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自由”👱🏽♂️,難以統計就業率
22歲的黃健忠剛剛辭掉自己的第三份工作☁️:一家四星商務酒店的美工,理由是覺得公司管理不好,發展空間不大。“無業”生活才過一星期,黃健忠已感受到了生存的壓力:他是廣東人,每個月得為自己在上海租住的7平方米棲身所支付500元房租🗾🤕,做美工時月收入1500元僅夠基本開銷♜,是標準的“月光族”。幸好,從小熱愛美術、專業成績優秀的他偶爾還能接點畫壁畫一類零活賺點錢🤸🏻♀️。
小黃今年7月畢業於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室內裝潢專業,但從大二實習至今🫵🏽🫸🏽,便沒有做過與裝潢相關的崗位。工作不穩定,收入不高,但他仍然顯得樂觀和滿足。雖然讀書時的28名同班同學大多數都已找到工作,但除極少數幸運兒外都很難進入專業對口又穩定、有前景的好單位,不少同學已轉行做起了銷售、保險🥯,或者開小店👩🦲,還有人至今蹲在家裏↘️。
“這幾年💆🏽♂️,我們學校學生畢業簽約率都保持在90%以上”,上海某高校招生辦公室主任這樣告訴記者。這幾乎是所有高校招生和畢業工作負責人的口徑,也是招生季節裏各高校的宣傳口號👨🏼🦱。但實際上,按照今年6月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發布的《2004—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本專科部分專業就業率區間分布》統計🖐,藝術類部分專業就業率已低於60%。
作為高校中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率很難獲得精確統計。靈活就業👨🏻🦰、自由職業👦🏽,是在這個群體中最常聽到的用語。藝術類畢業生中,不少人並沒有通常意義上的專業對口的長期勞動關系和穩定工作崗位,他們可能同時受雇於多家事務所,以項目分包的方式獲取薪酬,或者只簽訂臨時勞動合同🙇🏽。同濟大學與上海電影集團合辦的電影學院今年首批畢業了20名表演專業本科生,其中簽約進入演出單位的只有3人💂,其余有人考研、出國🧑🚒,有人待業。但他們多半不願去擠招聘會🙇🏽♂️,成為朝九晚五的白領一員🚁,而是選擇了“自由”𓀗。
在上海🏗,真正反映出藝術類就業市場下滑趨勢的♥︎,還是薪酬行情的變化。“前幾年,美術類專業畢業生一工作就能有三四千元月收入🧔🏻♂️,現在一般只有一兩千元👨🏿🎤,且競爭激烈👩🏻🦽➡️,用人單位敢說‘工資只有這麽多,不來就算了’!”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汪大偉這樣總結。
汪大偉說💆♀️,近兩年裏,選擇自由職業或隱性就業的美術類畢業生,約占30%。一部分油畫、國畫等純藝術專業生選擇成為獨立藝術家🫷🏽✶,這往往經過10年以上的磨礪,成功率極低👨🏻🔬。雖然半數以上學生都能找到工作,但其中一部分很難“專業對口”,只能轉行。這一形勢🕡,今後會更為嚴峻。自由職業、臨時合同,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藝術類行業的真實就業情況🔬:有多少人是出於理想追求,又有多少人非我所願地選擇了“自由”👨🏽🏭,沒有人說得清楚🚶。在行業之外🔅,更多人看到的,仍是藝術類從業者的輕松自由生活和成為明星或藝術家的前途🕺🏽。
升學捷徑🤽🏼♂️,方式依然“粗放”
與小黃辭職同時,復旦大學剛剛得到一筆億元捐贈,這筆捐贈款中相當大一部分將被用來建設一座藝術教育樓。幾年前才建立的復旦大學藝術系🧑🎤,不久即將升格成為藝術學院。復旦大學方面認為,這是學校各個學科延伸發展的必然結果。他們強調,將依托學校的綜合優勢🧛🏿,高起點,辦出專業特色⬆️。
據不完全統計,上海目前已有30多所高校開辦藝術類專業。規模最大的專業院校🤌🏻,年招生數已在1000人以上。近幾年來🧏♂️,上海本地參加美術類高考的學生,基本穩定在每年6000人至8000人🕰,參加影視表演類考試的學生去年僅為300多人。在每年約9萬人的考生總量中,比例並不太高。作為一座高校雲集之地🖐🏽,上海高校每年通過統考招收藝術設計類本科專業的人數🧑🏽🚒,約在2500人左右,加上大專和中等專科學校的招生數,大多數有誌於藝術類專業🏜、又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年輕人,都有獲得專業發展的機會。去年起🧖♂️,隨著一波升學高峰過去,一些學校藝術類專業甚至沒有完成招生指標💎。原本喜歡“目光本土”的上海高校,已將越來越多的招生名額投入了其他省區👨🏿⚖️。上海藝術教育界人士多半並不認可“藝術類專業過熱”🔶、人才市場需求趨於飽和的說法。他們認為🔯🕵🏻♀️,問題在於擴招帶來的生源下降和資源稀釋🧚🏽、教育方式粗放,使得學生畢業後難以適應藝術行業發展的社會需要。
前幾年的高校擴招,帶來了大量並無藝術興趣或天賦、只因藝術類專業高考錄取分數比一般大學低得多而將其當成升學捷徑、目的只在乎一張大學文憑的生源🍳。這些學生的培養🏌️♂️,令許多藝術教育者煩惱頭痛。“一半以上的學生不應該走這條路。他們沒有從事藝術創作的天賦🤷♂️,也沒有做好接受艱苦訓練的思想準備,畢業後也很難在行業有所成就👩🔬。”一位影視表演專業的教師這樣評價他的學生。
藝術類專業在傳統上是個體式教育。擴招後🤪,美術類原本不超過10人的班級變成了30人以上,專業教師個別輔導變成了上大課,像以往一樣精雕細琢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幾乎已不可能🙋🏻♂️。有老師無奈地調侃說🌍,自己是在培養藝術愛好者而非專業人士。許多業內人士認為,我們需要檢討藝術類專業的擴招影響。是否將藝術類專業院校辦成“提高全民族藝術素養”的普及地,汪大偉認為“值得商榷”🤷🏼♀️。
專業雷同,低水平是致命傷
“真正的問題是,各高校藝術類專業設置不盡合理🎨,課程雷同🫅🏿,學科體系不健全,專業與社會發展相脫節😹。”上海視覺藝術大學數碼學院副院長胡介鳴這樣說💃🏼🧎♂️。
僅以實用美術類的“工藝設計”專業為例。資料顯示🧱,2003年,上海僅有幾所高校開辦這一專業,畢業生900余人🌽。到了去年,開辦“工藝設計”專業的學校已達到十幾家,畢業生2100多人。原本保持穩定的就業市場👩🏼🦳,一下子多出一倍的學生♨️,市場需求並未同步增長⏬,如何能消化得了👨🏽🎤🤷?
汪大偉曾經在上海市統一的招生咨詢會上有心地收集過各高校藝術類專業的招生簡章。盡管為了吸引考生註意🌸,許多專業花樣翻新名字誘人,但基本課程設置大同小異。過去叫“電腦藝術”的🂠,現在被包裝成“數字媒體”👩🏽🏭、“新媒體”🤸🏿、“數碼藝術”💐。不同學校🔶,不同專業名字,但課程幾乎是“拷貝不走樣”,完全看不出各自的特色和優勢🥟🙋。
動畫是近些年最熱門的藝術類專業之一🎈。國內已有專業院校𓀛,以招生每年一兩千名的速度為這一新興行業增添著新生力量🧜🏻♀️。然而,“國內動畫業做的全是來料加工的活兒,培養學生的方式就是跟著市場做低端操作👨👧,培養加工能力🧎♂️🚣🏼,畢業後憑低成本做熟練工。長此以往,中國動畫和遊戲業不知何時才能形成真正的原創基地。”胡介鳴說。在同濟大學電影學院常務副院長鐘勤看來,國內影視表演類院校普遍缺乏良好✪、穩定的師資隊伍🧑🏻🦼➡️,年富力強、有實踐經驗者多數忙於表演和製作活動,少數有資質受歡迎的教師往往會在10多所院校兼課🧒🏿。上海戲劇學院因為教師不夠,不久前還重新召集起學院70歲以下的退休教師再執教鞭。“藝術需要創意👨🏼🚀,藝術類專業則要有科學體系和歷史積澱。”汪大偉這樣表示。近年來,許多藝術類專業的設置都緊跟市場,一出現熱門新行業🗝,就一窩蜂地設立新專業。但人才培養的必要周期🙅🏼♀️,往往使得跟風之舉陷於失敗:招生時人才奇缺的行業,4年後學生走出校門時可能已門庭冷落🏄♂️。
各大高校爭設藝術類專業🤽🏽♀️,擴大招生,也帶來了藝術教育資源的激烈競爭。目前,藝術類專業通常被視為文科的一部分,套用理工文科采用的現行教育評估指標,遠不能反映目前藝術類專業的獨特性和真實教育水準,也不能顯示社會對不同院校專業人才的接受情況。
建立一套符合藝術專業的教育評價體系🤦🏿♀️🌅,或許也是改變藝術教育專業雷同🏤、低水平培養的必需🦝。( 記者 姜泓冰)
學藝術📥🫳🏼,是許多少年的夢想🍢,也是許多家長的夢想🧑🏽🏭。近十幾年來🎨🧖🏿♀️,學校看準了這一社會傾向,大量招收藝術專業的學生,如今🍭,已經不再是藝術院校吸納藝術學子了🎫,幾乎所有大專院校都在藝術專業上打主意🆒,連理工科學校都設立影視專業,都有表演行當💧,有考試錄取的,也有交錢就可以進的,五花八門🧙🏽。
每年招生時,藝術門類總是門庭若市,報考與招收比例也極不相稱🧑🏽🔬,但依然有無數人前赴後繼🏌🏽♀️🆎,考不上一流考末流,考不上官辦考民辦,考不上正規考野路。藝術招生的奇特景象已經成為多年來的新聞熱門話題,許多熱衷表演的青少年漂流在北京上海等地尋找出路📃,也是人們關註的一大城市景觀⛓。其實,藝術學習,可以為我們的素質教育增添重要的養分,經受藝術熏陶,對任何人都不無裨益,但學過之後,到底做什麽,卻需要我們慎重思考。
今明兩天🫷👎🏻,我們以上海和北京這兩個高校集中的城市為切入點,刊發本報記者署名文章,探討藝術專業學生出路問題🚎。 ——編 者
2008-09-25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