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下午👩🔬,家住杭州三墩的陳先生為了完成兒子的科學作業,下河抓蝌蚪、摸螺螄⛓️💥,不幸溺水身亡。 這場悲劇讓大家深深地感到惋惜,盡管這是一場意外🏂🏿,但事件背後的議論卻在發酵👨🏿💻。
因為類似像抓蝌蚪這樣平常的作業,很多家長都收到過。尤其是到了小學三年級,開始有了科學課🧑🏼🦲,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觀察小動物🐠。
所以,小學科學課也就有了張“寵物清單”,比如蝸牛、螞蟻👫🏻、蚯蚓等😴,需要家長想盡辦法準備好,然後帶到課堂上學習如何觀察,這也成為了很多家長的苦惱,難道孩子們的“科學作業”,就沒有更“科學”的辦法了嗎?
面對孩子的科學作業
家長們為動物“瘋狂”
讓孩子接觸小蝌蚪們💂🏿,估計家長都很贊成🛋,親近大自然很有必要。但真讓爸媽們去找這些小動物,肯定會難倒一大片。
記者采訪了幾位曾為此絞盡腦汁的家長。
上周,郭女士的孩子從幼兒園裏領回來一份作業♿️:抓蝌蚪。郭女士想起了小區裏有一個小池塘,她曾看到裏面有蝌蚪❤️。於是,她馬上帶著孩子趕到小池邊🍓,卻發現一條蝌蚪都沒有了🚽。一打聽,原來小區內的很多家長都接到了同樣的任務,蝌蚪被抓完了。
郭女士在單位裏吐槽這件事🦸🏼🎭,引起了同事王女士的共鳴☺️🏘,因為前段時間,王女士的兒子要求交一份作業,抓一只蝸牛🧑🦯➡️。
“等我們下班回到家,才知道孩子第二天要交這個作業。全家全部出動,小區的路燈不夠亮,我們就打著手電筒在草地裏找。平時偶爾會在小區裏看到蝸牛👯♀️🤬,等你想找它時,就怎麽也找不到了。”王女士說,實在沒辦法,全家人就跑到隔壁小區裏去找,找了一個多小時,才在一個角落的草堆裏發現了一只蝸牛,“那一刻☹️,比找到一份寶藏還激動。”
不僅僅是尋找小動物讓家長們著急,小動物們需要的食物也一樣供不應求。
孫先生的兒子讀三年級,“有一次🤰🏼,兒子從學校裏帶回來幾個蠶寶寶🚿,觀察它們的生長。蠶寶寶要吃桑葉🏌🏿♂️,我們小區裏正好有一棵桑樹🛸,平時,桑葉沒人關註,長出來又老去,可蠶寶寶來了之後,這棵桑樹可寶貴啦。”
孫先生突然發現👨👩👦,桑樹上滿滿的桑葉似乎一夜之間都不見了🧑🏽💼,“原來,小區裏有好幾位家長的孩子也在養蠶寶寶🪣,大家都發現了這棵桑樹,桑葉就這樣被一掃而空。”
沒辦法,孫先生只能開著車跑到郊區,找到了一片桑樹地🐪,摘了幾片桑葉回來🦡,還不敢多摘,“老師說💮,桑葉不能一下子摘太多📴👩🦱,如果不新鮮,蠶寶寶不吃的,所以我每天開車去摘幾片,夠蠶寶寶一天的食量🏄♀️,持續到它作繭👨🏻🔬。”
學科學的方法
不妨更“科學”一點
孩子們的科學作業🐻🌧,難道非要這樣瘋狂嗎💆🏼?有沒有更“科學”的方式呢?
昨天,浙江省科學特級教師劉晉斌說🚴,小學三年級是學生科學課的起始年段,其中一項科學素養的培養🥧,就是學會觀察,大自然的材料就是第一性的學習材料,“這些東西不能用圖片、視頻來替代,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課堂上觀察小動物是有必要的。所以找蝌蚪抓蝸牛才成為了一種必需。”
劉晉斌認為,收集小生物本身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小動物生活在哪裏?它們生活在什麽樣的環境裏👰🏽♂️?知道這些,難道不是一種學習嗎🐭?這就需要學生們自己去尋找了。”劉晉斌說。
但劉晉斌也有一個比較理想化的科學課堂設想👨🏿🍼:“如果有條件,我們可以讓學生進入大自然,把課堂搬入大自然,在大自然裏認識動植物🐉,這樣的課堂不是更好嗎🦹🏼?”
現在有不少學校已經在追求這樣的課堂,雖然不能真正進入大自然🤘🏿,但學校會在校園裏搞一個小植物園,或者弄一個小動物園📺,形成一個小環境🦻🏼,讓學生能第一時間接觸到第一性的學習材料。
另一方面,在科學課的學習過程中🌪,其實同樣滲透著生命教育。
老師在指導學生認識動植物個體外,還把這些放到了生命的層面🕺🏿,比如養小蝌蚪就是讓學生觀察生命的整個過程😸。學生在學習好以後,還有一個放歸小蝌蚪回大自然的活動,這就是一種最好的生命教育。
就像茅以升實驗學校三年級科學老師翁樂所說的,課堂上的觀察結束了之後,她會讓學生把小動物帶回家觀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小動物會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對生命的呵護會更加細心🧝𓀊,比如蝸牛愛幹凈,學生就要每天給蝸牛洗屋子🧓,還要餵食👩🏽🦰。等觀察結束了,學生會把蝸牛放生,野外抓來的放回野外👱🏼♀️👩🏿🏫,買來的繼續在家裏養著👩🏻🦳。”
從小到大我們有這樣一張 “科學課寵物清單”
雖然找小動物很麻煩,但這畢竟是科學課的一個重要內容,那我們的科學課到底需要哪些動物呢?昨天,記者在杭州茅以升實驗學校🤹🏿♀️👨🔬、杭州東城小學的科學老師幫助下🧗🏼♀️,列出了一份“科學課寵物清單”,清單上是每個年級的孩子需要采集的生物,家長可以提前做準備。
其中,最容易搞定的小動物是螞蟻🎅🏽,老師一般只要課前在教學樓角落撒些餅幹碎末,基本就能收集到全班學生需要用的量。所以一般不會要求學生自己帶👼🏼。
科學老師翁樂告訴記者,老師也會去市場上買一些🏊🏻♂️,“因為野生的個頭太小,有時候不利於學生觀察。所以🍮,我要求學生到野外去觀察螞蟻的習性💂🏻,比如螞蟻是如何行動、如何捕食等。而在課堂上🫙,我給他們看買來的大螞蟻🕹。”
聽起來很棘手的蒼蠅、蚊子、蚜蟲,學校一般都有——因為老師會準備好標本。
其次是蠶寶寶✮,老師多數會統一買來👩🏭,發放給孩子們。至於桑葉👩🌾,某寶上可以搞定⏪。
至於小蝌蚪和蚯蚓🤰🏼,翁樂說,這些需要孩子們自己帶來,“市場裏賣的蚯蚓個頭太小,主要用來釣魚的👫,我們上課的時候需要大個頭的,所以只能家長帶來,最好是地裏抓的。”而小蝌蚪需要學生去小溪邊📒、水塘裏找,爸媽一定要註意安全。當然同學之間也可以互相幫助,小蝌蚪都是成群出現的,班裏有兩三個同學找到,全班就能一同分享了。
最難找的要數蝸牛了➝,它們大多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出沒。有的媽媽運氣好,買回一把青菜還會帶回一只蝸牛。曾經有杭城小學生發微博,動員全城幫他一起找蝸牛。現在花鳥市場有人專門做起蝸牛生意,就是那種白玉蝸牛,實在抓不到野生的🈷️,可以直接去買👰🏿♀️。
“一般,老師也會在課堂上準備幾只蝸牛,給一些實在找不到蝸牛或者忘記帶來的學生使用🧘。”翁樂說。
●三年級
蝸牛、蚯蚓👷、螞蟻🫥、蠶寶寶🤱🏼、小蝌蚪
●四年級
能孵出小雞的蛋
●五年級
科學課基本和小動物無關
●六年級
蒼蠅、蚊子🧛、蚜蟲
●七年級
蝸牛、蜜蜂、蜻蜓等
●八年級
小昆蟲(如螞蟻😒、蝗蟲等)
●九年級
小金魚👐🏽、螺螄(或小魚✋🏼、小蝦)(新聞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