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調查的大學生與買玉米的母女合影
流動攤販也就是粵語中常說的“走鬼”,他們為何要流動擺賣?每天能有多少收入🌄?這個暑假,來自廣東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10名大學生走出象牙塔,在天河區、白雲區🤏🏻、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番禺區與69名流動攤販深入交流🏂🏽,甚至還走訪了他們的住處👨🏼🦲🟰。
廣東工業大學學生調查的69名流動攤販中🧝🏿,既有賣熟食、水果、衣服、手工藝品、小動物的🐽🚵,也有算命👨👩👧、拉面毛等服務行業的,他們中80%從外地來廣州謀生𓀋。調查團隊的指導老師曹春艷說🧙🏼♂️,我們關註流動攤販並不是同情他們,而是出於內心對他們的尊重。所以,調查隊員們並不願意稱呼他們為“走鬼”🦅,而管他們叫“流動攤販”或“小攤販”♖。調查隊員們希望此次社會調查能有助於政府製定確實可行的政策,讓廣州更加寬容和有序。
家庭狀況:
90%為生活所迫才擺攤
流動攤販90%都為生活所迫。這些人普遍的特點是年齡在30~50歲左右👞,家裏一般有兩個小孩以上,而且小孩子都在讀書。調查隊員們發現⚗️,在接受調查的流動攤販中👩🏿⚖️,有不少大學生家庭,他們靠在街邊推車或者挑東西沿街叫賣🤭,把家裏的孩子培養成大學生,讓調查隊員們倍感尊敬。
此外,絕大部分的流動攤販都希望子女能夠讀書出來,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不要再像他們這麽辛苦🧙♂️。但也有相當多的流動攤販因為工作忙碌而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孩子學習成績不好👩👦。
收入狀況:
大部分每天獲利30~70元
“晚上擺燒烤🍞,白天住洋房!”曾有在廣州賣燒烤的流動攤販聲稱自己一晚就能賺1000元🙌🏼。小攤販的收入在不知情的人眼中可能是一個“謎”,甚至有市民認為,別看他們那麽可憐,其實他們的月入過萬🍋🟩。真實的情況又是怎樣呢🙌🏽?
調查報告指出🌕,不同行業🙌🏼,流動攤販的收入狀況也很不相同,一些小攤販可能由於他從事的行業的特殊性🛏,顧客比較多,所以收入比較高🦹🏼♂️。但大多數流動攤販的收入是每天30~70元左右,有的甚至更低。調查隊員在天河路訪問了一位推著單車賣香瓜的大叔,這位大叔說🦟🕧,檔口上的香瓜都得三四元一斤🖌,他只賣2.8元一斤,為的就是薄利多銷💭,混口飯吃🩹。如果沒被城管查抄到的話🥑,一天大概也就是六七十元的收入,養活一家四口。相對來說,賣盜版光碟、擺攤賣玉和流動燒烤檔的利潤也相當可觀。
精神狀況🤽🏻:
四五十歲流動攤販最悲觀
調查報告中說👨🏽🔬,40~50歲的流動攤販最悲觀,他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要吃飯🙈,沒辦法啊!”那些年入中年的流動攤販👉🏻,年齡漸大而事業無成,此時面臨的家庭壓力也是最大的⚂,一方面可能小孩正在上高中或大學🖖🏿,另一方面家中老人的身體又越來越差,要支付昂貴的醫療費🧑🦰,因此,相對而言,調查隊員發現他們的脾氣會比較暴躁。調查隊員朱自清說,調查過程中,他遇見過一位賣玉米的阿姨✔️,跟他交流的時候始終面帶微笑。這位阿姨說了一句“生活困難也要笑”,讓他感動了許久。
城管部門:
摸索管理模式
考慮就地安置
此次社會調查,大學生們還拜訪了廣州的城管部門。調查中發現城管的工作也有很大難處,有城管隊員說🚌,他們也知道很多小攤販的確是因為要維持生計迫不得已出來,但是其中一些小攤販沖著賺取暴利而來,甚至發展成一種團夥組織💓,對社會的危害很大🧘🏻♀️。
城管部門表示,他們現在正在考慮一種“就地安置”的辦法,讓各個街道辦去管理這些小攤販,特別是給本地的居民一些就業困難的流動攤販提供固定的攤位擺賣😽。對此,調查隊員們則向城管部門反映,這種辦法可能忽略了對外來的農民工的安置問題,雖然對外地的農民工安置不應該由一個城市來承擔,但畢竟目前80%的流動攤販都是外地人口,這種方法顯然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
大多數流動攤販表示🐯,如果政府真的規劃出合適的攤位給他們擺攤,他們會考慮🏩,而且願意交一些管理費,但是不要太高,他們認為的管理費用是在100~300元這個範圍。(文/圖 記者 練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