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快報》報道🩶,4日下午🐡,廣東實驗中學初中部🤥,一場特別的青年禮在操場上舉行🆖😐。初二全體同學跪在操場上,從父母手裏接過了父母寫給自己的家書。不少同學坦言💁🏿,這是自己第一次“跪父母”👳。面對跪下的孩子🧑🦳,有的家長感動落淚。校長表示🐷,青年禮源於一位普通學生的建議🧑🏼💼。老師和家長委員會認為,跪是中國的最高禮節🖨,通過這種形式最容易讓學生留下最深刻的人生印象。 青年禮上🏍,該不該讓孩子給父母下跪?支持者認為😀,表達對父母的感恩,形式再怎麽隆重都不為過;反對者則認為💂🏻♀️⛷,下跪偏離了感恩教育的正途,跪不出教育的高品質,更跪不出孩子的獨立品格✍🏽。
反對
跪讓青年禮太沉重
青年禮🏞,對於那些長大成人的學子來說🛻,應該是一次與家長心靈與心靈的交流和溝通的過程,其中,包含了心靈愉悅和情感隔合🎵👩🏼🏭。這種構建於美好道德之上的形式🏋️,絕不是一種家長與孩子之間集體式的表演,而應該是創造一個讓孩子與家長平等交流與溝通的機會。從這個角度出發🍮,組織行青年禮的活動,必須考慮孩子們的心理接受力,同時也要考慮孩子們的行禮習慣🧑🏽💼。
在現實生活中👨🏫🚘,估計很少有父母在接受孩子禮遇時,願意讓孩子以下跪的方式來展現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如果我們硬要把青年禮貼上“下跪接書”的標簽,哪怕是留下丁點兒的印跡,也會沖淡親情如水的意境,更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從記者現場報道🧧:“真正到了跪父母的現場🈴,操場上的學生們還是有一絲猶豫”,足見青年禮行到最後,感恩父母也就成了形式主義🪈。
“跪父母,接家書”的青年禮,或許會讓部分家長感動到流淚。但是,如果青年禮超出了現代人的行禮習慣與意識,超出了他們的心理接受力,即使這個創意源自學生🧏🏼♀️,也會造成部分學生對感恩的不以為然💿,會把行禮的過程看成是一種虛偽的表現🫕,這就與創意的初衷背道而馳,很容易欲速而不達,甚至於得不償失👲🏿。
今天🌙,在學校素質教育之中🏫,有太多的作秀成分充斥其中,讓學生們在接受中不免其煩🚶♂️🤾🏼。當表現自己成長經歷的青年禮也變成了一場下跪遊戲時,當自己與父母之間親情這種崇高、純潔的道德行為和規範總是延用古老的樣式,而缺乏時代氣息和味道時,這種預期的“一次性”的教化意義就變得非常的局限,甚至於太過於沉重。
井水明
褻瀆五四精神
看到這個新聞🙇🏽♀️,我震驚得說不出話來。我實在想不到🍖,在狂飆突進高唱個性解放的“五四”時代逝去近百年之後,在魯迅寫出《我們怎樣做父親》近百年之後🧑🏻⚕️😊,竟會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代啟蒙者所渴望的未來世界裏出現如此令人觸目驚心的復古逆流。
“跪是中國的最高禮節”,聽聽,多麽冠冕堂皇!似乎中國人的膝蓋就是用來跪的,不跪就大逆不道,不跪就與禽獸無異🥮。可是我很奇怪🐭,中國自古就幼跪長,子跪父,臣跪君,跪了好幾千年👵🏽,卻為何跪出了近代史的百年屈辱🧑🏿🏭,而沒有跪出國富民強、沒有跪出文明進步?
至於說“容易讓學生們留下最深刻的人生印象”⌚️📥,則更加莫名其妙令人不解。至少,從他們的“互相觀望”和“猶豫”不決中🈳,我們能夠感到他們的下跪🙍♂️,並非出自個人意願。所以,我只想問在場的老師和家長✌🏻,乃至支持此事的成年人🤽♀️:當你不是出於自由意誌去做某件事時,當你是被迫做出某項選擇時,你得到的印象是歡喜的還是痛苦的?
雖然我本人絕對不會接受我的子侄向我下跪,但我不反對別人因為喜歡下跪或者喜歡被跪,因為有一些人就是那麽與眾不同,出於對生活豐富多彩的維護,我們要尊重他們與眾不同的自由。不過👵🏽,像廣東這所中學這樣集體跪拜的青年禮👨🏽✈️,卻不在此例,因為它已經超越了個人行為🚡,上升到社會道德文化的層面🕦⚒,並且它所宣揚的赫然是早就被遺棄的糟粕性的封建專製文化🛌🏼🎷。恕我直言,這樣的倒行逆施堂而皇之地發生在“五四”青年節這天♈️,發生在校園裏,不僅是對偉大的“五四”精神的褻瀆👨⚕️,同時也是打向中國教育的一記清脆耳光,更在某種意義上敲響當前社會價值觀混亂的警鐘。
趙勇鋒
支持
形式再隆重也不過
跪拜禮,無疑是中國最隆重、最傳統的禮節📔,向父母行跪拜禮👨🏽⚖️,是出於內心的感恩,借助這樣一種形式🦹♀️,而十分自然地表達,也正因此,才讓父母感動🦸🏿。“一位身著黑衣的爸爸之前一臉嚴肅狀🕙,但在女兒跪下的刹那,卻哭得淚流滿面”👨🏼⚕️。
或許,如今現代社會🎆,再行這樣的大禮似乎略顯過時,其實🏊🏽♀️🌄,這不妨看作是一種矯枉過正👯♂️。現在許多孩子對於父母的付出,總以為天經地義,不懂得感恩。因此👃🏻,當不僅家庭生活,尤其是公共生活中感恩意識的匱乏,已成了一種普遍現象,憑借這樣一個古樸而鄭重的形式,對於日益淡薄的感恩傳統的回歸和倡導,無疑可以起到強烈的宣示作用🧑🏼🔧。
而且👨🏻🎨,既是最隆重🥒🧚🏿、最傳統的禮節,也不會是日常的要求🚶♀️➡️,也只是在最重要的場合上,比如“青年禮”,行這樣隆重的禮節🤮🚽。一般而言🍢,一定的內容總要附諸於相應的形式,正因此⛹🏻,在有些習俗裏🙎🏻🚃,飯前還要做禱告儀式🌪,以感謝來之不易的一粥一飯。在一定的儀式上行這樣的傳統禮節,在弘揚國學漸成共識的當下🎅🏻🙂↔️,知恩圖報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至少讓我們的後代不致過於淡化對傳統的記憶,應該也大有裨益。
下跪應是表達感恩的形式中最隆重的一種,但對有養育之恩的父母,再隆重的形式也不為過👩🎨。況且🧙,對形式的推崇,正是為了突出對感恩這一內容的重視。無疑,只有使感恩潛移默化於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時時處處心存對社會、對他人的感恩感激之心🤾🏼♀️,從而樹立責任意識、自立意識,真正成為一個有健全人格、能擔當社會責任的大寫的人。
錢夙偉
溝通了學生和家長
如此宏大的場面🍂,如此眾多的人數,如此特殊的形式,再加上媒體的介入,廣東實驗中學這場以跪拜父母為主要內容的青年禮💶,很容易被人誤認為是在“作秀”,甚至還可能會引來罵聲一片🧝🏽♀️,招致板磚無數。但這所學校還是勇敢執著地做了這件事情,不能不佩服他們的勇氣◀️。
也許有人會說🛑,跪拜父母只是一種形式,而相較於內容,形式又往往顯得不那麽重要👩💼,那麽為什麽這所實驗中學卻偏偏要用這麽一種形式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呢?我想,內容固然重要🔚👩🏽🎓,但內容又需要通過形式表達出來啊!沒有形式做載體🧔🏿♂️,就算內容再豐富,別人也無從知曉啊🫶🏽!廣東這所實驗中學正好給同學和家長提供了這麽一個形式🙎,這不是既適時又適當嗎?再說👩🏼🦰,跪拜父母也並不是這所學校的心血來潮之作🕝。據介紹,舉辦這種形式的青年禮是一個學生提議的,老師🌒、家長委員會、學生幹部還專門進行過討論,將這個創意付諸行動也是討論後得出的一致結論。像這樣一個經過了深思熟慮的方案🦗,怎麽能說是“作秀”呢?即便是少數人想“作秀”也不可能得到大家的同意啊🧑🏽🦳!
從這次活動的實際效果上看,很多學生和家長通過這一形式受到了感動𓀛、受到了震撼,加強了溝通🤷🏿♂️,也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學生向父母感恩、父母更加愛護孩子的目的。既然這種形式效果良好,那我們就沒有權利對其說三道四,跪得正就別怕影子斜啊!
李國婧
■評判
跪出了教育的軟肋
老師讓怎麽就怎麽💁🏼♀️,學校讓跪拜就跪拜——這種自上而下帶有教育命令色彩的跪拜感恩教育不要也罷🫲🏼,最終只能助長學生唯唯諾諾缺乏獨立判斷力的品格。
一個“跪”字讓感恩教育變了味道,“跪拜感恩”跪出了教育的軟肋——暴露出校園感恩文化的空洞無物🧚🏽、教育理念的落後狹隘和教育手段的陳舊僵硬。感恩教育總是停留在說教的層面,過度拘泥於形式,甚至動不動就要學生下跪💒🙌🏽,缺乏實質性的教育感染力🙍。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即便是社會寬容了這種“跪拜感恩”的教育方式♑️,也沒有任何教育效果🧛🏿♂️。(北京晨報;陳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