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滄海變桑田,舊貌換新顏,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教育改革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邁上新臺階。為充分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校在深化教育改革中的新探索💇🏽、新經驗,即日起,本報推出“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教育奮進記”欄目,敬請關註。
時代洪流奔騰浩蕩🕺🏽🧬,教育改革潮湧東方。
上海,一座背靠亞洲大陸🤽🏻、面向廣袤太平洋的國際化大都市💆🏻♀️,以教育領域的先進理念與豐厚實踐🕵🏿♀️🆔,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暢銷書《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馬斯·弗裏德曼來了,心頭裝著一個疑問:上海的初中學校在全球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中獨占鰲頭,憑什麽?一批一批的英國教師來到上海,一批一批的上海教師前往英國。個中緣由在於,英國政府想要學習借鑒上海的數學教育經驗👷🏼♀️。
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授予100名同誌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於漪在人民大會堂受到表彰,成為來自基礎教育領域的唯一代表。她是上海教育的驕傲,也堪為中國教師的楷模🤏🏻。
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這是上海的城市精神,同樣是上海教育人的內在品質與前行姿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最近5年來,上海教育界砥礪求索,聚焦立德樹人,力促優質均衡,深化綜合改革,奮進在教育現代化的壯闊征途上🔈。從高考改革到幼有所育,從學科德育到課程思政,從新優質學校到職業體驗日,上海銳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育棟梁之材✡︎,描繪著秀美的時代教育畫卷👨🏼🍳。
理想信念教育植根課堂,五育並舉培養時代新人
教書育人🏇🏼,德育為先🙏🏻💀。
古香古色的華東政法大學交誼樓,是1949年陳毅率解放軍進駐上海的第一宿營地,也是重溫紅色記憶的生動課堂。不久前,軍史學家劉統教授攜新書《戰上海》來到這裏🥁,與師生們開展“我和我的祖國——同上一堂課”活動。
解放上海,讓這座當時有著500萬人口的東方大城市恢復生機👏🏻,共產黨人做到了💪,一種郁勃的奮進精神穿越70年時光🤵🏻🧑🏿⚖️,閃動著亮色👩🦽🌃,流進學生心田♠️。
課堂是育人主渠道🏥。上海各級教育部門按照大中小幼德育一體化理念,把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抓教材、抓教改🙋🏿♀️、抓教師、抓協同🏖,將理想信念教育植根於課堂,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復旦大學的“治國理政”課,上海交通大學的“讀懂中國”課,東華大學的“錦繡中國”課𓀜,華東政法大學“法治中國”課,上海建橋學院“奉獻中國”課……60多門以“中國”命名的思政課選修課程在上海所有高校開設起來🏊🏿,既立足學校辦學特色和優勢學科,又牢牢把握時代發展主題,高水平的師資力量👭🏻、靈活的授課方式、切中現實的教學內容帶來新穎別致的學習體驗,受到學生追捧。
作為“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程的發祥地🙎,上海大學2014年推出“大國方略”課🤹,後陸續開設“創新中國”“人工智能”等9門課程🧔♂️,多種學科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育人效應🧑🧒。該校還開展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建設🙅🏻♀️,“大學英語”“愛情心理密碼”等課程成為理想信念的載體💿。
如今🙇🏽♂️,已在上海高校全覆蓋的“中國系列”課程正逐步向中小學延伸。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書記虞麗娟說💆🏽♂️,上海積極推進大中小幼德育一體化工作,在大中小學各學段開設“中國系列”課程,力求及時將黨的創新理論以及黨和國家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面臨的歷史性機遇,轉化為適合各學段特點的課程體系,將愛國主義情懷厚植於學生內心。
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思政課的事,也是綜合素養課、專業課的事🔀。上海註重在課堂上對學生強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領,凸顯綜合素養課以及專業課的價值使命。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變化的不僅是語序,更是一種全新的育人理念👨🏽🦰,高校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良性生態正在形成🛎。中小學也形成了以思政課為核心🤴🏻、其他各類課程協同育人的德育課程體系🧚🏽。
很多人有這樣的體會:上海中小學校和教師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認識在提高,立德樹人總目標貫穿各種教育活動,五育並舉培養時代新人。以往或多或少被邊緣化的美育👩🏿🚀、勞動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素質教育的內涵不斷深化。
奉賢區曙光中學的學生們來到新辟的農墾基地,栽下第一批果樹。這片占地6.5畝的沃土劃分為蔬菜區🙎🏿♂️、果樹區👩🏻🦼➡️、綠植區、暖棚區👩❤️👩,不僅是開展勞動教育的大課堂,也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新平臺。
普陀區教育局與海上印社合作開展“篆刻藝術進校園”活動👳🏼♀️,篆刻家每周一次為中小學生講授篆刻👩👧,參加的學校已從2所擴展到5所🏃♀️➡️。
曹楊二中每年組織學生進行考察實踐活動,高一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展生存訓練🤥👨🏽💻,高二去甘肅會寧、河南蘭考學農考察,高三去嘉興南湖舉行成人儀式……魅力課堂從屋檐下延伸到廣闊社會。
職業教育同樣把德育擺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海市商貿旅遊學校校長李小華表示:“我們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註重德技並修、育訓結合📟,通過校企融合、強化實訓培養學生知行合一,涵育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
理想是前行道路上的明燈,信仰之光在上海莘莘學子的心頭閃耀。
回應百姓現實教育關切,讓家門口的學校強起來
教育是國計,也是民生,一端連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一端連著老百姓對優質均衡教育的殷切期盼🧑🦽🥁。
“這幾年上海教育改革發展的顯著特點🧘🏿♀️,就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3月14日🧑🏽🎓,九十高齡的於漪在家中接受記者采訪,動情地說,“上海教育有真舉措、好做法👎🏻,讓老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上的居民享受著跟上海市區一樣的教育品質。今年9月🎢,以兒童自由劇教育為特色的崇明鶯鶯幼兒園💂🏼,將開辦第四個園區江帆園🥯。新幼兒園效果圖甫一公布,就引起家長網友的熱議——“支持公立幼兒園🤏,優質辦學!”“鶯鶯幼兒園,我家孩子當初的幼兒園,裏面的老師很棒。”
上海將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事業發展規劃,政府主動承擔責任,執政為民的宗旨不曾動搖。通過優化規劃布局、豐富供給🧑🏽🦲,上海持續滿足著老百姓不斷增長的學前教育需求。
上海1591所幼兒園中,公辦幼兒園有990所,占比62.23%👨👨👧👦,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比例⛰,而且公辦幼兒園全部達到二級以上標準。目前,上海普惠性幼兒園已達80%,率先完成了全國面向2020年的目標。
辦好每一所家門口的學校🪥,這是市民的期待👁,也是教育的夢想🤷🏻♂️。上海加強頂層設計🦵🏿,促進資源共享🖼,以製度創新力促義務教育優質均衡。
2015年🫄🏽,上海啟動實施城鄉義務教育“五項標準”🐳,推進學校建設、設備配置🉑、信息化建設🦿、教師配置與收入標準🎩、生均經費等標準統一🏊♀️🙎🏿♂️,城鄉學校辦學條件實現了更高層次的均等化和升級。
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委托管理、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一項項得力舉措👩🏿🦰,讓先進的辦學理念😚🪸、有效的課程教學、優質的教師資源實現共享和輻射😪。目前✶,上海已建設190個學區、集團,覆蓋70%以上的義務教育學校。
義務教育學校“公弱民強”是國內許多地方乃至發達國家面臨的教育境況🤸♂️。在上海小學教育質量普遍高位均衡的情況下,如何提升公辦初中辦學水平👸🏻、增強對學生和家長的吸引力,成為一個富有緊迫性的教育命題。
公辦初中強校工程應運而生。2018年,上海選取116所公辦初中作為強校工程實驗校👩🏼🦳,後增加第二批12所,通過3至5年的建設周期🌱,聚焦問題補短板🥓,促進公辦初中提質增效😼,持續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欲要學校強,必先教師強。強校工程與“名校長名師培養工程”緊密結合,讓每一所強校工程實驗校都擁有1名市級名校長𓀄、2名名師👨🏽🏭🧏🏿♀️,各區通過調配校長和骨幹教師資源🩷,加強有潛力校長和教師的培育,加緊配齊或申報名校長名師🧺。
在政策的高強度引導下,眾多優質資源專業力量成為強校工程實驗校的支撐👰🏽♀️。目前已有26所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5所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55所優質品牌公辦初中、15所優質民辦學校、4所區教育學院和1所國家改革發展示範中職校參與到強校工程實驗校的支持帶動之中。
上海還實施新優質學校推進項目💿,成立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開展研究,提供專業指導服務🍬,以項目形成學習共同體🧗🏼,促進教育系統內部的主動作為和專業自覺。項目重點關註義務教育階段“不靠政策靠創新、不靠生源靠師資、不靠負擔靠科學”的普通公辦學校,市級項目校從開始的43所增加到目前的94所,並逐步擴展到各區的近300所,切實做到“抬高底部”。
自家孩子就讀的學校是老百姓感受得到的教育脈搏🖖。這幾年,“家門口的好學校”的說法在上海流行開來,穩健的改革帶給民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教育實惠。
全面優化布局提升質量,服務社會爭創世界一流
海納百川,大氣謙和,上海是世界的上海;雄踞萬裏長江入海口,上海首先是中國的上海🧢。面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面對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時代呼聲🧑🏼🍳👉🏻,上海教育何為?
放眼浦江兩岸,上海教育人正在書寫著立地頂天的教育答卷。
“立地”,是強化教育內功🚣🏼♂️,滿足老百姓對優質均衡教育的熱切期盼;“頂天”,是爭創世界一流,占據若幹領域學術研究和科技創新的國際製高點👩👩👦。與此同時👍🏻,廣泛與外部開展合作,讓沸騰的教育熱量輻射長三角、惠及中西部。
說起高考,人們一定對這些表述感到似曾相識:“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考定終身”“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裏學”,等等。
上海抓住高考這個教育改革的“牛鼻子”,2014年到2017年率先推行高考新政🧏🏼♂️,革除一考定終身讓學生承受過大壓力🧏🏽♀️、過於重視分數而忽略綜合素養等積弊👨🏿✈️,以全新的理念🙇🏿、精細的舉措👃🏿、穩妥的實施營造出教育新局面: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校招生參考,引領高中素質教育課程化、製度化,全市建起1900多個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提供超過71萬個實踐崗位;春招改革深入推進,外語一年兩考🙎🏽♂️,一本二本合並🔉🫄🏻,扭轉“一考定終身”,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的機會☕️,助推高校特色辦學;實行“3+3”考試科目,打破文理分科,分層走班在高中學校全面實施💉,帶來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內容精細化……
新高考這一招,讓上海教育整盤棋都走活了👨👩👧👦。
職業教育開門辦學🗽,優化布局結構👩⚖️,不僅在普職融合中收獲社會美譽度,而且以更加貼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辦學實踐贏得在教育版圖的存在感。
從2014年開始🧑💻,上海每年春夏之際開展職業體驗日活動🦐,職業院校開放實訓中心🟪🧑🏼🤝🧑🏼,為中小學生搭建起多元學習互動平臺🤞🏿,在生動多彩的體驗中樹立職業理想🪜,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職業教育也由此塑造新潮、開放的社會形象。
“商貿旅遊學校每年把學生的營銷節和面向社會的職業體驗日合並舉辦🧑🏿,不僅讓學生得到營銷鍛煉,打造出職業體驗的品牌,而且借此機會提升學校在上海乃至全國的影響力,可謂一舉多得。”李小華說。
上海職業教育致力於服務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升需求,著力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加緊布局新興產業🙆♂️🦹🏽♂️。在上海市教委主任陸靖看來🎟,要推動上海職業教育更高質量發展,必須緊密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產業需求👷🏽🦸🏼♂️,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堅持走特色發展、內涵發展之路。
通過開展中高職貫通試點和中本貫通試點👚🖕🏽,上海有效架設起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的“立交橋”,貫通培養在每年招生規劃中均占據相當比例。
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一項為中國長遠發展奠基的重大決策🧑🏿🦱。上海推進“雙一流”建設,著力發展與卓越全球城市相匹配的一流高等教育👼🏼。
上海在部市共建合作框架下,給予在滬部屬高校“雙一流”建設配套經費和政策資源支持🧝🏻,並支持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範圍的5所地方高校加快建設。實施“高峰高原”學科建設,“一校一策”推進高水平地方高校試點建設,推行高校分類管理評價🚺,引導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長、辦出特色、創出一流。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上海加強與長三角及中西部省份的教育合作,以同行共進的使命感,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去年底🪨,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簽署《長三角地區教育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戰略協作框架協議》,開啟三年行動計劃,三省一市率先在高教😗、職教、師資等若幹領域深化協作、重點發力。
上海對西藏日喀則🪦、青海果洛🛑👩🎓、新疆喀什和克拉瑪依🖖🏼👱🏿♀️、雲南、貴州遵義、重慶萬州🚰🛫、湖北夷陵等地開展教育對口幫扶工作👨🏿🏫。40名教育幹部人才在西藏日喀則進行“組團式”援藏,讓雪域高原的孩子享受到一流品質教育👰🏿。職業教育對口幫扶註重促進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提升當地職業教育發展水平🪭,為對口地區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帶去源源不斷的力量。
在邁向教育現代化的征途上𓀐,上海教育人豪情滿懷,走得從容而自信。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