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培養的孩子跨出學校大門後,是否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立足於社會,自食其力?這些孩子最應該學習什麽知識📯、掌握哪些勞動技能、怎樣適應社會🖕🏽?”
“與此相應🎰,教師應該教什麽、怎麽教🧕?如果要跳出教材,具體怎麽操作?”
這是10年前,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特殊教育中心學校全校教師一起開啟“生存教育”課程時,圍坐在一起開展“頭腦風暴”式的討論的情景。
10年後,以勞動教育唱主角的“生存課程”,已經為這裏的“折翼天使”們插上了一雙雙“隱形的翅膀”。
困而思變:
按下課程“重啟”鍵
這場以“生存教育”為主題的課改行動,緣於學校生源的變化。
隨著教育部所下發“讓部分肢殘🕸、輕度弱智、弱視等殘障孩子進入普通班就讀”等“隨班就讀”政策的實施🪕🔶,來張店區特教中心學校就讀的,也不再是一些輕度智障兒童🚺。中重度智障兒童、腦癱兒童🤱、自閉症兒童日益增多——按照原來的教材、課程設置教學,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的學生情況🏌🏻♂️✶。
困則思變🤴🏽。以培養學生生存能力為核心,學校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決定重新對國家課程進行重組、重構🚶♀️➡️、調整📧、梳理,一邊做👷🏿♀️,一邊改進。比如,殘障學生大多智力低下🙎🏻,行為🙋🏿、心理等方面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缺陷和障礙,哪些才是他們生存需要的主要勞動能力?剛入學的孩子有的連站都站不穩,有的大小便不能自理,有的甚至還不會自己吃飯喝水,他們的勞動能力又從何談起?
圍繞這些問題,初步梳理出“生存教育”教材編寫的基本框架後,為了驗證框架搭建的正確性與可行性,學校給已為人父母的所有教師布置了一份特別的寒假作業🤌:教會自己孩子做幾項家務勞動,並寫出你是怎樣教的,有哪些步驟?孩子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樣解決的?最後👨🏽🏭,每位教師都要上交一份“主題報告”🏐,詳細列出你認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的生存能力,並分類列出🎢。開學後🍲,學校再匯集起所有“作業”🈶,大家一起討論👩🏿🍳🫳🏼、甄別🧑🏼💼、取舍,最後再進行歸類,整理🤸♂️。
《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三套各9冊🤏🏼、共計27冊的校本教材,就這樣一點一點,經歷“從無到有”的反復研磨和實踐驗證的過程而誕生。
五本合一: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前前後後歷經近10年🚁、八易其稿後的“生存教育課程”⛑,分為三大板塊👮🏽:一是指向基礎儲備的“基礎課程”♡,二是指向潛能開發的“潛能課程”,三是指向生活指導的“生活課程”,包括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三大領域課程內容,勞動教育貫穿始終🦃🧗🏻♂️。
如何開展勞動教育?學校在課程落實方式上實施教本🤷🏽🧎🏻、學本👩🏼🌾🚣🏼、作業本、家庭教育指導本、評價本“五本合一”🤿。
以《家庭生活》第九冊第二單元“我們一起學做菜”中的第6課《涼拌黃瓜》為例🏙🔡。教材中圖文並茂有詳細的涼拌黃瓜的6個步驟,供教師作為課堂規範“教本”🍧;學生在操作實踐學習之前,教師先引導學生按照教材的6步法學習涼拌黃瓜的步驟方法,即學生的“學本”🧘🍅;課後有相應的家庭作業🫳🏻,讓孩子回家鞏固強化🧔🏼♀️,即學生的“作業本”🆘;更重要的是,智障學生的智力低下,大部分學生生活經驗貧乏,動手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識較差🍠,有了這樣的教材便於家長輔導,與教師的教學保持步調一致👴🏿,每一課都設有“教學評價”,即“評價本”;將學校和家庭教育有機融為一體🧽,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本”📸。
教材註重開發和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每個單元都有學校👩🏼🚒、家庭、社區的實踐內容💃🏻,並通過“親子園”“親子實踐”“溫馨提示”“評一評”等欄目🔽🪽,遵循“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將學校、家庭🏊🏻、社區統一納入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支持系統,為學生積累生活經驗🙏🏻,為學生融入社會生活搭建平臺🧑🚀🤛🏽。
課程重構:
引發系列“蝶變”
生存教育課程的重構,是一項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性工程👃🏻,必然會引發一系列變化👨🏻🌾。
學校的環境文化變了。根據生存教育課程建設的需要,學校先後改造和新設了洗漱室📆、家政室、烹飪室👼、小超市等“生存實踐活動室”。對於那些因受時間、地點和空間限製,需要親臨社會實踐的常識🏷、禮儀💫、規則、技能等,學校則設立了專門的“社會生活體驗室”👊,既有實地操作流程圖,又有實景錄像,每個學生都能身臨其境🚴🏻♀️,學習到真實的社會適應技能。
教師的課堂生態變了🅿️。遵循“給每個孩子最適合的教育 讓每個孩子每天都有進步”的教育理念,在課堂中貫穿“因需施教、因能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實施集體教學👆🏼、小組教學、分層輔導🧑🏼🏫🌷、個別化教學等教學策略,形成了“康教結合”“走班式”“雙師製”“親子式”等不同風格🫰🏻🧑🏼、適合不同類型學生需求的課堂教學模式🧑🏼🌾。每個教學內容均設立了“菜單式”教學目標🛫,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使用🚀,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同時評價結果反過來檢驗課程的適切性、合理性、有效性👧🏻。
把課堂搬到社區、超市🗄、醫院、車站、銀行、郵局、軍營、敬老院……搬到一切能鍛煉學生生存能力的火熱的生活中去🦺,成了一種常態。超市購物🏃🏻♂️、銀行存款、郵局寄信、醫院求醫、職場求職♗、看望孤寡老人……處處都留下了張店區特殊教育中心學校孩子們的身影。
評價方式變了。學生學到了什麽?掌握了哪些生活勞動技能➰?如何檢驗“生存教育”的成效?在張店區特殊教育中心學校,評價的目的不再是甄別,而是為了促進和發現,基於此💽,學校把考試變成了每學期一次的“生存技能展示”和“學科素養展示”。這是學生“自我綻放”的時刻。
而這一切的變化,最終指向一個核心——學生變了🧛🏼♂️。在不一樣的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學生在洗漱、穿脫衣物、如廁、整理個人衛生🚤、安全自護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大大提高;學生在洗衣做飯🙎🏿♀️、料理家務、照顧自己及家人等居家生活方面的能力由原來的不足15%提升到現在的50%,大多數學生還能掌握一項或多項職業技能。
(作者張桂玲、鄭紅 單位分別為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教育局🤛🏼、張店區特殊教育中心學校)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