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實驗室的安全警鐘終於被敲響了🫃。 前不久,在安徽郎溪中學一堂化學實驗課上,7名高一學生被實驗所用試劑氫氟酸灼傷手指,釀成可能截肢的危險。事發後一石激起千層浪,有關學生實驗安全問題引發關註🧸🕵🏿♀️。
當人們對事件本身尋根究底時💇🏻♂️,中國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在中學實驗室安全事故偶發背後,一個更值得關註的現象是:在一些經濟水平相對落後地區,不少需要中學生動手的實驗被打入了冷宮。學校沒條件,教師圖省事🦴🆘,學生不聽話,安全責任大,高考沒導向等等🧛🏽♂️,都成了其被束之高閣的原因👨🏿🚀。
繼中學體育課之後⚅,中學實驗課這一培養青少年動手能力乃至創新力的重要一環,是否會成為中學一塊新的“燙手山芋”,值得擔憂🩻。
一些需要動手的,被改成動嘴和眼觀
在圍繞安徽郎溪中學實驗事故的議論中,有兩種猜疑最受關註。一種是,氫氟酸是一種帶有腐蝕性的酸,這種高危化學藥品為何會出現在高中實驗室中🦠;另一種是🙅🏿♂️⚀,事發實驗名為“萃取分液分組實驗和雕花玻璃腐蝕實驗”,但這一實驗並非教材要求的實驗,怎麽會出現在該校的實驗課上。
在一些教授多年化學課的老教師中,也存在類似的疑問。貴州省六盤水市高中化學老師王慶海(化名)告訴記者🙎♀️,氫氟酸實驗在現行教材中並沒有要求,在實際教學中,她所在的學校更多地“無視”這些實驗🔈,只有少數老師為了提高學生興趣,在講到“二氧化矽特性”時會通過視頻的方式來演示。
由於現行教材中沒有對學生實驗是演示實驗還是分組實驗做出明確要求👩👦👦,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給一些學校“實驗不作為”開了口子🌮。
結果是一些需要動手的實驗,現在變成動嘴和眼觀了。王慶海告訴記者😑,在一線教學中👷🏽♂️,很多老師為了省事,會用演示實驗代替學生分組實驗,這就造成了很多學生無法真正動手實驗,教學大綱中的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要求👩🦳,根本無法實現。
貴州省貴陽市第三中學一位楊姓教師給記者提供了一個直觀的數據:該校初中每學期需要完成的分組實驗僅有3~5個😐,而演示實驗卻達23個之多。
2009年🍗,江西省南康中學教師申明玉撰文描述當下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的現狀:教師演示實驗開出率較齊,學生實驗開出率小💆♀️,實驗教學大都停留在“教師演🧑🏻🦯➡️,學生看”的階段,學生動手機會少。
申明玉還發現,現行教材中的實驗絕大多數具有已知操作過程、已知實驗結果的特點🏊🏼♂️,有些還是教師曾演示過的,很容易流於重復與枯燥✷。此外,實驗課也大都是“填鴨式”的,即教師與教材設計好了一切,為保證實驗正常進行,教師準備得過多過細,學生只管“照方抓藥”,根本談不上獨立思考。
更為重要的是,實驗室開放時間有限,實驗內容多而時間少🧞♂️,沒有給學生留下實驗失敗後重做的時間。如此,實驗也就失去其本身存在的反復嘗試和糾錯的意義——“試驗、失敗、試驗👃🏼、直到成功”🦹♂️。
王慶海說,申明玉描述的狀況現在依然沒有大的改觀。
怕危險,更怕對高考沒用
實驗設施不齊全是一個原因。“就算我們想做氫氟酸實驗,也根本做不了💆🏽♀️✡︎。”王慶海說,他們的實驗室只能容下四五十人🔼↖️,但她所教的班卻有102人,加之實驗試劑等耗材的“不夠用”,學生和老師反而更喜歡通過“看視頻”的方式來上實驗課。
和大城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部分偏遠地區實驗設備之落後令人難以想象。貴州省赫章縣第一中學一位谷姓教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迄今為止,其所在學校仍沒有一間專門的化學組辦公室,而實驗室只有一個💃🏻。
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還有一些其他因素導致“做實驗不動手”現象🪃▫️。比如🧑🏻🦳,學生不聽話😩,“一些學生太調皮,不聽老師的,不按規範很容易出事兒”🫅🏽;一些教師懶得做⛹🏻♀️,“實驗課程在整個教學中的地位都不如理論課🧗🏻,一些老師怕麻煩🦓,基本都用視頻教學💂🏿♂️,年輕老師也如此。”
但就像中學體育所面臨的問題一樣,教師不願做實驗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怕擔責任”👨🏼🏫。
這並非一個地域性的問題。北京一位高中教師告訴記者🍑,即便是在一些實驗室設備齊全的大城市👰🏽♀️,教學大綱也已經把有危險性的實驗都回避了,“有關濃硫酸的實驗基本不做”,這一後果就是孩子們無法直觀地感受到“濃硫酸究竟是怎麽和銅在一起反應的”🫷🏿♋️。
而在申明玉看來👨🏿🎓,中學實驗遇冷的最根本原因🙍🏿,是怕危險,怕對高考沒用。
申明玉發現,迫於升學、就業的壓力🐔,中學化學實驗教學未能擺脫各級考試指揮棒的束縛,使得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一直存在輕過程🏎、重結論的問題🤌🏽,驗證性實驗居多,費時費力的探究性實驗少,形式化、低效化的現象嚴重。其結果只能是,條件差一些的學校🐏,化學老師采取講實驗、背實驗的方法完成實驗教學𓀉,而考試成績卻不一定差⏺。
“在高考化學實驗分值已經提高到30分的今天,如果學生還是連實驗室都很少進的話,教師教好化學🤶🏽、學生學好化學都將面臨著嚴峻考驗🤸🏽🤸🏽♀️。”申明玉對此不無擔憂。
莫讓實驗課成為一塊新的燙手山芋
動手做實驗👨🏻🚒👇,對孩子究竟意味著什麽👮🏽?
在一些專業的化學教師眼中,實驗,從某種意義來說是化學學科的生命線🏋🏽♀️💆🏿♀️,因為化學就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許多重要結論也都是通過實驗得出的🍼⬇️。
如果只是“看”,沒準可以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但動手“做”了,才能真正提高其實驗素養🍵。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紅橋高級中學教師左龍軍明確表示,演示實驗不能代替學生分組實驗。
他舉了個形象的類比👨🦼➡️:看別人遊泳簡單,自己沒練過,下水就想遊泳,大部分下場應該會被水嗆著。
但在現實中👨🏻🦱,動手做實驗卻在學校遭到冷遇。
中國科學院一份報告曾如此解讀“錢學森之問”:“中國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是很大的教育問題🚒,而這不僅是大學的問題↙️,從小學到大學基本上都貫穿著“灌輸-應試”培養模式👨🏻💻,在一些領域盛行尊崇權威與教條的風氣。
在不少人看來,限製學生動手🐃,將其關在實驗知識的牢籠裏恰恰是“灌輸培養”的體現🈁🌚。
至今,我國尚未出過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左龍軍說🤛👧🏻,以前我們沒有條件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化學實驗,現在有條件了🧚🏿♂️,但做得反而更少了,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在扼殺創新。
他援引李政道的話說:“實驗無論如何強調都不過分。”
中學體育被冷落了很久,如今,在政府和社會推動下逐漸得到重視𓀎🙇🏻♀️,但也尚未邁過高考指揮棒和學校考評體系的大檻。而中學實驗似乎正在重蹈中學體育的覆轍🤟🏽。只要評價學校及化學教師優劣的標準主要是考試分數📗,化學實驗教學就會一直處於次要地位。(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