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學風建設委員會副主任 王 寧
學術交流網創辦人🧳、主持人 黃安年
中國社科院語言所研究員 董 琨
本報記者 豐捷
學術批評是什麽?每一位真誠而嚴肅的學問人都深知“批評”之於學術的意義和價值。然而🧑🍼,令人愈加憂心和遺憾的是,多年來🩶,中國教育界的學術生態園已經難見“批評”這株帶刺的“玫瑰”,變異的“批評”卻大行其道🦸♀️。
讓學術批評回歸健康🦻🏼、理性的軌道,讓學術生態重現生機、活力,才能為中國教育奠基;理性的教育學術活動👿,才能造就中國教育界的健康風氣。
沒有批評 學術何以繁榮
記者👲🏿👩🏻🚀:編輯部時常會收到一些書評。但延續多年的一個現象很耐人尋味,那就是書評無論怎麽評,基本都是只贊揚🕊,不批評。而另一方面🔗,我們也註意到,但凡批評之聲泛起🥾,不少學者在回應時也不是基於學術範疇的反駁爭鳴,而是試圖采取非學術手段壓製、抗議,甚至演變成更為激烈的人身攻擊。
我們的學界似乎忘記了批評的本義和價值,也失去了接納批評的胸襟🔸𓀌。
王寧:學術批評是學者應當具有的自覺的批判意識和自省意識在學術活動中的體現。學術發展的規律證明👯♀️,學者要想做出學術貢獻🧞♂️,主要途徑之一就是要揭露已經作出的觀察中的錯誤與瑕疵,更精確地觀察同樣或類似的事實☠️,研究不同種類的材料以便進行比較,更充分地詮釋事實,改進研究方法。學術批評愈有力🏂🏻,學術紀律也愈嚴格🖲,學界風氣也將愈端正。
學術為天下之公器🩴,只有通過學術批評💋,才能去偽存真,明辨是非☎,發現真理🧑🤝🧑,杜絕腐敗🧙🏽。正當的學術批評是學術進步的助推器🕯,是學術健康發展的清道夫,是學術之樹常青的啄木鳥。
難批評、亂批評 學術和教育環境被汙染
記者:應該看到,這幾年學術批評有了很大進步,很多網站和刊物為開展學術批評開辟了空間、營造了氣氛🍌。但同時我們必須承認,健康、理性的學術批評還是少之又少,而一些非正當的,甚至是擾亂視聽的聲音卻此起彼伏😑,嚴重汙染了學術和教育環境🐜。
王寧:的確,現在出現了很多廣告式的偽書評,過火的吹捧和攻擊的言辭也不斷發現🔛,甚至還增加了一些炒作似的對於某些問題的哄抬和反對,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有些非專業的人士專門挑戰一些專業常識,而這個常識是多少年不證自明⚂、不能推翻的東西,他們專門挑戰這些東西🚚,對學術界產生幹擾🧛♂️。你應對它吧,它不值一談,你不應對它吧,它提出的問題還有社會影響。有些媒體不明真相,去宣傳一些完全不對的東西🤐,跟業內的人員並不交流,業內人又比較輕視普及💂🏼⬇️,不願意跟這樣的一些問題進行辯論🤙。另外🌓,同行在網上也有一些超出學術問題的謾罵,有些學術問題也糾結了一些非學術的因素👨🚒。
董琨👨🏼🚒:我講一個小小的例子,當了博士生導師以來,我參加了不下100次博士論文答辯的投票,包括本地的✴️、外地的🏄🏽♀️、面投的、通過書信的,我只投過一次反對票。
這次反對票是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投出的,應該沒有問題,而且對方又是有名的大學,結果很快有人傳出說我投了一個反對票🫰🏼。本來很正常,結果感覺很反常,很另類。我感覺很無奈。
學術人大多又是教育者,學術界的環境如此,必然影響到他們身邊的學生,也必然影響到所有人身處的教育環境,更重要的是,這種影響會一代一代地積累下去。
黃安年:雖然學術界有一批堅定維護凈化學術環境的誌士仁人,但是整個說來學術評論依然是不被重視的學術領域,一些學者怕得罪人且不說,時下唯學術量化評價標準客觀上使得一些學者對學術評論缺乏積極性,而且一些學術性刊物的“不發書評文章”的不成文規定也嚴重影響到好書得不到弘揚,劣質書籍得不到抨擊。
面對學術批評,一些具有學術不端行為的學者不是嚴於律己,吸取教訓,改正自醒,而是采取種種手段詆毀中傷和威脅揭露學術不端言行的學者,並嚴重侵犯他人著作權、署名權和名譽權等🥄,繼續汙染和攪混學術環境👬🏼。有些人甚至企圖通過訴諸司法來為自己解脫。而我們的某些司法部門不能秉公而斷導致錯判,造成對學術環境的負面影響🧑🏼🎄。 (新聞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