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研究生畢業得發論文,高校教師需要發論文🤞🏻,在職者評職稱需要發論文▫️,甚至一些本科學生為了獲評獎學金🉐、爭取保送名額也在發論文……在學術期刊似乎在一夜之間成為一種稀有資源後🤵🏼,代寫代發論文這種學術腐敗開始滋生蔓延,似成一種“潛規則”,令人憂慮🏄🏽♂️。
論文版面費花了5000元
前天,從浙江匆匆趕到武漢後📩,劉斌(化名)輕松地籲了一口氣,工作終於搞定了。他簽的是浙江一家高校的教師崗位💴。對於曾當過三年中學教師👌🏽,如今是武昌某高校應屆碩士畢業生的劉斌來說,這正是他所期待的職業歸宿。
下火車時🌠,劉斌的背包裏塞滿了東西☝🏽,裏面除了給好友們帶的禮物外,就是刊有他所發表論文的雜誌,以及許多份夾雜著論文復印件的求職材料🙎🏽♀️。“這些論文幫了我的大忙。”劉斌說,他發表了6篇論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的,4篇普通期刊的🤑🚴🏻♀️。這6篇論文花掉了約5000元。
劉斌剛讀研時,學校要求文科碩士畢業須公開發表兩篇以上(含兩篇)的論文,理科生須公開發表一篇以上(含一篇)。“像我這樣的‘大齡’畢業生🪷,只有高校崗位比較適合,多發論文就很重要👨🔬。”劉斌說,“為了能增加競爭砝碼,我就盡量地多發點文章。”
劉斌所在學院的碩士生有90多人🕝。“沒有人發論文不交版面費的。”劉斌說,論文發得少的🚊,需達到畢業的兩篇標準,花費1000元左右🧲🧑🦼➡️;論文發得多的,和他一樣,一般要花數千元。
據報道,到2007年9月,全國各類在讀研究生已超過165萬人,不僅這些研究生畢業得發論文🆘,高校教師需要發論文❤️,在職者評職稱需要發論文🤽🏻♀️,甚至一些本科學生為了獲評獎學金🟧、爭取保送名額也在發論文……在剛性製度的要求和各種動機的誘導下,學術期刊成為一種稀有資源,交錢發論文就成為了“潛規則”。
“潛規則”催生專業“代理”
目前,有償論文交易已形成了完備的地下市場。巨大的需求催生了巨大的“商機”,活躍的論文市場催生了一個新職業🧝🏼♀️:一些個人和機構趁機做起了“代理”👩🔬,推波助瀾地提供一系列的配套服務。“以前,我還擔心發文章的人多,自己的文章擠不上去呢🤾🏿。”廣埠屯某高校研二的李瀟(化名)說,“後來才發現,有好多中介專門在推薦發論文,甚至代寫代發都可以,省了不少心。如此想來👏🏻,我倒有點杞人憂天了。”
按照李瀟的提示,記者走訪了街道口周邊數家高校的研究生宿舍樓和宣傳欄等,在不到三個小時的時間裏,便搜集了60多張“約稿”、“代發”廣告🧑🏿🌾。
記者看到,有的廣告列出一溜刊物實名🍛🪕,其主辦單位、刊物級別🙇♂️、主要欄目、每版字數等一目了然🌛,還加上省略號🙋🏼♀️,宣稱其刊物資源十分豐富;有的廣告打出“發表時間最快☸️、收費最合理”的招牌♉️👩🏻🦳,明碼標價“單版220元起🔨,雙版400元起”;有的廣告還直白地說“可代寫論文”,“供職稱評定🤾🏽♂️、保研、評獎學金、找工作之用”Ⓜ️,即便是“博士學位資格論文”也敢染指……
廣告顯示🧑🦯➡️,這些代理商中,有的是“散戶”⚀,是一些在校就讀的學生🍿,提供電話號碼💅、QQ號等聯系方式⏪,有的則是專門的“咨詢機構”,租用辦公樓,註明辦公地址,“歡迎來訪”。
據了解📎,除了這些本地的“代理商”外🦒,還有大量的論文網站參與到代理服務中。只要在搜索網站上鍵入幾個字進行查詢🐵,這些論文代理商的名字便會層出不窮🧜🏻。而在這些網站的宣傳上,不乏類似的內容🩹:“在長期的論文代寫與論文發表中🟧,我們和多家期刊編輯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教育👨🏿🔧、計算機、建築👲🏽、農學🦸🏼♀️、文學🤯🪝、藝術、管理🫙🥗、英語、醫學等👨🔬,都可以直接聯系到編輯發表……”
代寫代發有了“一條龍服務”
知情人打了個比方,縱觀有償論文市場的發展歷程,最初由刊物出版方直接向作者收取版面費的方式💅🏿,可歸為“粗放型的零售時代”👨🦯➡️;如今,大量專業代理商的出現,已讓這個市場走進了“集約化的批發經營時代”。
據悉,“集約經營時代”的論文代理商手中🐼,掌握有大量的期刊資源,由於薦稿量大,相對於想發論文的個人而言,他們無疑在版面費的討價還價中顯得底氣十足;一些刊物為了不讓能帶來經濟利益的稿源流失📂,會在版面費上給代理商較大的折扣空間。這樣一來,即便代理商扣除提成後🧑🏻🏫,其所提供的版面價格依然比較誘人🖖。“‘低價代發’確實不假。”李瀟深有感觸。他向記者提供了一本××金融雜誌下半月版。這期雜誌的上半月是行業新聞🧟♂️,下半月便是理論專版🤟🏽。李瀟同班的兩名同學🌾,碰巧都在這期雜誌上發表了文章,但他們花的版面費卻有較大的差異🤽♀️🧑🏻🏫:差不多字數的論文🕵🏽,一名同學直接和該刊物聯系👋🏿,“享受最低優惠價700元”,另一名同學是通過代理商發表,反而只花了550元🌆。
在“集約經營時代”,包括相關網站在內的論文代理商🧑🏽🚒,其存在的“價值”不僅是讓“發論文顯得如此簡單”🤾👩🏻🦯➡️,而且還讓“寫論文不再那麽麻煩”。
或者回撥本地代理商在廣告上的聯系方式🧈‼️,問“能否代寫論文”,答案絕對是“可以”;或者打開那些能夠提供代發論文的網站,它們的頁面中也絕對不會不提醒可提供“論文代寫”。幾乎所有的代理商都宣稱🏎,他們擁有專業的槍手隊伍,少則十來人,多則上百人;槍手成員中🈳,不僅有碩士👨🏽🏫、博士研究生💇🏿♂️,還有教授、專家等資深人士👩🔧📐。
與論文槍手“面對面”
根據對方發布的電話號碼和QQ賬號,記者聯系了多名論文代理商🧝🏽♂️,稱工作太忙👩🏿🚀,需要代寫關於“城市圈發展”方面的文章。一名在北京的“中國專業代寫網”的劉老師建議🦵,最好是定製代寫代發套餐,全套服務的價格是2100元🔸。他介紹了“操作流程”:“定好選題🧹,先付200元定金📁,然後我們開始寫,完稿後讓你看一半文章🫲🏽,滿意的話付600元🦹🏼🔘,然後我們給你全文🔟🧎,之後幫你發表🙆🏽,收到定稿通知單後付余款。”對方強調,文章只發普通期刊🤸🏿♂️,因為“核心期刊版面費高🤷🏻♀️,質量要求相對也要高,費時費精力,沒有錢賺”。
記者表示對這種預付費的操作方式🏄🏽♂️、論文質量有點擔心。劉老師有點生氣🍐,“我們不是做你一個單子,我向來是守信譽的。誰這麽說,我和誰急。”劉老師還“教育”記者,“我們都是博士代寫的,保證原創👨🦰,文章絕對能發出來。再說,你要的是發表,不是水平🥕👩🦰,水平再高發表不了也是白搭。明白不?”
同樣的論文選題♣️,記者又找了兩家在武漢的代理商。在討價還價後🍼,記者分別獲得了1800元和1500元的全包價。其中一名開價1500元的代理商相當大方,“寫完之後,發稿件給你看,如果同意就推薦刊發💁♂️,等接到錄用通知後付錢。免了你的後顧之憂🧝♀️。”這名代理商說🖕🏽🈸,如果需要從快完成代寫代發,則需要多加點錢🫳🏻。
有意思的是🌚,在記者討價還價過程中😳,一些代理商相互攻擊。得知武漢有人開出1500元的“全包低價”後,北京的劉老師友情提醒,“小心有詐🌝,說不定接到錄用通知後,文章發不上。我用人格擔保✪,我的東西絕對靠得住。”隨即,他在QQ裏發過來一段聊天記錄,證明他“確實很有信譽”。
“潛規則”的尷尬對抗
有償論文已經沖擊了學術價值觀。以劉斌為例,雖然他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了兩篇論文🫳🏻,但相當多的同學並不感冒。“想去高校🧕🏻,當然得發核心了。我們去企業的,發不發核心無所謂🖋。”劉斌的一名同學說🏔,“本來,我的一篇論文也可以發核心,但版面費要1500元,太貴了🧏🏿,後來我就找了個普刊🧵,只花了500元🧏🏻♀️👩🏻🔧。”另一名受訪者,則直斥“許多期刊發的都是垃圾文章”🧖🏻♀️。忙於兼職積累工作經驗的他💆🏼♂️🫓,因為不屑於發論文⚈,到研究生快畢業的時候🍠🗃,還差一篇論文✮。但他一點都不慌,花1600元就解決問題。這名同學說🔂,如果學校沒硬性要求,相信大家都不會寫這些垃圾,又豈會頂禮膜拜於在“核心期刊”上發文章?
武漢某知名大學一名教授曾對花錢發論文的現象嗤之以鼻🙎🏻🧗🏼,並勸告他的學生不要隨波逐流🤹🏻♀️,維護學術的純潔性🧑🏼✈️。但是🧮,這種觀點又很快被現實所否定:沒有論文不能參加答辯,直接影響到學生畢業;學生不畢業又直接影響到自己的工作業績👨🏽🔬👉🏿;而不付費👐🏿,再好的論文也難以順利刊發……
在這場關於潛規則的博弈中,代理商🧛🏿♀️、出版商無疑笑得很開心。網名為“個體戶”的代理商說🩱,他平均每天都會接到一個以上的單子🧔🏿♂️,一個月代收版面費1.5萬元左右🧑🦽。按照10%的抽成,他一個月可賺1500元以上。
“這只是一般的。”知情者說⛑️,一些業績好的在校生,一個月就可以賺回學費🚶♂️➡️。“但是,和所有的商品市場一樣🙋🏻♀️,油水最厚的,還是大代理商,以及出版商⛵️。”知情者稱,街道口附近的寫字樓裏,就有專門機構入駐辦公。
“有償論文就是一種學術賄賂🤽♀️,是嚴重的學術腐敗。”一名“下海”的高校教師說,“它往往與晉升職稱🤹🏻♀️、獲取經費、升官提幹等社會資源的分配緊密聯系👩🏽🔧,對社會上各種鉆營投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貽害無窮。”
遏製流弊需多管齊下
對於有償論文的種種現象🥅🛀🏼,社會上早已是惡評如潮,然而,這些現象為何又在現實中愈演愈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名教授喬新生認為,這裏有三個原因:一是我國科研領域普遍進行“大躍進”運動,發論文只講數量,不講質量。二是職稱評定方法不科學,實行每年一次集中評審🏇🏼,傾向於論文數量的指標🫰🐷。三是學術刊物實行分級製,劃分了三六九等🤵,在市場化的“操作”中,人們就會找人代寫、代發,以迎合不同刊物的口味🚚。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人士在接受某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由於期刊市場化🤶🏽,面臨經費少👩🏽🔧、人員少🛟、讀者少,相當一部分刊物為了組織人審閱論文,收取版面費和審稿費⛑💃🏿。他說,“據我所知,不收費的非常少👪,我個人認為這種風氣很不好。我們正在研究針對這種現象采取什麽辦法應對。但是收費問題🧏🏼♂️,還沒有更多的法規依據去製止。”
湖北百思得律師事務所張堂軍律師說,雖然有償論文被稱作是一種學術賄賂,但我國現有的法律並未對這種“學術索賄😻、學術行賄”行為進行界定。就這種違規的行為,參與論文交易的各方只會受到道德的譴責,除非發生了明顯的侵權行為,否則難以被追究法律責任。
這種社會流弊🦋,能不能得到遏製🥷🏿?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李老師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流弊源自體製安排和社會需求,須從體製上尋找突破口👒。建議本科生論文可以廢除🤷🏽♀️,以職業教育為導向的研究生教育,亦可不必做論文或發論文;二是理性評估人才的價值,不以學歷為唯一評價依據。
張堂軍律師還說,要遏製這種學術腐敗⚓️🌀,防止它毒害社會♣︎,需要各界反思人才評價機製👩🏽⚕️,並采取有力的應對措施。比如👈🏻,對於靠提供虛假資料獲取晉升的行政人員而言,必須給予行政處罰,對於靠混職稱享受了優厚待遇的企業人員🆑,應該取消待遇👩🏿🎨,追繳損失📠👨👨👦👦。張律師介紹🫰🏻👨🏼🦱,因為學術腐敗會導致社會不公,影響社會發展,有的國家已將實施學術腐敗定為“犯罪”,如果我們要真正對有償論文的潛規則“開炮”,就需要國家出臺相應政策🍤,進行相關立法,予以嚴厲打擊。 (文/記者石亮 實習生雷琛琛 圖/記者鄒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