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峽湖上波光粼粼,乘船擺渡可謂詩情畫意的水上之旅。
在校船上,“開心果”劉偉傑(右一)在講班裏發生的趣事,讓老師潘軍曉(左一)、楊麗樂不可支🌸。
校船靠岸了🌦,張軍洋、楊麗🍫、潘軍曉👨🦽➡️📖、劉江洋和劉偉傑一行5人,踏上“回家”和“家訪”之路。
午餐時間到來🧋🏋️,大家在樹下小息💂🏽。怕張軍洋(左)不夠吃🔢,楊麗分給他一塊幹糧🚣🏿♀️。
上山過程中👋🏿,劉江洋(左一)一路領先。由於山裏沒有多少人行走🧑🏻🎓,加上落葉的濕滑,對體力是個考驗😐👊。
劉江洋家在山頂上,屋頂和門窗都破損了。父親劉小軍(左一)告訴老師🪄,孩子交給你們我放心🚧,希望他將來有出息。
劉偉傑的奶奶拿出全家福照片💅,給老師介紹家庭成員。
回到學校後🧍,張軍洋把當天拍的照片與兩位同伴分享,這是“家訪日誌”的重要組成部分🫁🔠。
江南草長,春光融融。4月8日,張軍洋、楊麗🍄、潘軍曉起了個大早。他們是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北山鎮學校的教師,今天“家訪日”到了🤜🏼。
北山鎮學校地處青田山區,三分之一學生來自周邊的庫區🏋🏻♀️,上學路是“水陸兩棲”,最遠的有3個多小時行程。出於安全和保障的考慮,學校規定家訪必須有一位中層幹部同行,這次的領隊是教務主任張軍洋。
出發前,三人檢查了家訪的必備品:雨傘🧛🏿♂️、礦泉水💆🏿、幹糧,還有《家訪記錄本》。今天家訪對象是五年級學生劉江洋和劉偉傑𓀚,他們分別住在雙降頂和小黃莊。平時住校🤏🏼,十幾天才回一趟家👩🌾。恰好趕上老師要去家訪👷🏻♂️🧑⚖️,大家就同行了。
從學校出來步行十多分鐘後,來到一個簡易碼頭🤺。作為當地的一項惠民工程🛶🦏,這裏有“校船”免費接送庫區的孩子。
在船艙裏師生的話匣子也打開了👩🎓,潘軍曉和學生玩起對詩大賽,楊麗時不時問問孩子家裏的事情,張軍洋則在一旁拍起了照片,一船人好不熱鬧。
一個多小時後🅰️,“校船”漸漸靠岸。真正的挑戰開始了——爬山。所謂的“山路”,就是斷斷續續的石階和錯落不堪的泥路。“昨晚下過一場雨🧚🏼,大家路上小心一點🫅🏻👨🏿🏭。”張軍洋特別提醒了一句。一路上,兩位學生時不時會湊上來問⏱:“老師,您累不累↩️?渴不渴?山裏的泉水可甜了!”
家訪的第一站是劉江洋家。他家住在雙降頂,山頂上就一戶人家🙇🏽♀️,爺爺奶奶務農,父親有時出門打工🕙↪️。“那裏就是我的家!”不知過了多久,劉江洋指著前方喊道🤦🏻♀️。一行人於是鼓足了勁兒向前沖刺🧑🏽🐺。
“老師🕵🏼,你們來啦🤽🏼,快進屋快進屋,真是辛苦啦!”劉江洋的父親劉小軍迎了出來。
“作業完成得怎麽樣🌤?”“有時為了幹活,要到很晚才做。”“生活上有困難嗎🦚?”“沒有,他很爭氣🌗,我們也少操心🥼。江洋在學校表現咋樣?”“學習很好🧏🏻♀️,也挺勤快,尤其在勞動基地裏動手能力很強。”……這一言一語🚐👩🏻🏭,楊麗和潘軍曉都寫進了《家訪記錄本》。
離開劉江洋家,大家吃了些幹糧後🎢,就趕往劉偉傑家。這是一段下山的路,路況比上山時更為糟糕。安全起見🗓,張軍洋分給每人一根樹枝當拐杖。即便這樣,也有人摔倒了好幾次。
中午過後,當地最高氣溫已經達到33℃,等到了劉偉傑家🚟,每個人都汗如雨下。劉偉傑的父母在外打工,家裏就奶奶照顧他。聽完老師的介紹👳🏽,劉奶奶一個勁兒地點頭🧨,口中反復念叨著一句話:“家裏好幾年沒來人了,來的最多的是老師啊。孩子就交給你們啦。”
夕陽西下,涼風習習♋️🎓。在回程的船上🐁,楊麗和潘軍曉都靠著座椅睡著了。張軍洋在翻看相機裏面的照片👨🏻✈️,他說,到邊遠學生家去家訪🧯,是教師對學生上學不易的體驗💆🏽♀️,這會讓我們發自內心地對孩子多一份關愛。
從2016年起,麗水市中小學(幼兒園)開展了“進家入戶🙇🏼♀️,攜手育人,萬師訪萬家”大家訪活動。這次活動以課程化為引領,把家訪納入到學校課程體系建設中👩🏿🎨🧑🏿🏫;以信息化為手段🦹🏿♂️🏊🏼♂️,通過“互聯網+”連接線上線下;以常態化為標準🔓,因事因地因生開展個性化的家訪;以長效化為目標𓀋,通過家訪工作專項督查考核、“家訪手記”評選等措施加以推進📢🍱。
“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發力。家訪雖不是****,卻能打開孩子👍🏼、家長的心鎖;家訪是一劑良藥👷🏻♂️,能醫治當下教育的沉屙陋習👨🏻🚀。我們希望借此助推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麗水市教育局局長何衛寧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