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0多天,大學新生李陽就是振作不起精神來。她的願望是去濱海城市讀大學💆♀️,誌願填報了青島的一所大學,盼來的通知書上卻赫然寫著“費縣校區”。這個校區地處山東臨沂老區🐤。“海”與“山”的不同,在李陽的心中產生了巨大的反差。上學後李陽曾一度想退學復讀,後來☔️,在家長和親朋好友再三勸阻下才算平靜下來。
和上世紀不同,現如今,高考填報誌願,不僅要考慮報考哪所大學👿,還得考慮這所大學有幾個校區🫄🏿,會去哪個校區上學,很多家長為此頗傷腦筋。“不只是地理位置的差異,還有師資力量的差異🧃、文化底蘊的差異。這種種差異給高校多校區辦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山東財經大學規劃處處長魏承洋坦誠地說。
高校多校區辦學帶來“四宗罪”
“目前高校多校區辦學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優質資源稀釋、管理難度加大、運行成本增加和債務負擔沉重四個方面。”
“高等教育大眾化以後,學生多了👨🏼💼💗,一般大學都是‘萬人大學’🙋🏿♀️,少則兩三萬人,多則達到四五萬人。現在把一個校區管理好就不容易,管理多個校區就更是難上加難了。”記者在青島市黃島區采訪時🛹,一位高校領導如是說。
青島市黃島區人口只有139.26萬,面積約為2220.10平方公裏🌏。因其面海靠山地理位置優越,自上世紀末以來🦹🏽♂️,已有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現代創意媒體學院、上海戲劇學院藝術學校等8所學校在此建立了新校區😸。他們的校本部👮♀️,有的在黃河岸邊😐,有的在泰山腳下👩🏼⚕️,還有的跨出省界。
“目前高校多校區辦學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優質資源稀釋👰🏽♂️、管理難度加大、運行成本增加和債務負擔沉重四個方面。”在山東高校多校區辦學研討會上🥖,濟南大學副校長蔡先金這樣總結。
一所大學的優質資源是有限的——有限的師資力量、有限的教學設施、有限的文化底蘊🫘,一經多個校區瓜分👩🦳,無疑就稀釋了。
一位老教授向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他所在的位於山東省西部這所大學,是上世紀50年代🌩,為“備戰備荒”,從省城某高校遷來的一個醫學部,學校不大,當時只有30多位教師,但師資水平非常高🦽,大多是“老牌大學生”。在長期服務當地農村醫療工作中,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的一支師資隊伍,特別是以醫治農民常見病見長,被當地農民稱為“咱老百姓的大學”。但是擴招後🤙🏻,這所學校一分為二,新校建在東部沿海👨🦽。現在的情況是,老教授不願挪老窩,年輕同誌喜歡開放城市🫃。這樣一來打破了原來的教學梯隊和科研氛圍⚔️,出現了“西缺青年東缺老”的現象。“有一段時間,學校臨床學專題研討會都開不起來🕯。”這位老教授感慨道🦻🏼。
優質資源的稀釋🔪,還表現在教學設施設備上。記者在一個有著9所本科大學的大學城進行調研。結果發現3所大學甬道沒有硬化🧜🏽♀️,5所大學的圖書館沒有建起來,4所大學教學實驗室沒有得到完善🥛,更讓師生著急的是沒有專門的閱覽室、自習室🫵🏿。很多學生感嘆👨🏿🏭:“來到新校區🏇🏿,就像當年知青去了北大荒👩🏼🦰。”師生生活、學習、工作的心境可見一斑。
呼籲要“享受老校區同樣的大學文化”也是新校區師生的一個訴求。進了新校區,一片光禿禿。那“晨讀的小樹林”、“散步的林蔭道”、“燈火通明的實驗室”、“余音繞梁的音樂廳”🫱🏿,只是屬於老校區的記憶🌐。
不同校區之間的距離一般較遠🧖🏻🧑🍼,有的甚至跨越地市。距離增加導致各個校區的相關機構之間的管理成本隨之增加🧗🏿♀️。各個校區師生員工之間的互聯互通、交通組織🧑🏫,消耗了師生員工的時間和精力🎖,增加了各個校區之間的正常開支,無形中增加了學校的運行成本。“特別是跨區辦學、跨省辦學,有的千裏迢迢,光交通費就是一個不小的數目。”一位大學後勤處長說。
據這位處長介紹🪹👨🦱,現在他所在的學校有5個校區。其中3個校區在同一個城市👨🍳,這是在新世紀初,國家提倡辦綜合大學的形勢下,三校合並形成的,現在仍是3個獨立的校園✊。其他2個校區是擴招後新建的,一個在東部沿海,一個在西部內陸🫅🏻。兩個新校區周邊都沒有中小學和幼兒園👩🏿🚀,凡是有小孩的教師都不願意到新校區任教,即使有教工宿舍,他們也不願入住。只好輪流值班,車接車送。這位處長算了一筆賬:5個校園,每天坐車上班的教工有500多人🤽🏽♀️,需要20多輛大巴車,僅交通費每天就要15萬元🫑,一年超過500萬元🫖♦️。如果再算上水、電、暖、氣等其他費用,日常運行成本更加驚人。
管理難度加大也是困擾多校區辦學的難題之一。現在,有一句打油詩在新校區很流傳🈶:“教師像候鳥兒👴🏿,迎著太陽來,背著太陽走;學生像流浪兒,白天還有人問🪢,黑天沒人管。”教師不住校🏋️♀️,上課才來⛹️♀️🕴🏻,下課就走,學生就像沒娘的孩子🫡,無依無靠。這就是對新校區管理現狀的真實寫照。
“雖然網絡發達🙏,實行網上辦公,但是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只有面對面、心連心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溫暖,受到感染🦓。現在的情況是,老師離開網絡辦不了公,學生離開網絡不學習。結果是🫵🏽,老師不認識學生,學生提筆忘字。”一位大學教務長對此現象無不譏諷。
管理難度加大🍁,還表現在師生安全問題上。師生奔忙於各校區,特別是教師去各校區上課👩🏽⚕️,交通安全就是一大禍患。采訪中,某大學安保處長向記者講述了一個案例🛷🦸🏼♀️:2008年2月25日8點10分左右,由魯西南某高校通往日照校區的班車🧨🧑🔬,在行駛至日東高速泗水段時,因雪天路滑車速快,車輛打滑失控撞向路邊的隔離帶,然後發生側滑近30米,最終車體從中間斷裂翻車,將部分乘客壓在車下或甩出車外,最終造成8人死亡🎯💁🏼♀️,13人受重傷。
這起交通事故已過去5年了🙋🏻♀️,但它留下的陰影仍然揮之不去🌭。只要打開網絡📽,那《向XX學院車禍中死難的師生致哀》的帖子還在刺激著人們的神經🚺。
資料顯示,目前💓,全國高校新校區95%的正在建設,25%的仍在完善中😸,人員復雜,小偷小盜現象不斷🧑🏿🦲,有些校區刑事案件時有發生。更讓人擔憂的是,建築工地險象環生,安全事故防不勝防😇✊。采訪中,一位學生處長講了兩件事情,令記者毛骨悚然👩🏽🎨。
去年秋天,某高校新校區正在建設實驗大樓。這座大樓的地基足有10米多深🦀,正位於學生公寓和教學樓中間。一天上午,一位大一新生為了抄近路趕時間橫穿工地,結果掉進深坑,一截鋼筋插入肺部👨🏿🚒🚟。“多虧發現早,搶救及時🧰,不然早沒命了。”這位處長說👨👦👦,“不管怎麽貼出警示標誌,也不管怎麽隔離工地😺,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讓你揪心。”
今年暑期的一個早晨🚚😉,霧氣很濃,能見度不到3米🏞。一名女生帶著耳麥出去散步💇🏽,當她橫跨施工道路時,正巧有一輛大型吊車開過。她沒有聽見車的轟鳴聲👍🏽,司機沒有看到有人經過,結果悲劇發生了。
“這些年,面對多個校區,面對幾萬名學生👵🏽。我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怕吵,不怕鬧,就怕夜裏手機叫🌵。手機一叫,我心裏就會‘咯噔’一下:‘壞了👊🏽👳🏽♀️,又發生事故了。’”一位分管學生管理工作的副校長說👳🏻♀️🤜。
多校區辦學還可能帶來沉重的債務負擔🕎。截至2012年底,全國公辦高校貸款規模高達2500億元。據抽樣調查,95%的高校都有貸款。沉重的負債壓力🩰,已經使一些高校舉步維艱🙎🏻、焦頭爛額🧏🏻♀️。
這些學校的債務大體有三類🧏🏿♂️:一類是貸款。這類高校少則有幾個億,多則有幾十個億。光利息就是一筆不菲的數目💍。銀行催債時🦈,他們再從別的銀行貸款,“拆了東墻補西墻”🗑。這幾年這法子不靈了🧑🏿🦳🧚🏼,因為銀行看到了高校貸款的高風險🦵🏻,幹脆拒高校於門外。“這下可好了❣️,全校教職工就像水裏瀕臨幹涸的泥鰍,苟延殘喘𓀁。財務室天天不開門🫀,每位教師報銷單據一大摞🤦🏿♀️👩🏿🍼。看病、出差都是自己掏錢☄️🪫。校長看見銀行的人就躲🫄🏽。”這位高校財務處長講的這些故事,讓人聽來像小品劇本🫶。
另一類是借款🌜。主要是向企業借,就是學校沒有錢讓建築企業先墊支。起初建築企業認為“高校是國家的,哪有借錢不還的道理”,可是後來發現確實沒錢🧜🏼♂️。於是,雙方從“合作夥伴”變成了“冤家對頭”。有一天早晨💆🏻,濟南市某高校行政辦公樓被建築公司給“封”了,樓前站滿了企業職工,他們打出標語🦃:“還給血汗錢,我們要過年!”
還有一類叫集資。這類學校主要是向教職工集資,許諾給高利息🧑🏻🦲。“一開始,看著高額利息動了心🛟,有的人還向親朋好友借錢,多的一戶達到了上百萬元。可是5年過去了,學校連利息都拿不出來了,教職工看不到希望了,於是🐡,就紛紛去找校長。“校長也沒辦法🔴,只好重復解釋政策。那灰頭土臉、狼狽不堪的樣子實在可憐👼🏻!”一位教職工又氣憤又嘲諷地說♘。
政策主導與學校自我發展催生多校區
多校區辦學🏩,一方面是國家發展高等教育的政策驅動——高校合並辦綜合大學,另一方面也是學校自我發展所迫——擴招後老校區容量有限,只好另擴建新校區。
有人形象地說:“發展意味著數量的擴大和增加➡️,就像生物成長中細胞的分裂一樣。”我國高校多校區的出現,是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必經階段🕵🏿♂️,雖然多校區辦學帶來種種弊端,但是多校區的形成和發展👩🏿🏫,也有其內在規律和合理性,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客觀原因。
上世紀90年代,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步入了快速發展期。過去精英教育時期專業設置過細🫸🏿、學科綜合能力不強的狀況越來越不適應時代需要了。在這種新形勢下📫,高校合並辦綜合大學就理所當然地被擺上議事日程🏃🏻♀️。於是🙌🏿,由政府主導,對學科傳統有關聯的尤其是屬於互補性的高校進行了整合🚶🏻。這就使得原來在一個城市中的不同高校被歸屬到同一個綜合大學的框架之中,一所新的綜合性大學一夜之間便忽然擁有了多個校區。
這種現象在國家重點大學密集的直轄市、省會城市最為明顯🫸🏿👮🏻♂️。主要的合並方式是以一所重點大學為主,其他高校並入。還有一種類型👛🦹🏼,就是幾所學校合並後組建成一所新學校,起用一個新校名。譬如🤿,2000年4月,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西安工程學院、西北建築工程學院合並組建了長安大學。1999年9月,由原西北農業大學💂、西北林業學院、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山西省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個教學、科研單位合並組建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這類學校校區多,而且更為分散🧍🏻♂️,路途更遠。長安大學主要有3個校區,即位於西安市區的老校區700畝,離老校區30公裏的渭水校區1700多畝,離西安市區180公裏的太白校區200多畝🕰。
如果說第一個原因是國家發展高等教育的政策使然,那麽第二個原因則是學校自我發展所迫。高等學校普遍擴大招生規模後🦮,原來的老校區容納不下那麽多學生,擴容擴不動🥼,只好到城郊去征地新建校區🧝♂️。“城郊土地相對費用低,也有城郊當地政府為了吸引高校落戶給予優惠政策的原因▶️🤏🏽。如濟南市長清區,新世紀初的商業用地一畝上百萬元,而高校用地只有十幾萬元。”一位高校後勤處長介紹說。“新建校區後🤥🏂🏿,就能擴大招生👩🏼🚒,相應地,國家按招生數撥付的人頭費也相應擴大了。招得越多🙋🏻♀️,撥錢越多。所以,那些年高校圈地運動盛行🤵🏼♀️👱,就幾年工夫,大多數高校擁有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校區。”
上世紀👮🏻,在山東萊陽縣城有一所建於1951年、以農科為主的本科大學🧍🏻,名叫萊陽農科學院👨🏼🚀☁️。2001年該校到青島市城陽區創建了新校區🤹🏻♀️,2007年3月更名為青島農業大學,地理位置、學校稱謂和校容校貌煥然一新🌱。結果是,辦學景象今非昔比,博士來了一大批,錄取分數線漲了一大截。正因如此,小城市的高校千方百計向大城市附近靠攏,內陸的高校千方百計往沿海搬遷。這些高校這樣做的理由是🗓,大城市和沿海地區能夠吸引優秀教師和優秀學生。他們采取的做法是,到大城市和沿海地區選址征地建新校區。於是,我國沿海地區和大城市一批新校區應運而生🫃🏽。
多校區要科學布局,傳承統一的大學精神
要解決因校區分散而帶來的諸多問題,最關鍵🍕、最迫切的是構建科學的多校區辦學管理體系,合理定位科學布局⛹🏽♂️,傳承統一的大學精神和文化🫡。
據統計,目前全國普通高校2142所,有1959所高校擁有多個校區🐌,占到91%。多校區辦學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是一個繞不開的課題🍤👩🏻🚀。前不久,記者在調查和采訪的基礎上,專門組織駐濟南高校的多位代表召開了一個多校區辦學座談會,邀請高等教育研究專家🧝🏼♂️、學者和高校行政領導,共同探討對策。
與會代表普遍認為,我國多校區辦學尚處於起步探索階段,面臨的問題紛繁復雜,要解決因校區分散而帶來的諸多問題🚶🏻♀️➡️,最關鍵、最迫切的是構建科學的多校區辦學管理體系🌇。
山東大學高教管理中心副主任劉誌業提出,要借鑒國外多校區辦學經驗,構建中國特色大學體系👿。多校區在西方也有很多類型🦻,既有一所大學所屬的不同校區🪢,也有多個分校構成的大學系統🐡。後者基本都是由公立大學組成,據統計,美國公立大學畢業生中👯♀️,80%都是在這類大學系統中培養出來的,其中尤以美國加州大學最有代表性。國內很多學者在研究我國大學的多校區管理問題時,都以加州大學為藍本。
劉誌業說,美國的大學系統其實是多個公立學校結成的松散聯盟⛱,各學校獨立性較強👃,各學校的特色比較明顯,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而我國大學的多校區,其實是主體大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沒有獨立的辦學自主權,只承擔著學校發展的一部分功能,與主體之間是管理和被管理、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改革和完善二者之間的關系,實現辦學效益最大化🦻🏿,需要借鑒國外經驗,結合國情實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多校區辦學之路👌🏽。
山東財經大學規劃處處長魏承洋認為,多校區合理布局📺,明確定位🔼、突出特色十分重要7️⃣。在這方面🤵🏻♀️,山東各高校正在進行嘗試🚶🏻♂️,為各個校區確立不同的功能定位🏃🏻➡️🧛♂️。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表示📭,山東大學將著眼於大學系統的戰略全局👩🔧,明確濟南👴、威海🧜♂️、青島三個大校區發展目標定位,濟南校區將重點發展醫學學科🙋🏽♀️、人文學科和傳統學科,威海校區重點發展空間學科、應用學科和特色學科,青島校區重點發展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涉海學科,三個校區形成統分結合🎨、優勢互補、一體發展的山東大學系統。
還有專家提出🏥,合並院校在校區無法增減的情況下🤜,可采用以學科為主體、學院為建製的分區辦學模式,這是一種在人力成本和運行成本不能改變的條件下,降低管理成本🤾🏻♂️、合理配置資源的選擇。有條件的合並院校,也可采取校區置換方式,減少校區,解決校區過多帶來的問題。山東建築大學、山東職業學院、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等都采取了校區置換方式💁🏻♂️,擴大了規模,減少了校區🤌🏽,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益。
對於同城新建校區,專家們建議,可采用基礎教學區和專業教學區分階段辦學模式,好處是能保證文化的連續性和資源合理配置👈🏿🧑🎤,避免重復投入和資源浪費,保證每個學生在校內的相對公平,從而保證同一所學校的“產品”品質基本統一。異城異省建校區的高校,在文化無法統一的條件下,可采用分校區相對獨立辦學模式,即分學科和學院辦學,但要與大學主體不重復👩🦰,好處是便於學科建設和管理🤮,有利於保證質量、辦出特色。
“要善於把信息化手段運用到多校區管理之中。”山東省教科所高等教育評估中心主任楊玉春提出🥠,在信息化時代,多校區高校應註重管理模式的創新和建立基於信息化支撐的高校內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其好處是可以實現多校區之間的資源共享👨🏼,避免資源浪費和分配不均🐪。雖然部分高校的校區分布不集中🚴🏿♀️,甚至有的是異市😙、異省🤸🏽♂️,但是采用標準化的數據管理系統🦹🏻♀️,理論上可以實現多校區之間的科學有效管理。
濟南職業學院院長申培軒認為➔,傳承校園文化是高校多校區管理的核心。多校區管理要展現學校整體風貌,體現“一個大學”的理念😉,註重“校魂”傳承👩🏻🦰。這種精神傳承🖥,在新校區師生的心理上需要經過拒絕、沉默🖕🏽、順從、適應、融入🛹、同化等較長的過程🎈,要縮短這種過程,需要重樹大學精神,這是大學的靈魂,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最高境界🔦。大學精神需要大師來帶頭營造。大學不應該表現出過強的功利性🤦🏼♀️👨🏿💼,新校區建設要註重人性、精神、情操等方面的因素💂♂️,傳遞並形成自己的精英文化,引領學生走向文明、高尚、進步♚。校園文化的傳承🛬,還需要在新校區匯集諸多名師,形成良好的學風、校風。在新校區更要建立新的師生關系🤾🏿♀️。同城校區應保持文化的完整統一,異城校區☕️,可在保證基本製度政策統一的情況下,給予更大的靈活性🤾🏻♂️,鼓勵因地製宜,形成特色。在多校區辦學的現實情況下😿,要盡量多地實現資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彌補文化割裂🤸🏽♀️。
鏈接
美國高校的多校區管理模式
美國多校區大學在長期的發展探索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比較有代表性的多校區大學管理模式有加州大學的“事業部型管理模式”和康乃爾大學“一校多製型管理模式”🛶。
加州大學始建於1868年🙍🏻🏇🏿,目前已形成在校學生超過21萬人🫅🏼、教職員工超過16萬人的大學系統。這個系統由伯克利、洛杉磯🐈、聖迭戈和舊金山等10個各自獨立的分校組成,各分校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加州大學的組織機構包括總校(評議會或董事會)、分校(校長🐕、校務委員會等)、學院🧎🏻♂️➡️、系(所)四層機構。董事會為加州大學最高權力機構,負責重大戰略性決策和在全校範圍的資源分配👱♀️,任命總校長等;總校長提名副校長、分校長🕠、圖書館長等重要官員🫱🏼,負責全校性事務👮🏿♀️,對董事會負責;分校長是各自分校區的首席執行長官🥩,在處理分校內的事務時具有相當大的自主權。事業部型管理模式特別適用於巨型大學組織,這種模式在管理上具有聯邦分權的特點🤘🏼,學校重大事件的決策由總校進行,日常管理各個分校相對獨立。這種“集中決策、分權管理”的管理方式,既便於保證戰略決策的正確🦴,又有利於調動下屬各單位的積極性。事業部管理模式的不足之處是由於各個事業部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考慮問題往往從本校區出發,忽視整個學校的整體利益,不利於校區間的協調和學科的交叉融合。
一校多製型管理模式以康奈爾大學為代表🍇。康奈爾大學是由企業家康奈爾和學者懷特兩人攜手合作創辦🚦,從一開始就兼具公立和私立雙重性質。在它目前的13所學院中🧏🏽♀️,私人捐助建立9所,政府資助建立4所。這種“公私合營”、“一校兩製”在美國是比較少見的。康乃爾大學的最高決策機構為董事會。其下是由董事會推薦的、由400多位著名教授及社會知名人士組成的議事會🕷🥃,其實就是智囊團。校長是全校的最高行政領導,下屬有16位校級行政官員——分管教學🗡、科研、規劃♜、財務、法律🌬👩🏻⚕️、投資、大學關系、校園事務🌇、信息技術、學術方案🕶、公共事務等👨❤️👨。一校多製型管理模式常用於投資模式多元化的高校,不同的管理體製,為學校的管理提供了便利,使其充滿發展的活力。(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