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就業市場對建築類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在國內一線城市👹,建築類證書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香餑餑🎉。在建築類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比利時的大學有哪些值得學習借鑒的做法👩🏿💻?現在比利時根特大學攻讀建築材料專業博士的同濟大學畢業生鄭琨鵬🚓,近日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
中國青年報:在建築專業的人才培養上🧑🏽🎓,比利時有什麽特色🔻?
鄭琨鵬👷🏼♀️:比利時的大學所有專業授課都強調學生的興趣👸🏻,學校和老師有意營造“多見🍀、多看、多試”的氛圍👧🏻。學生可以不受任何限製選取課程,很多人願意在嘗試多種方向後再進行選擇🪶。我曾遇到一位根特大學化學系一年級的博士,他當時正計劃轉到農學院去主攻農業相關的一個課題🤽🏿♀️⭕️,他之前還是工程學院和電信學院的博士(都沒有完成學業——編者註)。他覺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僅能帶來快樂🔂,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在此專業內的成就🔺🛐,所以他盡可能多嘗試不同學科,以期找到自己的最愛。
中國青年報:建築專業教學中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鄭琨鵬🙅:小組討論和信息共享最值得我們學習。小組討論是在高年級博士或博士後的帶領下🦹🏼♀️,由教授旁聽🫴🏿,相同或相似研究課題的人員聚在一起,交流研究經驗,集合大家的智慧解決科研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參加的人往往受益匪淺,其中原因在於☪️🪜:一是大家毫無保留地交流成果,在匯報研究結果時🧙🏽,都力圖將最真實、最原始的研究狀況展示出來,使得其他人能從旁觀者的角度最大化地獲取信息,這有利於對相關問題建立一個非常準確的認識➙,為成功解決問題創造條件;二是在問題討論過程中盡心盡力,大家常常為了一個問題,幾個甚至十幾個人進行激烈討論;如果問題在充分討論後還不能解決🕋,就會把它作為任務留待討論會後再解決🛃。大家對待會後任務認真負責🧏🏽♂️,會持續關註該項任務的所在領域,不斷將收集到的信息和自己的分析🍚🧑🏽🌾、看法發送至問題的提出者,並進行定期的小範圍討論✅。“把別人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這樣的團隊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科研學術活動的質量和效率。
在我們整個實驗室的網絡中🤙🏼,建立了一個信息共享平臺。該平臺的主要作用👩🏻🚀🚳,一是給所有研究員提供免費😳、安全👮🏿♀️、快速的信息備份;二是在信息共享平臺下🖐🏻,任何實驗室內的研究者都可以無礙地訪問其他研究者上傳的任何研究信息,其中包含所有的數據、圖片🌱、表格等👩🏽⚖️🚴。這無形中提供了一個更大更廣闊的科學研究數據庫,通過分析別人的數據🧮、結合自己的數據🧑🏼🎓🧕🏽,可以對學術研究活動有一個全面及前瞻性的認識👪🥲,這對於很多時候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的研究者來說無疑是久旱之甘霖🦝。
中國青年報:比利時的市政工程建設情況怎麽樣👩👩👧?
鄭琨鵬🙊:過去的一年,我家附近僅有兩起工程活動。其中一項工程是一條非主幹道路的修繕工作。這條路位於市中心的背街小巷⛹🏽,長度大概400米,寬度能容下兩輛小轎車🔱。由於年久失修🍝,路面出現破損,個別地方出現下陷。工程隊的機械非常壯觀:從小到一人高兩人寬的用於抬舉重物的超小型起重機🧑🎓,大到國內常見的大型起重機、挖掘機、破壞舊路面的打孔機👩🏻🎨,當然還有用於裝卸廢料及原材料的各式貨車↪️,施工機械浩浩蕩蕩停了一條馬路。每天工地上也就五六個人𓀌,一名工人掌握多種施工機械的操作技能是比利時工程隊的特點。由於比利時對工程周期及勞動強度有較高的規定,花了近半年的時間這條路才修好⛹🏼♀️。
比利時的工程無論規模大小,無論現場施工人員人數多少🤵🏽♀️,施工方總會提供相應較為舒適的休息地點,以及咖啡、果汁👨🏻🔬、可樂等茶水和飲食。據我觀察🪟,工人每工作一兩個小時就會休息,在施工場地總是有一個收音機播放著電臺的節目,工人們有時會隨著廣播中的音樂節拍完成施工動作✍🏼,看起來頗為愉快👩🏻🏫。(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