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代中國青年來說,與海洋的距離從未如此近過🌸。
從全國上下對日本“國有化”釣魚島的一致抗議,到風靡網絡的“航母Style”;從因見義勇為受困南極浮冰區而牽動國人心弦的“雪龍號”,到在我西沙海域作業卻屢遭他國勢力騷擾的海洋石油981鉆井平臺,這些引發全國青年高度關註並時常成為話題焦點的事件,幾乎無一例外都與海洋有關。本世紀中國的發展進程已經註定,新一代的中國青年不可避免地要面朝大海追求未來。
在這種背景下🏢,今年4月,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團委與中國青年報社聯合主辦,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承辦了此次“中國青年海洋意識調查”👷🏽🧑🏼🦳。調查通過中國青年報紙報、愛調研網絡數據庫🤦🏽、中青在線以及民意中國網等平臺進行🏄🏼♀️,覆蓋除港澳臺地區外的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樣本全部為16~45周歲的青年。
16年來,我國青年國民海洋意識提升明顯,但仍存在短板
上一次針對全國青年海洋意識的調查要追溯到1998年🧏🏻🍰。當時🤸♂️,中國海洋石油報社與中國青年報社聯合開展了“中國青年藍色國土意識讀者調查”。與16年前相比,當代青年的海洋意識已有明顯的提升📐。
以青年對我國藍色國土面積的了解程度為例,16年前的調查顯示,當時知道我國除960萬平方公裏國土外,還有300萬平方公裏“藍色國土”的受訪者比例只有30.9%👨🚀。而本次調查顯示🔟,這一比例已達56.8%🤳🏽。16年間提升了近26個百分點🎭,進步不可謂不大。
在16年前的調查中🤜📏,認為我國當時國民海洋意識“強”和“弱”的青年受訪者比例分別為3.9%和49.6%。在本次調查中,這兩個數據則分別為20.9%和29.9%,認為國民海洋意識“強”的上升了17個百分點,認為“弱”的下降了19.7個百分點👋🏿。
盡管如此,本次調查顯示,當下我國青年海洋意識仍存在許多短板。
以海洋歷史觀為例,我國歷史上曾是海洋大國,有著“鄭和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等許多涉海壯舉。然而此次調查顯示,明確知道海上絲綢之路起始於我國秦漢時期的受訪者不足三成(26.6%)🪠🐇。
對於與海洋有關的事件,只有“中日甲午海戰”(86.1%)、“鄭和下西洋”(83.4%)、“戚繼光抗倭”(78.3%)和“鄭成功收復臺灣”(77.8%)等被絕大多數青年受訪者了解。而“鑒真東渡日本”、“明清兩朝海禁”“中國海軍在亞丁灣、索馬裏海域護航”、“1947年中國收復南海諸島”、“1974年西沙之戰”等,則只有三成左右受訪者有所了解🫀,個別事件甚至只有一成半的人“聽說過”🧑🏿🎄。
對於這一狀況,“中國青年海洋意識調查”顧問、中國海洋石油報原總編輯王佩雲並不感到意外。他直言,青年國民海洋歷史知識的匱乏💇🏼,原因在於我國長以期來沒有重視海洋歷史知識的教育普及🔣。海洋歷史研究在國內長期處於冷門地位,國家投入少👩🏿🎤,研究力量薄弱🥿。例如,南沙自古屬於中國,但將南沙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的學者卻主要集中在國外🏊♂️。國內曾有人呼喚建立我國自己的“南沙學”,至今應者寥寥→。
他批評,我們現在對海洋歷史的國民教育東鱗西爪🐚,不僅不成氣候🏠,連系統性都談不上。清朝末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率師巡閱南海,連西方學者都佩服他在大清沒落之時,不但沒使中國在海上進一步退縮,反而朝著維護南海主權的正確方向邁出了勇敢一步。但李準和他的事跡在國內至今湮沒無聞。“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必須反思其中原因🤢。”
80後90後海洋意識明顯落後於70後
為詳細了解青年國民當下的海洋意識,課題組將海洋意識具體操作化為海洋國土意識、海洋環保意識🥸、海洋資源意識、海洋科技意識♟、海洋政策意識與海洋安全意識6個方面。結果發現,青年國民在海洋資源意識、海洋科技意識與海洋環保意識方面表現較好,而在海洋安全意識、海洋國土意識以及海洋政策意識方面表現相對薄弱🧑🏿🍼。
在地域分布上,當下青年國民海洋意識呈現東、中🖍4️⃣、西依次遞減的趨勢,沿海省份青年的海洋意識要明顯高於內陸省份。在調查涉及到的31個省級行政區中,北京👨🏿💻、上海兩地青年的海洋意識最高🚫,湖南、雲南👩🏽🔬、甘肅等省份青年的海洋意識則排在靠後位置🧜🏻🥞。
對於身邊人海洋意識之薄弱,來自湖南省懷化市沅陵縣的舒標治深有感觸🤓。他坦言,自己所接觸到的海洋教育“不夠給力”👮♂️。不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雖然教育內容都會有一些與海洋有關,但很不系統。而在社會教育方面,一是目前的教育方式比較生硬↖️,二是內容大多局限在知識方面🧊,很難深入到人們的意識層面𓀊。
課題組還發現,在年齡分布上,80後、90後年輕人的海洋意識,明顯落後於70後👩🏽🦰。
王佩雲認為,不管是70後還是60後、50後,這幾代人只要是涉及國家安危的事情,不論是發生在陸地還是海上🦜,都會引起他們的強烈關註⚃。例如上世紀70年代美國擅自將我國固有領土釣魚島的管轄權授予日本♊️,還有1974年西沙保衛戰等🏏,都曾在國內激起巨大反響。然而對於80後、90後😗,升學、就業、房子、車子等個人問題🉐,太多地消耗了他們的註意力和精力。即使一些從事涉海工作的人,大多也僅僅關心與自己工作有關的事情,較少有人從國家安危、民族興亡的大局去關註海洋🧚。“近海卻不識海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70.4%青年國民力挺海洋意識教育進中小學課堂
如何才能提升國民特別是青年國民的海洋意識?
調查中,受訪青年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參加與海洋有關的活動”獲選率最高(50.2%),“閱讀相關書籍報刊”排在第二位(48.5%),“進行一次海洋旅遊”排在第三位(46.1%)。其他還有:“參觀展覽”(33.5%)、“走進涉海企業”(31.7%)🪔、“聽講座”(27.6%)等。
新疆烏魯木齊市米東區陳興遠煤礦80後技術員馬龍,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新疆人。雖然長年居住在內陸,但他對海洋充滿興趣。兩年前,他曾有一次見到大海的機會,但最終沒能成行🦴,這讓他一直遺憾至今🔛🛰。馬龍告訴記者✊🏻,在他的家鄉🙅🏽♀️,有很多人和他一樣👨🏻🍳,對海洋充滿了渴望卻了解不深🧝🏻。對於海洋意識宣傳教育🧒🏿,他的願望很樸實,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講座、活動進社區、進校園👝🎦。
胡燁亮是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一名設計員。他之所以會從事這份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從小就迷上了《船艦知識》這本雜誌📊。他不僅一直關註世界船艦技術的發展🫒,更關註我國海上力量的建設。正是這個興趣,讓他在高考時選擇了哈爾濱工程大學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表明,海洋意識的培養必須從小進行,而且應該以興趣為主導。
“中國青年海洋意識調查”顧問、浙江海洋學院黨委副書記黃建鋼教授認為🫠,應該用繪畫、音樂🚟、詩歌、影視動漫等多種文化方式去普及海洋意識,要給青少年國民構建一種海洋的存在,讓大多數人能接觸海洋,而非止於想象。“我們的電視臺有足球、戲曲頻道🪑,為什麽不開設一個海洋頻道呢?”
黃建鋼呼籲,我們必須要有一套好的海洋意識教材,按小學、中學🤾🏽♀️、大學三個層次,實現海洋意識教育的系統性和持續性👨🏼🎓。比如可以在小學進行普通層次的教育,在中學側重海洋歷史、地理方面的教育👷🏻♂️,在大學進行海洋科技👴🏿、海洋戰略方面的教育。
調查中,70.4%的青年國民力挺海洋意識教育進中小學課堂。(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