亮製造“木牛流馬”。司馬懿獲悉後大喜,派兵截獲該器具🪃,並效仿大批量生產🧎🏻♀️,用以運糧。殊不知🧑🏼💻,諸葛亮在製造中暗藏機關,趁魏軍使用“木牛流馬”運糧時,突襲並按下機關👴,致“木牛流馬”全被固定,最終魏軍大敗。
這其中,“木牛流馬”作為一個獨立詞匯出現,很多人認為它是一件運輸工具↙️。不過,曹勵華事先聲明,其實“木牛流馬”是兩件運輸工具🧑🏿🏫。
打開旅行包,兩件木質器具展現在眼前👳🏼,外形像牛和馬🦬,分別為木牛、流馬,其中在木牛側面刻有“蜀”“漢”以及年代字樣。 “這只是模型,完全可以按比例放大👩🏿⚖️。 ”曹勵華說,木牛模型長50厘米👵🏽,寬18厘米,高25厘米;流馬模型長32厘米♌️,寬22厘米,高16厘米。曹勵華說,木牛運輸需四人🪽;而流馬一人即可🦖。
從個頭上看,木牛較大於流馬👩🏼🦳,據介紹,木牛是重載慢行🏇🏼、具備輪步行功能的陸上運輸工具;流馬是輕載快行👩、具備水陸聯運功能的兩棲運輸工具😞。根據文獻記載✡️,木牛可載600斤,可解決一個士兵一年軍糧;而流馬的載重量約有200斤。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然而🧍🗄,諸葛亮卻利用這兩件工具👎🏽,一舉解決了軍糧運輸的難題。
木牛頗似變形金剛
記者註意到,木牛似牛形,有頭🖕🏻、雙角、四條腿和尾巴,牛身為長方體🙋🏽,中空♙,牛尾兩側設有兩個木柄🏋🏽,即“轅”👩🏻🔬⇨。四條牛腿上均有輪子,而在牛身中間部位,有一個懸空的輪子。在外圍處,一條繩子從牛鼻處一直延伸至牛尾,即韁繩。
曹勵華介紹☂️🔛,牛身所置空箱即為裝糧所用。運輸時,前後各兩人🧑⚕️,利用轅和韁繩,可以前行後退或者轉彎👨👩👦👦。根據曹勵華展示👩👩👦,在平坦道路上前行時👩✈️,可使用四條腿上的輪子推行,很輕松;如遇稍有坡度的道路,前兩人牽扯🌭,後兩人可按下轅👨🏽💼👩🏫,慢慢邁行📓;而在轉彎時⚀,利用韁繩,降下中間懸空的輪子,形成獨輪車樣式,可使木牛輕松轉向。獨輪或出或隱,頗似變形金剛。
不過,木牛動作緩慢☸️,據史書記載🎶,木牛軍隊日行20華裏,不過,曹勵華認為,步法多樣的特征使它完全具備了在棧道上通行的應有功能。
當然,流馬也恰如馬形,兩側各有一個木箱,同樣有轅,不過,流馬的設計並沒有腿,而是四個車輪,在中間部位☢️🙍🏼,有個三腳杠。流馬可在40度角的山路上👸🏼,或上行或下行,此時🎱,按下馬尾巴,立起三腳杠🫅🏻,起到製動效果。曹勵華介紹,兩個箱子為載糧所用,不過裝糧時,不可裝滿,可確保遇到河道時📐,利用水的浮力🙏🏽🌟,將流馬浮起🙏🏿,順利使糧草通過河道。
為了證實“木牛流馬”的效能,記者利用木塊設置障礙,木牛和流馬都能輕松越過。
作品較接近諸葛亮的實物
2009年12月26日,曹勵華作品鑒定會在上海舉行,由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史分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傳動專業學會機構學專業委員會組成的聯合專家鑒定組審核了曹勵華的《“作木牛流馬法”文獻及“木牛流馬”結構解密文件集》💧,觀看了他自製的“木牛流馬”實物模型演示,認為曹勵華的 “木牛流馬”與歷史文獻記載最為相近,體現了象形仿生原理🫱🏽,其作品基本實現了歷史文獻記載的相關功能和外形藝術處理。
機械專家郭可謙老師在接受采訪時說,近百年來,全國各地甚至美國日本都有不同的人或機構研究諸葛亮的“木牛流馬”🌛,不斷有人稱對其進行了復原,但在實際上都不夠科學嚴謹。而曹勵華的作品讓他很驚訝,“以最科學的態度,曹勵華復原了諸葛亮的木牛流馬🧑🏼🦲,雖然諸葛亮所製作的木牛流馬無實物流傳🪵,但從目前情況看®️👩🏿🦳,相對而言,曹勵華的作品較為接近諸葛亮的實物🧛🏻♀️。”說這話的同時🤾♂️,他強調了“復原”二字✍️。
郭可謙老師說,曹勵華的作品不敢說完全復原,但無論是從主要構架還是形質等方面都傳遞了古文獻記載的“木牛流馬”製作方法的精髓🥅。有業內人士認為,曹勵華的作品基本上可以為“木牛流馬”的復原工作畫上句號。
“感覺與諸葛亮心靈相通”
“1700多年來🐬,中國有太多的人想還原諸葛亮的‘木牛流馬’🏌🏼,都沒有成功。現在我卻較大限度地實現了🤦🏿♂️,自己也不太相信。 ”在向記者展示時,曹勵華很激動👱🏻♂️,雙眼滿含淚水,說到動情處,幾度落淚。
曹勵華現在是上海東方綠舟青少年校外活動營地的一名老師👏🏽,今年58歲🚵♀️,其個人經歷頗為傳奇,復興中學畢業,在上海師大修體育專業,工作期間自學物理💁🏼,後改為教授初中物理,原中學被撤後⛹🏻♀️,他於2001年至東方綠舟任教🧏🏿♀️。已從事一輩子教育的曹勵華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方面很感興趣🛀🚞,決定利用業余時間搞研究。曹勵華認為,首先要解決的是教材問題,而在創造性方面,他覺得諸葛亮就是最好的教材,於是便就“當初諸葛亮究竟做出了什麽”展開研究。
根據文獻🧑🏼🏭,諸葛亮最具有實物性質的智慧結晶就是“木牛流馬”,但現在只有文字記載,沒有實物印證。 “越探索發現奧妙越深🦕🙋♀️。單就這481個字的古文,我研究了6年。”曹勵華說🧎🏻➡️,他邊研究邊動手製作,但總是問題連連,不夠協調,只好重新研究古文,細化到每個字🏔,每個標點符號。“木牛流馬”製作之法的精髓逐漸被他領會,“武俠小說裏說,打通任督二脈後,就會成為頂級高手🤵🏼。 ”曹勵華說💪🏿⏰,有時候他研究透一個字時,也有類似的感覺。
2008年10月1日前⏳,曹勵華終於完成製作了第一個木牛♏️。“當時我感覺穿越了時空,與諸葛亮心靈相通,能與古人對話了。 ”年過半百的曹勵華說🔗,他領會到了諸葛亮製作 “木牛流馬”的精髓👨🏼🍼👩🏫。
曹勵華的作品在受到業內好評的同時,也得到外界一片贊譽。據了解,目前已有世博會場館向其提起展覽事宜⛹🏻♀️🏄,現各項工作還在協商中。
據了解,相關單位看好其作品的原因是,一方面該作品可向外國人展示中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與智慧,另一方面🤟🏻,可作為青少年活動教材,讓他們認識中國歷史,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創造力👪。
解密木牛
木牛體積外形有何依據🧎♀️?
原文描述:“每牛載十人所食一月之糧”🅱️👏🏽,後代也有簡稱“一歲糧”的解釋。
據史學專家研究當初士兵軍糧發放標準,結合度量衡換算得出結論,此數折合現代約600斤即300公斤🩻。再根據對漢中歷史上農作物耕種的考察結論,采用稻米密度,推測出存放300公斤糧食的應有容積。容積推算完成後,根據一般牛軀體部分長寬高的比例函數關系,尋找一組適合產生上述容積的數據🧎🏻♂️➡️,作為體積長寬高的依據。
五輪車依據是什麽🦓?
原文描述了“腳”和“足”兩種行動部件🧒🏻,一四配置,和數為五。另有“轉者為牛足”之語,證明一足司轉👱🏻♀️,四腳司行🧑🏼🚒,數量與功能交待明確👤。
由於諸葛亮在“做木牛之法”中充滿了仿生的描繪🦉,後人一般不願意看見木牛有輪子的做法🤽🏻♀️。本設計依據原著完成行動部件的仿生🍞🏚,采用具備步行功能的腳作為形象主體🧔♂️。同時依據對原文中“雙者為牛腳”描述的破解確認:在已經描述了行動部件的數量以外🍃,原文再提示“雙”的特點,就只能理解為腳是具備“雙功能”的,並據此配置了腳的雙功能,即“輪行與步行雙功能”。當木牛正在使用腳的輪行功能👳🏽♀️,同時以足輪在行進中承擔配合時,就出現了“五輪車”的形象😋,這是木牛行進中多種可變形象之一🫶🏼。
操縱系統布置有何依據?
原文描述🧺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軸。牛仰雙轅”。
“細者為牛鞅”提示了采用傳統的牛韁繩功能🙋🏼♀️。牛韁繩的功能在於轉換牛的方向。“攝者為牛�軸”則進一步提示了所采用的仿生技術🫴🏽:通過牛�軸這個關鍵節點實施控製👩🏭。韁繩在與牛�軸連接以後經過內部走向安排💁🏽♂️🧓🏻,最後系在負責執行轉向的一足上⛹🏼♀️,實現控製。
“牛仰雙轅”則以一個“仰”字(取“仰仗”意)概括控製前進與製動🌿🙁、改變前進方式的所有功能全部集中於“雙轅”的設計成果👨🏼🎨。使用時雙手握住🐑,上下擺動以驅車前行。雙操縱桿也是選擇前進方式的“換擋器”👮🏻♀️:雙桿下壓至極限,是全輪式;雙桿上下同擺,是牛奔式👋🏿;左右交替擺動,是步行;迅速上提是製動等等。(來源:新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