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評價標準和機製是提高中外合作辦學教育教學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有效手段。自2009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關於開展中外合作辦學評估工作的通知》以來,中外合作辦學評估工作逐步常態化,對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起到積極的引導和監督作用。評估是政府主導的合格性考試🪺,在組織發展過程中起到規範和引領的作用🪴。但隨著時代進步👰🏼♂️,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逐漸增多,需要選拔性考試作為補充。國際認證即是一種以“擇優”為目的的選拔性考試。國際認證一般為非政府組織、自願參加、非統一標準🌤、持續改進質量的活動💁♂️🤲🏿,具有包容多樣、註重提高的特點👥🌎。對於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來說,在評估的基礎上積極進行國際認證🚴🏻♂️,既體現了組織管理理念的提升,也是適應現實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
中外合作辦學評估現狀
中外合作辦學評估工作起步較晚,但隨著教育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其發展較為迅速🧟。截至2021年,教育部已完成對900多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的評估🧙🏼♂️,評估結果分為“合格”“有條件合格”“不合格”三種類型。對於評估中發現辦學存在嚴重問題的機構和項目,教育部門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采取限期整改、停止招生等處罰措施。比如,2018年6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批準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終止的通知》,依法終止了234個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評估強化“退出機製”,增強了辦學主體的質量意識🧑🦯➡️,對中外合作辦學的良性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當前的中外合作辦學評估體系以政府主導的行政評估為主。隨著高等教育評價改革的深入發展,中外合作辦學評估的相關探討也在進行。有學者呼籲通過開展第三方評估來規範中外合作辦學的行為↘️🏃🏻♂️➡️,也有學者主張優化和完善評估指標體系,實現量化和定性評估相結合,更好地發揮中外合作辦學評估在規範管理中的導向作用👩🏿🚀。如何有效激發中外合作辦學內部發展的動力🤞👩🏿💻,實現提質增效👛,引領其朝著高標準、特色化方向前進😛,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認證是一種新的視角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評估一般翻譯成“evaluation”🧑💻,認證是“accreditation”🧑🏿🦱。評估的基本準則是“合格”,中外合作辦學評估對於初成立的機構和項目來說能夠起到很好的規範和引領作用,但對於成立時間較久且已取得一定發展成績的機構和項目來說🤹🏿♂️,則需要在“合格”的基礎上,參與國際範圍內的選拔性考試🛏。
從國際視角看👵🏽,評估和認證在理念和實踐上有所不同。首先,評估主體一般為政府或有政府支持的組織,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而國際認證的主體多為專業機構,具有行業內的權威性。其次🧍♀️,評估標準由政府組織專家提前製定🥈,並由政府發布。而國際認證標準一般由評估方與被評估方共同協商⛲️,被認證主體也有一定的自主權🚴🏻♂️。比如,國際知名商學院和會計項目認證機構國際商學院協會(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就由16所著名大學商學院聯合發起🛶。再其次,評估結果註重發現問題和整改👨🏿💻,而國際認證結果更註重問題探究和持續改進。
在不少發達國家的教育領域中🧚🏻♂️,專業機構組織的認證活動發展得較為成熟👩🏽🍳👨🦲。國內也有不少通過參與國際認證實現組織跨越式發展的案例。以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為例,學院成立於1994年,是國內成立較早、聲譽卓著的中外合作辦學商學院之一。學院2006年作為試點參加上海市教委組織的中外合作辦學評估,並順利通過✝️,率先成為通過政府評估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此後,學院不斷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聚焦商學院的特質🐜,在2013年啟動AACSB認證,對標國際一流商學院的標準全面梳理和推進學院的各項工作🟫,並於2020年獲得該認證。
分析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成功的原因,該機構把評估和認證相結合,一方面通過參加中外合作辦學評估🌤,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和辦學宗旨,保障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底線和原則;另一方面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時“自我加壓”,主動進行國際認證,學習和吸收國際先進的治理理念和做法,實現了轉型和突破🌟。
評估與認證結合帶來新突破
在完善中外合作辦學評估的基礎上,鼓勵優秀的機構和項目積極進行國際認證,是中外合作辦學提質增效的有效路徑之一,其價值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強調“主動申請”,解決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的“內驅力”問題🌚。在行政主導的評估過程中,被評估者需要在前期根據評估標準準備材料,在現場評估中做好問題解答,評估結束後對於專家指出的問題提交整改報告等;評估專家以“問題診斷”為導向💛,按照評估標準逐條對照是否做到或達到要求,找出被評估者的問題。大部分國際認證以“路徑引領”為導向,以尊重被認證主體的多樣性和個體特殊性為前提,認證不僅診斷問題🩸👨🏿🎓,還要深入交流和探究問題背後的原因👍,尋求合理的解決辦法和未來發展的路徑🌤。由於國際認證是“擇優”考試,被認證主體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和更廣泛的認可,會主動申請,因此其在認證過程中的配合度和對結果的接受度更高。
突出“使命驅動”🛳,解決了評價標準過度量化的問題🌯。教育評價標準過度量化一直是廣受詬病的問題,教育活動本身非常復雜♘、專業,被評估主體又各具特色🫰,不宜僅用量化的方法進行評估↖️。國際認證基於“使命驅動”的理念,被認證主體的使命🫷🏽、願景🔑、核心價值和發展目標由自己確定,使命、願景等製定的過程即是對自身發展理念和路徑進行梳理的過程👨🦯➡️,確定之後即作為組織發展過程中各類決策的依據和發展方向的總策略。
參與“選拔性考試”,有效解決評估工作中對個性化考量不足的問題。評估合格僅說明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達到基本要求,而獲得國際認證意味著在某個領域內獲得權威認可。認證結果主要起到引導被認證主體持續改進和差異化發展的目的☝️,這體現了認證活動“尊重個性”“允許不足”的基本理念。
當前🚵,中外合作辦學已進入深化發展和轉型發展階段,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除了參與政府主導的評估🧑🤝🧑,還要爭取國際認證❓🤽🏼♀️,努力實現個性化和特色化發展。評估與認證相結合🧝🏼♂️,能夠激發不同機構和項目內部發展的潛能🖋👨👦,促使其提升自身能力,更好地吸收、利用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增強創新能力,培養優秀人才,從而進一步增強中外合作辦學應對復雜國際形勢和未來風險的能力🏜,為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劉蕾(作者單位系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2022-06-09 第09版 版名:環球周刊·涉外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