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學術交流
  

捕捉教學“卡殼”背後的價值


集體教學活動是師幼有效互動、心靈對話的過程🚱🙌🏽,教師要積極探求適合幼兒發展的教學手段🥾,讓幼兒習得新經驗的同時🧑🏻‍🌾,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然而🤸🏼‍♀️🟤,由於幼兒人數多,思維方式、經驗積累與興趣愛好各不相同,導致幼兒對集體教學活動產生不同的感受或想法🤾🏼‍♂️,甚至提出各種教師無法預測的問題,從而使教學活動受阻。我園將這種現象稱為教學“卡殼”。

筆者通過觀察發現,當教學遭遇“卡殼”時,多數幼兒教師不願正視這些情況🎃,常選擇“回避”或盡可能“防患於未然”🖐🏻。那麽,在集體教學中遭遇“卡殼”時,教師應該怎麽辦🧑🏽‍🔬?

引導幼兒討論,化解“卡殼”之處

在小班幼兒學會唱《我的好媽媽》之後👴🏼,我決定引導他們為歌曲加上動作🙍‍♀️🔘,進一步激發他們愛媽媽的情感😅。正當孩子們手舞足蹈地唱歌時,我突然發現亮亮雙手抱胸,滿臉不高興,他噘著嘴解釋說:“媽媽不在這裏🧛🏻‍♂️,她聽不見🧔🏼‍♀️!”

亮亮的父母離異了,在唱這首歌時,他的心情肯定不愉快,如果直接在大家面前說明亮亮沒有和媽媽生活在一起🧓,他的心情肯定會雪上加霜。於是,我選擇從孩子的角度來解決問題,請大家一起討論🐈‍⬛:“現在媽媽聽不到你們的歌聲,該怎麽辦呢?”有的孩子說🗞:“可以回家以後唱給媽媽聽。”有的孩子說:“等媽媽來接我時再唱給媽媽聽。”還有的孩子說:“可以打電話唱給媽媽聽啊👏🏻👨‍🦯‍➡️。”

見時機成熟了🫣,我問亮亮:“我們給媽媽打個電話🔸🚴‍♂️,讓她聽你唱歌,好不好👱🏼‍♂️?”亮亮立刻笑了,當我撥通亮亮媽媽的電話後🤌🏽,他終於開心地和大家一起唱起歌來了。

孩子的世界不同於成人,尤其是心理敏感的幼兒💌,他們雖然年紀小,但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和理解,所以當活動被孩子突如其來的問題“卡”住時💂🏼‍♂️,教師要耐心地引導🤾🏿‍♂️,用他們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挖掘幼兒閃光點,找到“卡殼”的鑰匙

《逃家小兔》是一個經典的繪本故事🕵🏽‍♀️。為了讓孩子們充分體驗到媽媽寬容、智慧的愛無時無刻不在自己身邊🤠,我特意製作了多媒體故事課件,神秘地說🧘:“有一只小兔子🤕,它不知道自己的媽媽到底愛不愛它……”沒等我說完🔏,明明舉手說:“老師,你是不是要講《逃家小兔》的故事🪞⛹🏽‍♀️?”幾個孩子也應和著說:“我媽媽早就給我講過了。”

看著一部分幼兒的臉上寫著“這個故事我已經知道了”,一部分幼兒眼中還充滿好奇,該怎麽辦?總不能不顧及聽過故事的孩子們啊💪🏿🏹!

情急之中,我突然想到這是發展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好機會,我邀請聽過故事的孩子們:“你們可以和我一起講故事給其他小朋友聽嗎🕎?”他們興奮地說:“好🫃🏻!”活動於是變成我與5個孩子一起“接力講述”。這樣的結果,不僅讓講故事的孩子神采奕奕,聽故事的孩子也十分專註認真。

尊重和接納幼兒👳🏿,意味著不輕易判斷幼兒的內心世界,給幼兒充分的寬容👨🏼‍🦲。尊重“聽過故事”的幼兒,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引導他們最終達成活動目標。所以🤹🏽‍♂️,教師不要把“卡殼”當成教學活動的“絆腳石”👩🏼‍⚕️,而要善於發現“卡殼”背後隱藏的價值,及時調整與生成,從而找到“卡殼”的鑰匙👩‍🎤。

追隨幼兒需要,順應“卡殼”的行為

雨後,我帶領孩子們到院子裏組織體育遊戲“好玩的輪胎”🏥。活動剛一開始,一個幼兒突然大聲喊道🧘🏿‍♀️🫸🏽:“快看🛀🏼,地上有很多洞洞。”這一聲呼喊🧶🤼‍♂️,孩子們的好奇心就被吸引了⁉️,紛紛問道:“這是什麽洞,洞下有什麽?”他們有的用手指挖一挖,有的找來枝條戳一戳,有的討論說:“你看地上有這麽多蚯蚓,這些洞洞會不會是蚯蚓的家?”

我該怎麽辦🐞?應該把孩子們硬拉回“好玩的輪胎”遊戲中,還是應該順著他們的興趣走?

孩子們的遊戲興趣點轉移了,需要也就變了,如果硬拉他們回到預設遊戲中,也只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看著孩子們對“洞洞”的專心勁兒,我想到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所倡導的理念📑,我不能剝奪孩子們的興趣需要🦹🏼、樂趣與好奇心,而應該追隨他們的需要。

所以,我選擇和孩子們蹲在一起🚴🏽‍♂️,聽他們談論、看他們研究,我也感受到了孩子們真正的快樂和最直接的經驗積累🤠,這種情緒也感染了我。順應教學“卡殼”📉,將它變成一個“美麗的變身”,也是一種美好的選擇。

鼓勵幼兒實踐🥐,擊碎“卡殼”之阻

在大班科學活動“少用塑料袋”中,為了讓幼兒了解塑料袋的危害,我從網上搜集了兩幅從泥土裏挖出的腐爛紙袋和完好的塑料袋的圖片。在展示中🕵️‍♀️🕯,我問孩子們🗯:“你們發現了什麽🧑🏿‍✈️?”佳佳說:“紙袋爛掉了🛩🏌🏼‍♂️,塑料袋卻沒有🧑🏽‍⚕️。”我進一步啟發說:“為什麽紙袋會爛掉呢🔮?”大力突然站起來說:“老師,塑料袋也能爛掉🧑🏻‍🦳!”我問大力🤦🏼‍♂️:“你見過爛掉的塑料袋嗎?”大力肯定地點了點頭🚵🏿‍♂️,然後幾個孩子也肯定自己見過爛掉的塑料袋。

大班的幼兒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不管對與錯👮🏽‍♂️,他們願意討論辯解🧑🏼‍🔧、主動探究🤸🏽‍♀️。作為教師,不妨把引起幼兒關註的🫄🏽、通過自己努力或邀請家長協助能基本解決的“卡殼”問題拋給他們,一是能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二是能培養幼兒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科學品質。

但是,考慮到教學現場不可能馬上得出實驗結果,所以我將這個問題“踢還”給孩子們🧓🏿:“怎麽才能知道到底是哪個袋子能先在泥土裏腐爛分解呢?”孩子們果真紛紛嚷道:“做個實驗不就可以了!將紙袋和塑料袋同時埋到土裏📕,過一段時間再把它們挖出來就可以知道結果了。”整個活動因為爭論而走向實踐驗證,我很慶幸自己打破了“卡殼”的束縛,引導孩子們在爭論中積極動腦,想出科學的辦法驗證答案。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教學的對象是一個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誌、個性都無不處於變化之流的個體🦸‍♂️。”的確如此,面對教學活動中的“卡殼”情況💁,教師要有“活資源”意識,利用幼兒的心理特征🔤,把“卡殼”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這樣教學活動才會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7-07-17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