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滿目的科技創新類大賽,年輕人究竟了解多少🐉?中小學校熱衷開設的科技創新類課程是否對得上青少年的“胃口”?未來的科技創新教育究竟該怎麽“玩”?
日前,團上海市委和上海市科技黨委聯合發布了一份長達數萬字的《科技創新與當代青年——2015上海青年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對於目前我國含金量最高的青少年科創大獎“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只有22.6%的被調查青少年表示“比較了解”或“非常了解”,超過七成的被訪者表示“說不清”“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
報告還稱🏖,盡管上海的中學幾乎都開設了各種科技創新類課程,但學校愛開的課與學生的興趣點之間🖤,存在較嚴重的背離。
也就是說🌒,學生一方面不太了解官方辦得如火如荼的科創大賽,另一方面👩🏿🌾,他們在學校又不能上到最喜歡的那一類科創課程。
科創大獎,超半數受訪者不了解
“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挑戰杯學術作品競賽”“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海市青年科技創新市長獎”……這些在科創界知名的科創比賽,青少年究竟了解多少🧗🏼♀️?
在上海🧜🏼♀️,去年最火的一個獎是“上海市青年科技創新市長獎”👖⛹🏿♂️。該獎項是在上海市委🙇、市政府支持下設立的面向全市青少年的一項具有導向性、示範性和群眾性的科技創新最高榮譽獎項。從2003年開始,共頒獎6次,每年有10人左右獲獎📟,獲獎者有中小學生、大學生🧎、老師、醫生等🧖🏻♀️。去年那次頒獎,一名中職生首次在列🧎🏻♀️,一度受到社會各界追捧❄️。
“市長獎”主要針對學生群體頒發♊️,然而,對於“市長獎”的知曉程度𓀒,《報告》在面向在校學生♍️、在職青年、社區青少年發放問卷3000份🦤,回收有效問卷2566份後進行統計發現,僅有3.3%的被訪青年“完全了解”市長獎,“比較了解”的人占13.1%,“說不清”的占19.7%,“不太了解”的占39.9%🛎,“完全不了解”的占23.7%🫱🏼🦠。
另外幾個含金量較高的科創大獎⚗️,也遭遇了“說不清”“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尷尬。
對於“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受訪青少年中表示“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的占22.6%;對於“挑戰杯學術作品競賽”🎅🏼,表示“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的占21.2%;對於“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表示“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的占22.1%👩🏼🌾;對於“全國科普日”相對了解的占26.1%💐。
不難發現🚼🕵🏿,青年表示了解(“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的均數僅為兩成左右♾,而表示不了解(“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都超過半數👩🦯➡️。報告總結稱,“分析其背後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相關活動獎項的宣傳推廣力度還不夠🫄,另一方面可能與青年在科技創新上存在知行不一的情況有關👋🏻。”
報告主筆人之一✊🤷、上海青幹院教師陳寧說,報告的初衷是希望通過對青少年關於科創活動與賽事知曉度的調查⛹️♀️,了解科創平臺支持模式的總體狀況▪️,而知曉度是參與度的基礎。
但調研結果並不樂觀☞,尤其需要引起註意的是🎆,調研樣本中除在校青少年外,還有很多來自科技系統的青年🕺🏿,“科技青年對科創活動和賽事的知曉度也如此低,難道不值得反思嗎?”陳寧建議加強科創活動與賽事的宣傳,要鼓勵、動員更多青少年參與和投入🙍♂️,防止僅部分青少年知曉👎🏻、參與科創活動與賽事所帶來的“科創機會的不公平”。
學校最愛開的科創課程🧙🏼♂️,不是學生最喜歡的
2006年,我國就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3年後,“錢學森之問”一時轟動整個社會,問題至今待解答🍑。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科技創新不但成為全社會價值共識🍄,更上升為國家意誌。
多年來🤘🏻,很多專家學者就“錢學森之問”發表過自己的觀點,無論何種觀點👒,都離不開“教育”兩字:基礎教育看分數不看能力🕐😄,高考指揮棒把教育帶向“應試”,高校重論文不重教學♔,產學研結合缺少融合平臺。
但具體到一所中學♟🚵🏽,究竟什麽樣的科創課程才能受學生喜愛?科創課程到底怎麽開設才能既兼顧“成績”又能鍛煉學生能力?
《報告》用一組詳實的調研數據揭示了目前中學科創課程開設存在的問題——學校科創課程開得不少📑,但學校最愛開的課,卻並非學生最喜歡的課📊。《報告》中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背離”。
根據實地走訪調研和以往經驗總結🍙,《報告》將學校科技創新類課程的內容劃分為6類👩👦👦,即創新思維與方法訓練🎎、動手製作或實驗、小設計小發明、科技知識講解或講座🌀、科技類課題研究🧑🏻🦰、科技企業或場館參觀考察。
調查結果顯示,581名被訪青少年所在學校已開設的科技創新類教育課程內容涉及全部6類✤,總體選擇頻次達到362.7%,也就是說➖,被訪青少年所在的學校幾乎都開設了科創課程🤵🏻♀️。但這些科創類課程內容比例比較接近,尤其科技知識講座、實驗和思維方法訓練比例最高。
然而,已開設的課程內容與學生個人喜歡的課程內容產生了“背離”📤:學校開設比例最高的科技知識講解或講座,卻未被青少年選擇為很喜愛的課程內容,而青少年最喜愛的課程內容之一——“小設計小發明”🧜🏻♂️,卻又是學校已開設內容中比例最低的🍏。僅有51.7%的學校開設類似課程🪮,但喜歡這門課的學生比例卻達56.2%。
“不是不願意開,而是很多學校沒有條件開👨🦲👑。”上海市向明中學以科創教育聞名🤶🏼,該校學生累計獲得發明專利超過400項,校長芮仁傑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開設“小設計小發明”課程對師資、場地要求都很高,一般學校很難辦下來。
據芮仁傑介紹,向明中學每年要在科創類課程上投入約100萬元,“培訓10幾個物理🎖、數學✍️🚍、生物、化學、勞技老師,教他們做工程類項目🔱,實驗室也要投入。”芮仁傑說,各個學校校長的“興奮點”不同,對科創“不感冒”的校長🐱,大多不願意在科創教育方面多投入。
科創課程進課堂急需頂層設計
現實中,不可能每一名校長都像芮仁傑一樣對“科創教育”情有獨鐘,這就造成了中學科創教育能力參差不齊的現狀——科創教育做得好不好,全憑校領導喜好來決定。結果是,一些解決了分數“原始積累”的重點學校,相對更重視科創一些;一些還在為分數、排名糾結的普通學校🐕🦺,無暇顧及科創👨🏽⚕️。
為此🙏,《報告》對優化學校科技創新教育課程提出了如下建議:
首先🧙🏿♂️,盡快出臺科技創新教育課程指導性方案👩🏼🦰,對學校科技創新教育課程的目標(總目標和分學段目標)、結構🎞、內容、評價和保障舉措等進行頂層設計。
其次🧙🏻♀️🔲,積極整合各級各類科技創新教育資源⚂。《報告》指出,上海市的科技教育資源比較分散,僅上海市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上海市區級各類少年宮、少科站等校外教育資源就分散在不同系統不同部門,如何實現“跨界整合🧛🏽♀️,集群聯動”,是迫切需要解決的。
第三,激發師生主體參與科技創新教育的積極性。《報告》認為,所有科創教育都要以激發青少年主體參與積極性為前提,比如,可以調整課程形式,開設中小學生更喜聞樂見的發明製作類課程;分析研究各年齡段學生對科技類課程的需求,及時進行合理調整。
教師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比如🤽🏼♀️,對科技輔導員隊伍進行專業化培訓和管理,自上而下改變中小學科技輔導員選拔任用製度,以科研課題促進創新型教師的發展;將部分科技特色示範類學校的輻射作用發揮更明顯,開展交流學習研討,促進教師資源流動等✋。(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