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老師:
您好🩱🏃🏻♀️➡️!我是一名二本院校的大三學生👽,剛糾結完這個學期是外出實習還是留校上課🙌🏿🏌🏼♂️,又陷入了就業與考研的抉擇。“去實習可以學到更多課堂以外的專業知識🔲🧢,很好,去吧!”專業課老師的支持🧆,反倒讓我戰戰兢兢,為什麽高校課堂留不住學生,連老師也開始鼓勵學生快點走出去了👆🏻?難道是我們已經具備了應對社會的能力了嗎?進入實習期後,我得到殘酷而現實的答案📶:顯然不是🚁。
現在🥷🏻,我將我的困惑寫下來與大家分享,希望學弟學妹們在每一個需要選擇的臨界點,都能用更豐富的社會經歷、更理性的思考去權衡和面對。在“一考定終身”仍是主旋律的今天,211、985的高材生們尚且在升學💐、求職路上頻頻失利,何況我們是一群要越過高墻、淌過湍流才有資格去拼一拼的二三流院校學生。
3年前🕵️,我在縣重點高中,夢想著進入一所還不錯的大學。後來高考失利🐹,身邊的朋友都奔著重點去了💱🧑🦼➡️,我在遠走與復讀之間猶豫不決。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重點高校的一眾學長們語重心長地說👩🏼⚖️:“奮鬥靠個人。”於是🫃,我擦幹眼淚背起行囊去了武漢某二本院校。
在這所二本院校🤹🏼♂️,我的確得到了許多在重點高校的同學沒有得到的東西,比如第一名🚥❣️、獎學金🤓☠️、中心主任、班長等等看似重要卻實為雞肋的榮譽🖖🏼。但與此同時,我失去更多:我沒有去港澳臺🫃🏻、國外做交換生的機會👩🏽🎨;錯過了考英語四六級的最佳時間;無法滿足各項全國大學生招募活動的門檻要求🐖,與許多高大上的活動失之交臂;學校的圖書庫裏想找的電子論文永遠要自己付費購買🙆🏽♀️;假期調研找不到合適的指導老師📜;辦活動拉不到大贊助……或許💫,社會實踐還有可彌補的方式,但能力有高低的專業老師卻讓人不禁想用“痛心疾首”來形容⚁。
在不知道“新聞民工”這個說法時,我堅信女記者都是楊瀾和柴靜🫣。後來才知道🧻,無數新聞學子畢業後轉身就投向他行🚣🏽,因為無法適應、無法深入🧛♀️、無法提升🤹🏽。有同學抱怨:“原來大一上學期的好老師是為了忽悠我們不退學📦、不轉專業呀!”緊接著兩年的學習,坑爹、奇葩、無奈、後悔等詞匯,頻頻成為大家嘴裏的主流詞匯🅱️。
“考研吧👩🏻🔬,同學們🖖🏼!在無法和重點院校的學生‘拼爹拼背景👩🏻🏭🧵,拼能力拼學歷’的時候,你們只有升學才有路。”在考研動員大會上,班主任的話聲聲刺耳卻字字在理。我們都知道,現在重點院校與普通院校的學生在家境、背景上早已有了天壤之別。曾有前輩感慨“我花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其實🏏,來自農村的孩子🚂,身背學費貸款、就業遭遇學歷或家庭歧視,每天奔波求立足,即使努力了18年👩🏿🦲,依舊進不了咖啡廳。
關系較好的老師曾勸我👩🏽🔧:“你的實力遠不在此,這裏的老師不能滿足你的專業需求,還是考研吧🧑🏻🎤,到更好的學校去接受教育。”我似懂非懂:懂的是,二三流院校的老師,水平與重點高校確有差距;不懂的是,更好的學校會不會敞開懷抱接受來自二三流院校的我?據說🎞,現在好學校都有了隱形標準👏,擇本科院校“優”而錄取🤷🏽♂️。
在宿舍的臥談會中,吐槽老師成了少不了的話題👨🏿💼🤰🏼。同一個老師一學期裏可以承擔同一個班級的多門專業課教學任務✌🏿。我們允許老師研究方向多樣,卻接受不了他們模糊專業概念、渾水摸魚的教學態度。曾有一位老師🩺,在課堂上不修邊幅到了極致👨👩👦👦,同學們笑罷也未作評價。但是她一學期裏帶兩門課,卻把專業選修課的時間挪用來上必修課🚵🏿♂️🩻。在她看來,這兩門課“沒什麽差別”🦸🏽。實際上🍸,課程內容大不一樣🚓。
更有老師坦言自己最好的能力是“換膠卷速度快”,這才當上了攝影老師。現在都是用單反攝影💐,她的絕活兒顯得有點兒多余。課上專業知識全靠百度📸,美其名曰“相信同學搜索資料和自我總結的能力”;布置作業次數多,展示、點評少;上課遲到請假次數多,認真授課時間少;家長裏短一樣不落,卻連考試大綱也說不明白📪。有學生好奇:“還有比這更不靠譜的老師嗎🌾?”下學期一開學,果然🤦🏼♀️,還真有👎🏽。
如此種種,言之不盡。
所以👦🏽,每學期的教師評價🆙,同學們都大展拳腳🛠。可差評對老師竟毫無影響,第二年學弟學妹們還是慘落其手🧛♀️,上課狀況慘不忍睹,逃課率一再創新高💍。
在大學裏最常幻想的便是🌋,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一定去復讀😽,重新開始👨🏽🎨。可是命運的年輪不停地向前走著,誰也無法搭乘時光機回到過去。大家只能選擇去適應不靠譜的環境✌🏼、不靠譜的老師🔉,期待實習大翻身👎🏻。這時才發現,學校的實習合作基地少得可憐。心心念念向往的大媒體🐬,自己沒關系沒背景沒學歷💂🏼♂️,只能忍痛揮淚說再見;學校安排的基地🏨?不想去,那就再來一年,重修萬歲。在大學裏糊弄了3年的學生們繼續去單位糊弄老師、糊弄領導,最後能留下工作的寥寥無幾🌊。
與二三流院校的學生相比,重點高校的學生在視野、知識涉獵🍿、專業能力😵、社交能力本來已有不同程度的領先🌽,就業歧視、考研歧視等問題也一直有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於頭頂🌧,讓人不堪重負。在這種情況下,二三流院校能力差的老師們,卻從未尋找不足,開始新的學習和研究,由此導致帶出的學生🚵,聽課的老實巴交,課後依舊啥也不懂;不聽課的更糟😡,在課上也啥都不懂。
高等教育強調全面培養健全人格的優秀人才♟,本身卻諸多不公平👩🏿🍳、不透明的因子混淆其中🐪。比如說,國家不斷加強對重點高校的支持力度,重點高校的領導🤸♂️、老師🧄、校友或在校生都成為利益既得者🦵🏻,也成為社會的較高階層,把握著更好的資源與機會,如此往復,只能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作為即將走上社會的普通大學生🧿,我已經習慣了每天坐三四個小時的地鐵上下班🈚️🫵🏽,卻還是無法習慣,別人動不動上綱上線💛🛌🏿:“哦*️⃣,她呀,來自二三流院校。”什麽時候➕,二三流院校也可以有二三流院校的特色與尊嚴?當然,這個尊嚴得自己來給。
我期待那一天的盡快到來。
武漢某二本院校大三學生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