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7年以來🤸,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都要統計分析並定期發布中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論文的數量和影響。盡管該研究所所長賀德方一再表示,“從來不主張也不提倡單純以論文的數量進行工作業績考核和排序”,但毫無疑問👹,每年的統計結果發布還是會吸引學術界的熱切關註與議論。 那麽👌🏼,來自2011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的最新數據說明了什麽?在這些或多或少都有所增長的數據背後,我們可以解讀出什麽🐗?針對以上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長武夷山🐟。
喜
近兩成科技論文“表現不俗”
“以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SCI)統計,2010年,我國機構作者為第一作者的國際論文共12.15萬篇,其中23968篇論文‘表現不俗’👩🏻🦼👎🏻,占我國論文總數的19.7%。”記者註意到,在評價中國科技論文在國際上的整體表現時,統計兼發布方使用的字眼竟然是“表現不俗”𓀛,讓人感覺很新鮮。
“表現不俗”到底是個什麽概念?標準又如何判定👩👩👧👩🏻💻?對此,武夷山解釋說,若在每個學科領域內,按統計年度的論文被引用次數世界均值畫一條線,則高於均線的論文為“表現不俗”的論文,即論文發表後的影響超過其所在學科的一般水平🆒。“2009年,我們第一次公布了通過這一指標進行的統計結果,受到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人員的普遍關註。”
除“表現不俗”外,《201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還以“熱點論文”作為統計指標。例如,“截至2011年11月統計的中國熱點論文數為196篇👩👧👧,占世界熱點論文總數的9.9%✩,排在世界第5位。美國👆🏽、英國💂、德國和法國排在中國前面,中國今年超越了加拿大🏆🧘♀️。”
“論文在發表之後兩年間就得到大量引用的論文,我們稱之為‘熱點論文’🕚,它往往反映了最新的科學發現和研究動向,可以說是科學研究前沿的風向標。”武夷山解釋說,熱點論文往往就是被引用次數排在各學科前1‰的論文👎🏽,並且在未來更長時間內也許會產生廣泛的學術影響💙。
憂
“大科學”與社科期刊能力有待加強
“大科學”研究一般是指具有投資強度大、多學科交叉、實驗設備復雜✨🏠、研究目標宏大等特點的研究活動;“大科學”工程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綜合體現,是顯示各國科技實力的重要標誌。然而,根據今年《科學引文索引》(SCI)的數據統計,2010年我國發表的論文中,作者數量超過100人且合作機構數量大於30個的論文共計189篇;其中,第一作者單位為中國的論文(即以我國為主進行合作研究產出的論文)共計10篇,完全由中國作者署名發表的論文只有1篇。“總體來看,在‘大科學’研究領域🎆,以中國科研人員為第一作者的國際論文數量較少,在中國科研人員參加的所有論文中所占比例較低,這表明以我國為主進行的‘大科學’研究成果較少🔗,我國需要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力量🚣🏼🎍。”武夷山指出。
除了“大科學”研究成果過少外🚵🏽♂️,武夷山認為🎖,中國社會科學期刊被收錄的狀況也有些讓人擔憂🤸🏻。根據《201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2010年,《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中國論文5287篇🔒,占收錄世界論文總數的2.41%;收錄的國際期刊總數為2803種,其中中國出版的期刊只有1種——《中國與世界經濟》(China&World Economy)。“這與中國社科論文的增長態勢形成較大反差。”
我國發表科技論文數世界第二
篇均被引次數提升較快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日發布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顯示:2001年至2011年(截至11月1日)➝,我國科技人員共發表國際論文83.63萬篇,排在世界第2位👮,比2010年統計時上升了兩位。論文共被引用519.14萬次,排在世界第7位,比2010年統計時提升了1位。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6.21次,比上年度統計時提高了5.8%🫅🏻;相比之下,世界平均值為10.71次,比上年提高了1.3%。可見,我國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次數雖然與世界平均值還有不小的差距,但提升速度相對較快。
根據統計結果,2001年至2011年🔷,我國各學科論文被引用次數處於世界前1%行列的高被引論文數量增加到5856篇,排在世界第6位👨🏻🦯➡️。排在中國前面的國家分別為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加拿大,日本高被引論文數為5639篇,被中國超越。(新聞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