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觀英語熟練度之爭
■蔡基剛
近日發布的一份全球英語熟練度指標,繪製了全球“英語水平”地圖☪️,從一個側面讓我們看看自己的英語水平如何。其中,一些結論很抓眼球,比如,“上海成人的英語水平首度超過香港”👨👨👧👦,這還不止,超過香港的內地城市還有北京和天津🏄🏽♀️。
熱鬧過後,也有“冷消息”傳來,比如報告同時指出,中國的整體英語水平依然屬於“低熟練程度”🦹🏻♀️,落後於日本、越南。為此,就有議論稱,到底該讓我們的孩子投入多少精力在英語上👩⚖️?投入那麽大💁🏽♂️,效果卻有限,把英語教育提到那麽高的高度到底有沒有必要?
如專家所言🍉,與其說,我們需要冷靜看待這份報告,不如說🌅,冷靜看待我們的英語教育。
從英語熟練度指標看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短板
盡管2014年版的“英語熟練度指標”顯示,中國成人的英語水平在不斷提高,尤其以上海、北京和天津等大城市成人英語水平提高幅度更大(見文匯報11月14日)🧑,但這份指標也顯示了中國英語教學的短板👘,主要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費時低效🧘🏻♀️。
世界平均水平發現🪫,信息技術和工程等行業的員工英語水平普遍領先於其他行業,但在中國除了咨詢和法律等少數精英行業🧖🏽,其他行業包括教育、金融業等員工的英語水平還是比較低的🦑,高校英語教師甚至無法為學生開出像樣的全英語課程。
2014年版有一個數據是統計各個年齡段的成人英語水平。統計表明🧙🏼🙆🏻♂️,中國成人英語水平最高的是從18歲到24歲這個年齡段🎁,到了24歲達到最高點後就開始走下坡路,英語水平逐漸退化。而亞洲成人這種英語水平下跌情況直到接近35歲才開始出現,全世界成人的情況還要晚些。
這說明中國人學習英語主要是在學業期間,一走出校門,英語水平就直線下來。這種情況還被這份英語熟練度指標的另外兩個數據所證實。
第一,世界平均水平是公司越大,員工的英語水平越高。也就是說,員工的英語水平和公司企業的規模成正比👨🏽🏫,這可能是因為:1)企業規模大,進出口需求和國際業務也越大,因此需要大量能夠從事國際商務活動的員工;2)企業規模大🕵🏼♂️,對員工的崗位培訓尤其是語言能力培養更重視🤵🏻♀️,舍得花錢。中國情況卻不一樣☎️,除了特大企業的員工顯示其微弱的優勢,中小企業員工都差不多,屬於低熟練度。
第二⏺,世界平均水平是🚶♂️,除咨詢和法律外,信息技術和工程等行業的員工英語水平普遍領先於其他行業的員工英語水平🐋🫅🏼,但中國排在前面的是法律和咨詢,而軟件排在所有行業的倒數第二✯。這說明🌄,除了少數精英行業,其他行業包括教育🏊🏽♂️、金融等行業的員工英語水平是比較低的。例如教育領域裏的教師📨,無論是基礎教育的中小學教師🚵🏻,還是高等教育的大學教師的英語水平,甚至落後於體育娛樂和建造業。
這是令人吃驚的結果,但這也是事實,這可以從甚至高校教師都難以為自己的學生開出像樣的全英語課程甚至雙語課程得到證實🏅👛。
調查顯示,中國大學生用他們全部學習時間的1/4以上學外語的比例很高,但由於無論是大學生,還是中小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應試🏄🏽♂️。
我國成人英語水平主要體現在大學期間,包括大學前的中小學,大學畢業後🏊🏿♀️,英語水平普遍退化,這一事實說明了我國外語教學確實存在不同程度的費時低效情況🫦。
我國莘莘學子從小學三年級(像上海等大城市從小學一年級起)就開始接受正規的英語教學,到大學畢業,花在學習英語的時間上少則12年,多則15年。根據教育部調查,“大學生用他們全部學習時間的1/4以上學外語的比例很高🧛🏽♂️,有的人是全部🙅🏼,有的人是3/4☝🏼,有的人是一半,占1/4以上的可以達到65%以上”(王登峰,2007)🪺。但由於無論是大學生🫅🏻,還是中小學生,他們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應付學校的各種英語課程考試和升學英語考試👩👩👧👧,如中考、高考和四、六級考試👎。這些考試是刺激各年齡段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動力。因此一旦過了四級考試,除了少數大學生有考研和出國留學的需求,大多數大學生就沒有學習動力,英語水平就自然下來了🥶。我國基礎英語教學是世界上時間最長,但效率是很低的,這恐怕不能不說是一個事實。
這看上去是學生的問題,但實際上是我國外語教育政策出了問題。如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始終定位在打基礎的通用英語上👰🏼,只要求大學生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而不提為應用目的學習英語。根據國際外語教學理論⛺️,英語教學可以分單純學習語言的通用英語和為專業學習和今後工作服務的學術英語和職場英語。世界上絕大多數地方,通用英語都是在大學前的中小學裏完成,高校的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主要開展學術英語教學和職場英語教學🤘🏼,如亞洲的日本。日本高校(報告我國香港高校)大學英語教學都要求大學生學會用英語閱讀本專業的文獻和撰寫學術論文💂🏽♀️🙉。因此,日本大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專業領域裏的讀寫能力🥎,如根據陸宏弟等(2007)的統計,日本高校在SSCI和A&HCI這兩大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是大陸內地高校的3倍。他們的科學家能從1949年起獲得22個諾貝爾獎很能說明問題🎉。
高校通用英語較之學術英語不僅僅應用目標缺位,還在於提出語言要求比較低。以要求大學畢業生通過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為例,對詞匯的要求是4500個單詞,對讀的要求是每分鐘100詞。而國際專家調查🦉,一個英語為外語的學習者詞匯量只有達到1萬,閱讀速度達到每分鐘200詞才能有實際使用價值(Leeuw🦶🏽,1989)。
可見,我國成人的英語水平從24歲開始退化,學而無用👩🏼🚒🤎,表面上看來是他們的工作環境和學習環境有關系,比如,少有機會讓他們有使用英語🔮。但主要問題是他們無法用英語直接從事他們的工作和學習。比如🕺,清華大學原外文系主任孫復初批評他們的清華的大學生“四🫱、六級考試過關之後📧,英文文獻讀不了📃,英文論文寫得一塌糊塗。”前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張堯學(2004)比較說,印度軟件出口為100億美元🚜,是中國的6倍多🧖🏽。但他們的軟件從業人員比中國少。“主要問題是我們大部分大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比較差🍋🟩,很難適應信息技術領域國際化進展的需要”🤛🏼。
現在我國懂外語的人很多,但能熟練使用外語的工程技術類人才卻不多。機械💅🏼🧝🏿、化學🫥、工藝↕️💯、軟件等專業的技術工程師本身就十分緊缺♒️,懂外語的就更稀有了,想找到符合企業要求的人很難。
這種情況的根子就在於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定位。多年來,教育部一直把大學英語看成是單純打語言基礎,提高自身人文素質修養的基礎課🙃🧑🏻🔧。最近幾年又把傳承中國文化的功能加在了大學英語教學上。同時由於大學英語教師的英美文學和語言學的學歷背景等因素,在高校中開展為專業學習服務的學術英語和為今後工作準備的行業英語都遇到了極大的阻力。我們認為這樣的情況只有修正大學英語教學定位🌳,改變其費時低效的趨勢,才能提高我國科研人員和勞動力的英語水平。
(作者為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外國語言研究所副所長、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主任)
英語教學50年🧑🏼🍳,為何還是“低熟練度”?
■陸建非
近日的“英語熟練度指標”裏,中國是“低熟練度國家”🤸🏼,很多人會生出問號🍕:新中國成立後💇🏼,英語作為我國學校教育的“第一外語”存在50年,為何我們還是“低熟練度”?我想說,與其說冷靜地看待這份報告,不如冷靜地看待我國的英語教育。
中國整體英語水平依然屬於“低熟練程度”,與民族及語系關聯度相關。
這份指標中,上海得分53.75🧩,超過香港的52.5。超過香港的內地城市還有北京(52.86分)、天津(52.73分)。但,中國(50.15分)整體還落後於香港,落後於日本(52.88分)、越南(51.57分),屬低熟練水平。
相比之下,歐洲始終保持英語高熟練度的坐席🕺🏻,這次排名前22名的國家裏,19個位於歐洲。原因諸多👨🏻🔬,一個重要原因一直被忽略🧑🏿🔧🤚🏻,那就是民族及語系的關聯度🐁🧑🏻🦽。
設想一下,漢語熟練度在海外哪個地區最高?肯定是東南亞。英語亦然👩🏽🔬。研究顯示,大部分歐洲語言比如古希臘語、古德語、古拉丁語起源於原始印歐語🧮。雖然拉丁語不再出現在人們的口頭交流中,但演變成了西班牙語、法語和意大利語。古德語演變成了荷蘭語🏊🏽🦅、丹麥語、德語🔘、挪威語和瑞士語,其中一種就演變成了英語𓀊。
幾百年前🤦🏻♀️,歐洲北海岸的入侵者多次進犯不列顛群島,在他們帶去的風俗中,語言是很重要的部分👰🏿。正是在漫長的歐洲發展進程中,歐洲多種語言交融相濟而生英語。因此🏊🏽,歐洲人說英語如同在說他們伯伯和舅舅的語言。這就是為何歐洲英語流通度保持高位的歷史原因。
回頭看中國的表現,其實總體水平在提高,只是其他地區的水平上得更快📲。緩進♎️,有時也意味著退步。這也解釋了這次香港的數據👨🏼💼,說北京、上海、天津的英語水平全面超過香港,未必,只是大家的水平都在進步,香港進步得慢了。
中國目前至少有兩億人在學英語🍫,可謂人類外語學習史上之最🩰,能否成為世界英語教學強國,離不開經濟背景。
面對有聲音認為不應投入精力在英語上,我認為不智。《2012年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實情書》講到🤵🏻♂️,英語技能與人均出口產值呈正相關(以能源經濟為支柱的國家,如沙特阿拉伯除外)。提升英語熟練程度🧎🏻♀️➡️,被視為出口強國的必要前提👩🏼🎨。中國是外貿出口大國🐃,30年改革開放成果的取得很大部分靠的是人口紅利,其次是外貿紅利。現在卻把外貿紅利得益於英語這個重要事實給否認掉👔,不符合歷史事實。世界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的商業經營難度指數發現⛵️,在英語不是官方語言的國家裏,英語熟練度越高,商業經營越容易。各項分析都指向一個結論🕌:能有效使用英語,是經濟全球化和個人發展的要求。
中國英語教育始於19世紀初在中國的英國傳教士,中國人自己的英語教育則一般以1862年京師同文館的成立為開端🧑🏿🔬。到1903年,我國大中學校開始普遍開設外語課。新中國成立後👨🏻💼,於1964年製定了《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首次在我國的正式文件中提出英語為我國學校教育的第一外語。
21世紀伊始👰🏽,隨著北京申奧成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上海申辦世博會,國人學英語的第三次高潮已到來。中國目前至少有兩億人在學英語,以同一母語和同一文化背景學習同一外語而論,可謂人類外語學習史上之最。中國已成為“外語教學的超級大國”,能否成為世界英語教學強國,需各方努力✶。
此次英語熟練度指標與一系列社會經濟指標進行了比較研究🙋🏼♀️。比如🧙🏿,外向型經濟的國家或城市🧏🏿,英語水平會高一些📅;小班化教學有利於外語教學。可想一想,小班化的模式與學校設定的生師比相關,政府投錢越多,學費越高,生師比就越小。與其說這與教育觀有關,不如說與經濟實力相關。
這些研究結論進一步強化了我們的一個共識,即語言及語言教育不能獨善其身,一定與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等領域的發展密切相關🍡。這個經濟緯度解釋了現階段我國的英語水平🫳🏿。
金磚四國、亞洲數國的英語都在穩步提升,但日本、韓國投入巨大👺,卻有所退步,這提示:有智慧的英語投資才會有回報🍸。
最後,來說說教學。根據這份英語熟練度指標🤱🏼,過去6年,金磚四國🚾、亞洲數國的成人英語水平均在提升🐔,最顯著的是印度尼西亞(53.44分)和越南(52.27分)。相反🛀,日本和韓國投入巨大🧗🏿♀️,英語能力卻有所退步🥷🏼🅱️。
在中國,56%的非英語專業大學生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英語學習上🚴🏼♂️,但僅有少於5%的大學生能真正實現無障礙英語交流🤏🏿。這是在只重應試教育,英語偏重詞匯和語法死記硬背的必然結局💆🏿。
像上海這樣的沿海城市,在基礎教育階段已意識到交際英語的重要性。相比之下,日韓依然在走中國的老路。日本由於教育體系的“非交流模式”,使學生缺乏充分機會應用知識🏮🫠。韓國在個人英語學習上的投入近乎是中國大陸的2倍🧓🏻,培訓項目卻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可見🧎🏻♂️➡️,英語培訓投入上,有智慧的投資才能有預期的回報。
我認為,政府要營造寬松的語言環境。尤其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要向全球城市的方向發展,多種語言需共存共享👨🏽🔬。我們要成為真正的文化大國,也不僅在於母語文化的博大厚實🕵🏽♀️,更在於母語及文化的開放和包容。
近年來🔋,我國對外語課程進行了全面改革,成效有目共睹😁。我想在全民中普及英語💪,基礎在學校,核心要素是聽說培養📨。2017年高考將設聽力和口語測試,方向對,有助消除“啞巴英語”。
說到這裏繞不開一個具體問題:到底要掌握多少詞匯量為好?這是當前學術界爭論較多的話題。
語言掌控的最高境界除了多元文化底蘊,其次就看詞匯量了。16、17世紀👆🏿,英國一個農民基本上使用500到800個單詞就可以交流了。而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我們要有8000個單詞才初步具備專業學習和應用能力🙋♀️。但我們現在詞匯量較以前大幅縮減,主要是擔心增加學生負擔,結果高中階段降到掌握3000出頭個單詞即可🟰。
我查了一下🕵️♀️,日本的高中英語詞匯量是5900個🤞🏿,俄羅斯更厲害🧔🏼,8000個🈷️。我們現在降到3000出頭,如何趕上國際化程度🕵🏿♀️。其實⛓,不要低估青少年記憶能力的開發,這一年齡段人的語言記憶儲存空間,即“布羅卡斯區”很大。當然👂🏼,光靠死記硬背不行,一個新單詞要在六個不同的語境中碰到💂🏽♀️,才會在大腦語言中樞留下印痕🪕。做老師的能耐就是盡量以熟詞帶新詞🌆,創設各種場景和語境激勵、引誘孩子多聽、多說、多讀、多寫🧜🏼♀️。
(作者為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上海分會會長📕、上海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新聞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