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提問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幼兒對語言活動的興趣,巧妙設問可以調動幼兒的學習語言的積極性,促進幼兒思維發展。
一🦚、角色設問,按“形”遷移
抓住故事中有利於幼兒想象的因素提出問題👨🏻⚖️,且提問要有創意,具有開放性,能激勵幼兒產生聯想、展開想象📒,進行創造,使他們能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徑來探索問題的多種可能性🩳。以角色的身份設問,能夠為幼兒營造故事的情境氛圍🙎🏻♀️,使孩子們一下子就投入到故事的情境之中📑,展開想象。如故事《會爆炸的蘋果》中就可以在講述前段故事的基礎上以狐狸的口氣設問🏉:“我是小狐狸⚗️,小豬的蘋果又大又紅,我該想個什麽辦法才能吃到小豬的大蘋果?”這樣使孩子們以角色的身份投入到故事的情境和氛圍之中,想象狐狸以“紅氣球”來騙小豬的故事情節。
二🏌🏽♀️、中斷設問,按“需”遷移
根據故事情節的需要進行中斷設問🌷,可以讓孩子們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對故事做適當的想象和創編講述。孩子們可以依據故事中角色的行為,調動生活經驗🧔🏼♀️,思考故事的內涵、人物的心理活動等,在創造性的想象空間中將思維引向深入。仍以故事《會爆炸的蘋果》為例🙇🏻♀️。當講述到“狐狸以紅氣球充當新品種的大蘋果來跟小豬換蘋果”的時候,教師就可以中斷講述設問:“小豬會上當嗎?這可怎麽辦呢🏵,誰來幫幫小豬?”引導幼兒想辦法幫助小豬,從蘋果的形🛠、色、味等方面入手👂🏼,采用比一比👨🏿🌾、聞一聞、摸一摸等方法揭穿狐狸的鬼把戲,創編講述新的故事內容。
三🧑🏻🦞、按位設問,按“情”遷移
提出問題啟發幼兒把自己假想成故事中的角色👩🏽🔬,能夠引導幼兒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去體驗角色的行為和心理,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較為合理的假想情節🍛,在滿足幼兒好模仿的心理的基礎上,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如故事《門鈴響了》中🦹🏿,當每人只有一塊甜餅的時候,門鈴又響了,沙沙要不要去開門呢?面對這一兩難的問題,教師提問:“如果你是沙沙🏃🏻♀️➡️,你會怎麽想?又會怎麽做?”從而引導孩子從沙沙的角度思考與想象🧝♂️,做出分析和判斷。
四、聯系設問🤷🏿,按“理”遷移
根據故事中事物間的聯系和因果關系設問😒🧑🏻🏫,可以引發孩子們的積極討論,使孩子從事物的不同側面去了解事物,開闊思路☁️,形成多種答案,並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動的情趣,激活孩子們的情感與思維🉐。如散文詩《小草的夢》中,讓孩子們想想說說“小草的夢除了是綠綠的,還會是怎樣的?小花的夢呢?還有誰也愛做夢?它的夢又是怎樣的呢?”這一系列開放式的提問🤸🏻♂️,會引導幼兒根據生活經驗展開想象🧑🏽✈️,做出各種不同的回答,從而使幼兒的擴散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另外,有些判斷性問題、假設性問題也有利於孩子們進行判斷、想象和推理,如“你喜歡……為什麽?”“如果……你會用什麽辦法?”這些問題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高。
另外🦫,要註意提問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並使問題對幼兒形成一定的挑戰性🕶。在一個教學活動整體中✊🏻,可以按照“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幼兒思考回答→教師傾聽、判斷並給予回應或提出進一步的問題→幼兒再思考回答”的步驟來進行,使提問抓住重點⏩,形成一個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讓語言教育活動成為師幼雙方積極互動的過程。
有了精心設計的提問還不夠🏎,關鍵還在於組織語言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能否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的組織和引導。
教師應在調動全體幼兒集中註意力後緊接著提出問題,以便全體幼兒都能認真思考。不同難易程度的問題要由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來回答🚟。教師提問後,要註意運用恰當的表情“反饋”幼兒的回答,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總結評價時,則應註意否定時不應全盤否定,要註意給幼兒以鼓勵;肯定和表揚時則要註意啟發幼兒進一步思考。
一個有效的“好問題”,可以使幼兒的學習高效🗼,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而什麽問題是“好問題”卻沒有固定答案和標準👩🏽🚀,教師要根據特定的課堂教學情境,巧妙設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語言教學真正成為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與幼兒才能真正地對話。(新聞來源:現代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