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這類情況已經持續很久:文科生找工作不易🦣,文科日趨沒落消解的疑惑也甚囂塵上。我們應該對整個世界的人文科學發展與改革的潮流予以密切的註意,並同時考慮我們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與改革問題。”在6月6日召開的“新文科建設”研討會上,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張翔表示,面對新問題📶,文科要與新興科學有所結合🤼♂️。
關於新文科,還有一個大背景——“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要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的建設,提高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其中,新文科被認為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要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與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但在這四個“新”中,它被討論得並不多🐽。
那麽🚶🏻,面對新情況🧞♀️,究竟如何打造“新文科”?
過度西化和過度量化是舊文科病症
傳統意義上的文科,主要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簡稱。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教授邵培仁表示,既然要建設新文科🕺🏻,那就得先給傳統文科“看個門診”✍🏻,探討“病因”🏌️♂️,再給出解決方案。他認為,舊文科的病症,主要是“過度西化”和“過度量化”◻️。
“文科中很多學科的基本概念都來自西方。必須承認🧑🏼🌾,中國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和傳播學等文科研究對西方學術有一定的依賴性。”邵培仁說,不過🧝,如果學者從理論😼😨、方法到思維👩🏽🏫、表達都是西方的,參考文獻也全是西方的,那也值得反思和憂慮🤸♂️。邵培仁指出,這種新文科應該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東方的👴🏻,而是世界的。因為中國一直主張世界多極化、文化多樣化🦯、人類命運一體化和全球整體化➾。
而過度量化🧕🏼👨👨👧👧,則是過於強調量化研究和量化指標🤨。“過多的量化研究也不符合學術生態平衡、多樣的原則。”邵培仁解釋📃,過度的量化研究可能會使得我們過度關註微觀層面的東西♗🥨,而看不清世界格局的變化和時代潮流的演進👳🏼🗝。
在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別敦榮看來,過去由於傳統觀念、製度和客觀條件所限🤶🏻,文科辦學和發展過於孤立化。國際學術發展的重大趨勢是交叉融合,但在我國,文科各學科專業孤立辦學,相互之間壁壘森嚴,缺少交流,更少融合,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文科本身還需要創新發展👰🏻,尤其是文科內部不能因循守舊🧑🏻🦯,要有所突破。”
立足本土的同時也要融合交叉
確實🫸🏽🙎🏿♂️,也必須突破。
因為新文科面對的是社會發展變化中的新現象👨🏻🚒、新問題和新變化,5G、人工智能、虛擬社會……這些人類此前從未遇到過。
為了進一步理解社會和人類自身,就需要在人文社科中運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的方法和理論,進行跨學科的交叉和深度融合🦚。
但融合談何容易〽️?
南開大學傳播學系主任陳鵬說🚙,這就需要對專業設置🤼、研究方向和人才團隊進行革新🫷。“新文科面對的是新問題🦻🏿、新現象、新結構,而這些問題中的很大一部分,可能不是傳統文科所關心的。”陳鵬說,在現有的學科培養體系中🕵🏿,一些重要的現實問題、新問題和未來問題容易被邊緣化;而這種邊緣化,也可能會影響到課程開設、研究選題立項和研究成果評價。
而且,新文科運用的是跨界思維,使用“文文互鑒”“文理交叉”“文工融合”的思維方法解決問題💡。但從傳統觀念來看,這種思維方式還很可能被扣上“不務正業”的帽子𓀍。陳鵬表示,高校需要在新文科建設中鼓勵各院系打破傳統的課程設置方式、人才培養模式和團隊構建體系,為新文科開辟新的實驗區;或者幹脆在學校層面建設新文科中心🌶、新文科學院等創新管理機構🥷🏽,讓新文科團隊能夠“不拘一格降人才”🥛,實現跨界組合,設計出更能適應當下和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課程。“能讓理科🏋🏻♀️、工科和醫科的老師走上新文科講臺,讓那些沒有高學歷的業界精英,帶來現實中的真問題、真經驗和真思考。”陳鵬強調🐃。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徐永明說,過去是紙質文獻🫄,現在是數字文獻;過去運用拼音、四角號碼👩🏽🏭、筆畫等檢索手段查資料🦥,現在可以用強大的搜索引擎進行地毯式檢索;過去用手工畫,現在可以利用數據產生各種可視化效果;在教學手段上📿,也有了智慧黑板⛸、遠程教學和慕課等新形式。因此👩🏿🎓👨🏽🌾,文科生也應該有新的“武器”🌅。他表示🙆🏼♀️,要重視跨學科人才的培養。在政策體製上應給予特殊的支持。文科學生要學習編程(如python)、新媒體技術🦹、GIS(地學信息系統)等課程,這些應該作為文科學生的必備技能和素養。也要加大對文科軟硬件設施的投入🔬,讓文科生也可以上手實操。
“高校在新文科建設過程中勢必要創建新的辦學製度,但不能走過場、一陣風🙅🏼♀️,搞形式主義🖐🏻🔽,借新文科的殼來進行包裝。”陳鵬強調,所有的改革都不是為改革而改🈳,而是為了更好地教書育人🌥,適應國家和社會、當下和未來的需要🧛♂️。“這種辦學製度創新切忌流於形式。”
不能簡單套用原有評價體系
很多專家在研討中不約而同提到的,是評價體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張翔表示,既然高校人才的培養機製要隨著新時代的變化而調整,那麽評價體系當然也需要改革👷🏽。“目前主要依靠論文與著作進行評價🏩,未必適合新文科的建設需求🧑🏽🚀,但是如何改革,還需多方群策群力。”
新文科建設需要多元人才形成多元成果。如何評價這些人才和成果,對高校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陳鵬解釋說,新文科的人才和成果可能並不只是來自某一個學科📃,其所提出的問題、采用的方法也可能都不在傳統學科的視域內😜。“新文科的很多成果可能也不同於傳統文科成果的形態和使用方式🧔🏼。它也許是解決方案而不是論文,是某個內容編輯系統而不是研究報告,是某套算法而不是學術專著。”
這就要求創新評價體系。蘭州大學教授朱永彪指出,在新文科建設中🧝,不能簡單套用理工科的標準和評價體系,也不能指望短期內就收到成效。“有這種想法,是功利的,也是沒有常識的。”
“這種創新也要杜絕敷衍了事、盲目拼湊🧑🏽🦰、簡單歸口🪓。”陳鵬建議,可以根據《關於深化自然科學研究人員職稱製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結合新文科實際,建立真正適應新文科發展的評價體系👩🏼🏫,引導教師沉下心來研究問題,甘於奉獻教書育人📚。朱永彪也強調,新文科的真正建立🅰️,需要新的學科規劃、學科建設🏊🏿♂️,以及學科評價製度與評價體系。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