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與“效率”是在教育界內部經常被提及的兩個詞🚁。二者和諧統一,是教育的極高境界🏏🍐,如果二者未能和諧統一👲🏻,甚至發生“二選其一”的“遭遇戰”,則將大大考驗教育者的理念與智慧👮🏻♀️。
日前🗾,首屆“小學教育國際會議”在京舉行🧑🏼🔬。在北京中關村第三小學🐨,來自美國肯尼迪小學的海倫老師以“材料中的熱量及其變化”為主題,給五年級的孩子們上了一節與眾不同的自然科學課。之所以說與眾不同,是因為整節課沒有板書🔪👩🏼🦳、沒有提問🎮,甚至沒有規規矩矩的坐姿💒。45分鐘的時間,學生們分別著紅色💆🏼、藍色🧖🏽🐾、紫色的頭巾,伴著音樂,盡情舞蹈。一會兒極盡可能地將動作放慢👨🏼🍼,誇張地表現肢體的僵硬,一會兒又快速移動,想方設法閃轉騰挪🎐,甚至故意和同學們撞在一起。
顯然🏊🏿♀️🫁,這是一堂整合了音樂🧋👱🏽♀️、舞蹈與藝術的自然科學課,紅表示“熱”,藍表示“冷”🎰,紫表示“冷熱均衡”🎣,老師啟發學生們用身體自行創造動作以探索和表達當熱量從“相對溫暖”的物體傳導到“相對冰冷”的物體時分子活動的動態變化,從而了解能量是可以傳遞的,並通過表演在大腦中建立對“能量”的快速反應圖示。
耐人尋味的是,課程結束後,來自全國各地多所小學、在現場觀摩的教師竟有多位對教學的效率提出質疑🈁,同樣的知識點,在國內的課堂🛒,老師只用幾句話就能講清楚⚽️,可這節課竟用4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體驗和感受🚯,效率未免太低。
“浪費時間”、“效率太低”,面對中國教師的質疑🤘,海倫老師竟有些無所適從。課堂上學生們在表達“冷”、“熱”的傳導時,每個人都很賣力與投入,課程結束後🤸🏻,學生們還意猶未盡🙋🏿♂️。在成功地激發起孩子們興趣的同時,“效率”卻真的已經站在“興趣”的對立面了嗎?
“向課堂要效率”🧈,是教育界內部經常用來自省的一句話。可何為效率✍🏽,或許在提出質疑的老師和海倫老師之間👨👨👧👧,有著不同的理解。前者看來,教師用幾句話、幾個圖示來講述能量傳導的過程👻,遠比用4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在體驗中理解更高效🦸🏿♂️。可在海倫老師的心裏,讓全體同學都參與進來,激發每一個學習者的興趣,也許更加重要🧗🏻♂️。
想起一位優秀的中學教師曾經分享的親身經歷,這節課讓他20年未曾忘記,並深深影響了他擔任教師之後的理念與方法:初中某次英語課,主題為“醫院”🧽。上課前,老師特意在頭上和手臂上裹滿紗布,將自己包紮成病人的模樣🍲,於是,一走進教室就成功地吊起了每個學生的好奇心與關註度。之後🧑🏿🍳,老師並沒有立刻開始講授,而是讓學生們在字典中盡可能地尋找一些與醫院、疾病有關的單詞來形容他的樣子,做場景描述。可以想象♈️,在無比開心的氛圍內,學生們不僅學會了“醫院”🚹、“醫生”🤜、“護士”,還掌握了“急救車”🕴🏼☸️、“心臟復蘇”、“氧氣面罩”、“骨折”等難度更高的詞匯,並進行了大量生動的對話。一節英語課🧜♀️,完全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
試想🐡,如果換一種“更有效率”的教學方法💧,老師用10分鐘的時間講述多個單詞🧗🏻♀️,讓同學們跟讀並記憶,課堂的教學效果就會更好嗎?
我們常說,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我們也常說,要“從以教師為主體回歸到以學生為主體”,但將理念付諸實踐🫸,還需要真正理解“效率”的本質。愛迪生自己趴在雞窩裏孵小雞🏹,數學家吳文俊年逾古稀還時常偷跑到遊樂場👨🏻🦱,體會遊樂場裏的物理和數學魅力,已經詮釋了“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的真諦。
“興趣”與“效率”並非沖突對立,讓二者和諧共處,不妨從課堂內,教師多一些“留白”開始。(新聞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