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
在“人才產品”極大豐富而形成的買方市場🏠,那些有“品位”的組織,開始刻意去消費有“品位”的人才——這就是職業背景的考核。簡單而言,就是看應聘者的學歷高低👩🏼🔧、是否名校、家庭出身,以及之前在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工作等。
畢竟,每個有誘惑力的崗位,都有許多人才備選,在所有相同的考核標準都輪過之後⚉,還有挑挑揀揀的余地🦯🙎♂️,於是職業背景就成為一種新的關註點🔙。
“第一學歷”的殺傷力有多大
“現在國家公職人員在選拔人才和評定職稱時,只看第一學歷。”李波的女朋友總是喜歡拿這個揶揄他,她知道在這個問題上🌞,李波最不禁逗𓀘,一逗就急。
果不其然,女友話音未落,李波就大聲反駁:“什麽叫‘第一學歷’?要說第一學歷🚭,大家都是從幼兒園開始的;要講出身,大家都是文盲出身。你難道不知道有一句名言叫‘英雄不問出處’嗎……”
在李波的公司💁🏼,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如果你在應聘時不斷強調你畢業於某某名牌大學🖇⏭,那麽恭喜你,你的面試over了🔲。
這是一家公關公司,成立於2003年,目前已有員工上百人,李波是這家公司的創辦者💶。2002年🤸🏽,李波畢業於某名牌大學新聞學院,碩士學歷🤙。他不僅熱心腸,而且很能幹,組織能力也很強,本來院裏已經決定讓他留校,然而在準備材料的過程中,學校卻突然宣布一項新的規定👬🏻,留校學生的第一學歷必須是部屬高校和一類重點高校😉🧑🏽💻,李波由於“出身貧寒”,第一學歷僅為普通高校,未能符合要求👩🏽🔬。
可以說🥑,當時這件事對李波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研究生畢業後,他的同學紛紛在各中央和地方媒體找到比較滿意的工作,李波卻一度淪為“無業遊民”🧏🏼,那時的他🔄,墮落而且迷惘🧑🏻🦲。
每次聽到“第一學歷”這個詞💁🏻♀️,李波就有些氣不打一處來🧜。
陰差陽錯,李波跟一位朋友開始合辦公關公司,剛開始算上他們倆🥷🏿,員工才5個人,辦公地點是一間出租房。李波坦言,起步很難🙂↕️🈯️,但正是因為難🧜,他們才更加盡心盡力🈶,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譽👩🏿🏫🛵,客戶越來越多,項目也越做越大。現在🐲,他們的客戶包括汽車😳、IT和家電等大企業👮🏼♀️,業務發展良好。
“我們公司招人,只看能力🫶🏽,不看學歷。”李波強調。
和李波一樣,小菲來自河北一個比較偏遠的農村,1999年考上北京的一所專科學校,成為村裏飛出的“金鳳凰”🐓。然而,在北京求學那幾年,她發現🧝🏼♀️,在現代社會中,專科學歷遠遠不夠🦏。2002年專科畢業後💥,她留了下來,在西郊租了一間簡陋的小平房😢,準備參加人大法律專業的自考🙋🏼。
由於家庭條件比較差,小菲在準備自考的同時,還找過幾份兼職,她當過家教,做過問卷調查🚣🏻♂️,還在麥當勞打過零工……工作之余,她一心撲在學習上。她知道⌨️,晚一年畢業,她就必須晚一年參加工作🙅♂️🏖,晚一年賺錢養家糊口🧜🏽♀️↩️。
功夫不負有心人。除了英語外,小菲的其他自考科目都順利通過了。在其他同學紛紛半途而廢時,小菲堅持了下來⌚️,第三年👰🏽,小菲終於通過所有科目的考試,拿到本科學歷。
順利通過自考的小菲🔹😟,在找工作時卻百般艱難。考公務員,要看“第一學歷”👨🎨;事業單位,也要看“第一學歷”;招聘會上🤙🏼🤵🏿,不少招聘單位一聽是自考生,連簡歷都不收……
後來🧑🔬,小菲好不容易在一家私人律師事務所找到一份工作。一年後,她跳槽了🌜,成功受聘於一家頗有名氣的外企。現在的她,身著職業套裝,進入高檔寫字樓👨🏼✈️👚,儼然一名成功白領。
小菲向別人介紹自己時,總是嫣然一笑🤹🏻♀️:“我畢業於人大法學專業。”
後天的努力可以彌補“出身”的不足嗎
如果時光倒退5年😕,王玲玲怎麽也不會想到,自己竟然會把“出身貧寒”掛在嘴邊。
王玲玲現在是一家知名外企的企劃部部長🦅。近日,他們公司在西部某大學設立貧困生助學金,作為該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她來到這所大學,與學生進行交流𓀂:“我也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出身貧寒。我想告訴大家的是📹,貧困是成長過程中最好的老師☮️,希望你們能好好學習,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
王玲玲在發言時不斷“自曝家醜”🧛🏻♂️,她說1999年她剛到北京上大學時,是個十足的“土包子”👨🏻🌾。很多同學都會上網聊天🥣、查資料🧚🏻,有的人甚至擁有自己的電腦,而她卻第一次見到電腦的廬山真面目,更別說用了。剛開始上電腦基礎課的時候🈴,王玲玲因為不會打字,經常受到同學們的嘲笑。
巨大的差距🤸🏿,讓她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另一方面🧝🏽,她的內心又極度好強🔎、敏感,有強烈的自尊心。她不願意讓人家知道她是從農村來的,更不能接受自己比別人差的現實。於是,她夜以繼日地練習打字🚟,學習網絡知識和具體操作🧑🏿🔧。
終於有一天,同學們發現🧑🏻🍳,那個昔日還是“電腦盲”的女生🫛,居然能回答老師提出的各種奇怪問題↕️。在國家計算機二級考試中,玲玲以96分的高分獲得了全校第一名🔱,名噪一時📉。
介紹這些時,玲玲有些激動,可以看出🚙,她是以此為豪的🧝🏻♀️🏄🏻。她說,我們不能苛求出身🧚🏽,卻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彌補和改變出身的不足。
然而,理解並接受這些話,對5年前的王玲玲來說🕚,卻有些困難。當時🐻,玲玲剛剛大學畢業👩👩👧👧,初涉職場📊。
當時的她,全然沒有現在的自信🤍,而是一個自尊與自卑的矛盾體。一方面她希望表現自己🕹,得到同事們的認可與贊賞😮;另一方面🕐,她又有些自卑,覺得自己來自農村,與城裏長大的孩子有著天壤之別。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新員工入職歡迎晚宴上🧝🏽,好多同事都能歌善舞,有一技之長,而玲玲卻什麽都不會。輪到自己表演時🫅🏿,玲玲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
十幾年寒窗苦讀,玲玲怎麽也沒想到,會讀書🧰、成績好並不算特長👰♀️。好在她有股不服輸的勁兒,天賦也不算太差⬜️,總是能在最短的時間裏抹平與同事的差距🥷🏿。可那時的玲玲,最不願意談論的還是自己的出身✮、家庭,以及與此相關的一切👨🦰,心裏想的是如何讓自己更像一個“城裏人”🤤。
兩年後🧧,因為工作表現出色,玲玲被提拔為科室負責人。這時的她🏊🏼♀️,衣著得體,談吐大方,誰也不會把她跟兩年前那個站在臺上面紅耳赤🧑🏼🏭😪、手都不知道往哪兒放的小姑娘聯系在一起。
玲玲說,現在想想,以前的她有些幼稚可笑,但正是那個時候的稚嫩,才有了現在的成熟。 (黃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