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琛輝
“學術近親繁殖”是中國高校的一個老話題,但由於成為國家教育規劃的施政目標,最近引起社會各界新的關註。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全國教育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改善高等學校教師學緣結構,逐步減少和消除“學術近親繁殖”現象;鼓勵高等學校大幅度減少或者不從本校畢業生中直接聘任新教師,並逐步形成製度規範。
國內高校畢業生留校現狀如何🥁?導致的“學術近親繁殖”情況怎樣🧑🏻🤝🧑🏻?相關禁止規範能否取得預期成效?圍繞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有關高校教師和教育專家📃。
畢業直接留校“以前比較普遍”
一般認為,中國高校過去走“本科→碩士→博士→留校”道路教師較為常見🧑🏽🌾🦻🏽,目前由於種種原因,國家重點大學對改變教師隊伍學緣結構提出了一定要求。不少學者基於研究分析或切身體會指出,大學從本校畢業生直接聘任教師的情況視學校層次不同而異⌚️,但其具體判斷卻不盡相同甚至完全相反。
廈門大學社科處副處長陳武元認為🚶🏻♀️,這種情況在教育部直屬高校尤其是“985工程”高校正在快速減少,其重要原因,一是這類高校近幾年來利用高校擴招急需增加教師的難得機遇🪚,大量引進國內外的知名學者。二是通過國際學術交流方式,大量派遣教師赴國外著名大學進修。而地方高校的情況會復雜一些,具有較長辦學歷史傳統🐉、有較多博士點的省屬重點大學,其學術近親繁殖比較突出,原因是沒有足以吸引優秀人才的資金和學科平臺,只能把自己培養的最優秀的學生留下來🤹♀️;與此相反,博士點少的省屬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近幾年新進的教師,來自外校的畢業生會多些。
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胡弼成認為,只要本科、碩士、博士中有一個學歷不在同一所大學獲得,就可認為不是“畢業直接留校”。目前國內本校畢業生直接留校的現象仍存在🤵🏿♀️,但並不是很突出🪀。過去的直接留校教師,現在也在學緣關系上改善了不少,但其在學術上的負面影響及波及到的行政等方面的消極作用,還需較長時間才能消除🫄🏼。
而在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尤小立看來🈺,現在大學裏的職位有限🧓🏿,真正能留在本校從事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博士生或碩士生還是少數。但“985工程”高校的留校比例應該大於一般院校🛍️。“ ‘985工程’高校比較喜歡留自己人。他們因為自己的地位👰🏿,看不到‘985工程’以外大學的優秀、有潛力的學生。”
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認為,“學術近親繁殖”的現象在高校一直存在。但實際上😮💨🏄🏻,有些學校把畢業生留下來是解決一個“飯碗”🤸♀️,還不大考慮“學術繁殖”的問題。
國內高教界還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就是很多大學的校長都由本校畢業生擔任,目前在任的就有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南京大學校長陳駿🧔🏼、西安交通大學校長鄭南寧🙌🏼、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北京交通大學校長寧濱、北京科技大學校長徐金梧、揚州大學校長郭榮等。當然,他們都有海外訪學的經歷👿,甚至在國外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此外,一些大學尤其是一些高水平大學的導師在招收研究生時,也傾向於招收本校培養的學生👨🎨。這也都被認為是“學術近親繁殖”的表現。
是否一概杜絕仍有不同觀點
據英國《自然》雜誌報道👨🏿💼🐽,如果將“學術近親繁殖率”定義為大學師資隊伍中本校畢業生所占比例,用一個國家發表的論文量和論文被引量占世界總量的百分比來反映一個國家的科研生產率,則發現,科研生產率與學術近親繁殖率呈負相關。
一位著名數學家生前道出的遺憾耐人尋味:他曾把幾個成績最好的學生留在身邊工作❔,把成績次一些的學生推薦到外地工作;多年後,送出去的人中出了6位院士6️⃣,而身邊那些學生一個院士都沒出。
有學者指出,“學術近親繁殖”從內部摧毀了學術自由的根基,已成為我國學術發展的致命傷,製約著學術的國際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在胡弼成看來🆔,“學術近親繁殖”雖然一方面容易導致一所高校或某一學科發展滯後👷🏽♂️,視野狹窄,更易形成一個排擠外來學術力量的團體,最極端時可能形成一個 “學霸”👳;但另一方面它也容易形成一個相對高水平的學術團體🧑🏿🚒,甚至產生“名師效應鏈”。他認為🫷🏿,“學術近親繁殖”的根本原因是利益驅使🔚,而促使畢業直接留校的主要原因包括人才短缺、學科發展水平不高、某些人行使特權等💆🏽♀️。
葛劍雄表示𓀗:“‘學術近親繁殖’不一定會造成學術水平低下,一所大學要形成一個好的學派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實證明選擇優秀畢業生留校對學術傳承是有好處的。”
陳武元也認為,留和不留都不應絕對化🎆,關鍵是能否有一個允許學術自由的環境。作為例證,確有一些在本校讀書並任教的教師成長為傑出人才🧛🏿♂️⇨。他介紹了廈大最著名的兩對“父子兵”:第一對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學科創始人潘懋元教授和其子潘世墨教授,均從廈門大學畢業留校任教,均曾擔任廈門大學副校長;第二對是曾任廈門大學校長的田昭武院士和其子田中群院士,同樣均從廈門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當然🎞,他們都曾在國內外其他大學學習或工作過。
胡弼成說📢:“在我的印象中♢,學生畢業選擇符合和滿足自己需要的工作🚽,才是最有動力的👰🏼♀️,也會使人發展得更好🫰🏼。並不能對留校與否一概而論🪇。”
政策設計還需預留操作空間
“任何製度💎,尤其是人才製度的設計🧕🏻,都不能絕對化,而要留有余地。”在陳武元看來🥾🌋,製度設計不應該太剛性🤸🏽。無論從教育部的倡導,還是著名高校的做法來看,“大幅減少或不從本校畢業生中直接聘任新教師”的方向已被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證明,但硬性規定也會產生問題。如何把握這個度,是對主管部門和大學校長管理能力與魄力的一個考驗🦤。
葛劍雄說🧑🏿⚖️:“鼓勵流動要避免盲目的、非理性的流動,並建立相應的機製🧖🏼♂️。希望教育部出臺逐步減少和消除‘學術近親繁殖’現象的配套措施,為進一步流動創造條件🧗🏻。”
對於教育部此次的政策規定👨🚀,胡弼成認為是“多余”的。他表示🔸,教育部應該在更高的層次上而不是幹涉各高校的具體人事事務,相信有較高管理水平的學校和學校領導都會積極地采取應對措施解決用人中的難題,高校之間無疑也會在管理政策和水平上相互取長補短🫃💍。目前各高校最重要的還是努力消除原來“畢業直接留校”者造成“學術近親繁殖”的消極影響🖥。
“有些事是無奈的選擇。一刀切是最方便的,也是最無奈的。中國人講人際關系👨👧👦💐,大學也一樣✸,擺不平了就一刀切💂🏻。”尤小立說🏩,“當然,人才流動有利於大學的發展💂🏼♂️,這一點是肯定的。”
背景材料
西方學術機構一般不留自己培養的學生👸🏿,不僅作為共識,而且有相應的製度規定。美國大學不直接錄用本校研究生為教師。即便高才生也基本不能留在本校📬,至少不能直接留校。只有哈佛似乎例外,教師70~80%有本校背景,因為它自信是全美最好的大學,然而這也並不妨礙它從全世界汲取各種智力資源📊。
實際上,近年來國內不少高校的一些院系作出規定🏜,盡量不讓本院系畢業的學生直接留校任教👨🏻🦳。據介紹,廈門大學已規定各學院擬聘的新教師至少有一級學歷是在其他學校取得的,甚至有學院還作出規定👊🏿,不留本院畢業博士生做教師,其標準高過學校規定🧑🏻🦲。
資料顯示,2003年⬅️,北京大學提出了教師人事管理體製改革方案🤦🏿,原則上不直接從本院系應屆畢業生中招聘新教員🫣。四川省教育廳“十一五”期間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目標就有這樣的表述:要嚴格控製教師的近親繁殖‼️,普通高等本科學校,具有校外教育經歷的教師要達到教師總數的70%以上8️⃣,其他高等學校具有校外教育經歷的教師要達到教師總數的80%以上。
中國人民大學已將“不得選留本校應屆畢業生任教”寫入教師選聘工作實施細則🙅🏼♂️。在該校人事處網站發布的《中國人民大學教師選聘工作實施細則》上有這樣的規定⛱:聘用的教師須在國內外重點大學經過本科—碩士—博士的專業學習👳♂️,原則上不得選留本校應屆畢業生任教➗。而對於具有很強教學科研水平和較大發展潛力的本校優秀畢業生,也要求其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有一年以上在海外一流大學學習研究經歷♉️。(新聞來源🤞🏻🐊:科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