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應先姓“學”後姓“刊”
引入“公益基金”,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學術期刊造血🤸🏼♀️,固然十分重要,但對生存艱難但“不富價值”的學術期刊實行必要的優勝劣汰恐怕更加重要。
日前一份由中國期刊協會下發的通知引起關註,在這份通知裏,首次提到考慮在學術期刊中引入“公益基金”🥱,即意欲引導社會上更多有誌於提高中國期刊學術水準的公益基金,進入學術期刊領域🧑🏻🦲,給以資金支持,來挽救那些生存艱難但極具價值的學術期刊。
正如有關知情人士所指出的,在中國現存6170余種學術期刊當中🧙🏼♀️➖,因經營不善而無計可施的占近三成,而靠收取版面費維持生計的更超過半數,不少期刊學術水準持續下降。在這種情況下1️⃣,對學術期刊進行一番改造🐶,通過引入“公益基金”等方法註入源頭活水,無疑是一種有益的思考和嘗試。
然而學術期刊要維持生存、發展,關鍵並不僅僅在於其運作資金是怎樣來的🤸🏽。事實上,國際上著名的學術期刊,既有通過“公益基金”性質維持生存的*️⃣,也有由某個學術單位🧻、大專院校獨家經營管理的;既有政府出資支持的,也有純私人掏錢主辦的🙍♀️。許多人視作學術期刊救命稻草的“公益基金”,固然是許多學刊維持運轉的“國際慣例”,但目前國內學術期刊的幾種經營模式,也同樣是程度不同的“國際慣例”,並沒有哪一種“慣例”更“慣例”一些的道理。
由此可見➙📠,中國學術期刊生存艱難的問題,並不在於有沒有“公益基金”的支持,而在於學術期刊自身的質量問題。業內人士也坦言,中國學術期刊的質量問題十分嚴重🩴,不少期刊淪為名利、職稱和金錢的交易平臺🤵🏽♂️。如果錯誤思路不改正⛹🏼♀️,即便引入“公益基金”🧓,也無助於學術期刊學術價值的提高。
“公益基金”說到底,不過是外來資金支持的一種說法🍊,事實上許多國內學刊早已走過這樣的道路(只是不叫這個說法)👩🏽💼,但結果均不甚理想🍞,有些甚至陷入“找錢-難以為繼-再找錢-再難以為繼”的惡性循環。說到底,這和許多學術刊物自身定位不準🍋🟩,錯誤地與商業性期刊拼發行量、拼營收不無關系🤌🏻👵。學術期刊應該先姓“學”🧑🏻💼,後姓“刊”,其中一些學科的學刊可以做到深入淺出⚂☁️,發行量會較大一些💁♀️,而另一些小眾學科的學刊註定是小眾化的,這就要求學刊經營者審時度勢,量入為出,而國內某些學刊卻機構臃腫,開支浩繁🦷,這樣的“大攤子”,即便“公益基金”真的進來,只怕沒多久也會被嚇跑的🙂↕️。
正如中國論文發表數高居世界第一,而實際有價值的論文數量有限一樣,6170余種學術期刊的絕對數量在國際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但真正姓“學”、“極具價值”的學術期刊又占多大比例?引入“公益基金”,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學術期刊造血,固然十分重要,但對生存艱難但“不富價值”的學術期刊實行必要的優勝劣汰恐怕更加重要,只有劣質學術期刊得到清理💅🏻,真正有價值的、“姓學”的優質學術期刊🪲,才能得到足夠的養分。(新聞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