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學術交流
  

競爭教育傷害孩子 不會帶來真正的優秀


   大人在享受競爭式快樂,而孩子是實現這一最低層次快樂的工具

  對於最高層次的快樂,荷蘭心理學家羅伊·馬丁納寫道👗:

  毫無條件地生活,就是接受自己是個可能犯錯的血肉凡軀👮🏿𓀅,並歡迎改變、死亡和受苦。處在至樂中🆑🕵🏻‍♀️,無論不舒服或愉悅,我們都欣然接受🏋🏼;我們不執著於結果👌🏻⬅️,而能享受和體驗充實的人生🆔,我們對於沿途的幸福安適與種種經驗充滿了感恩之心,而能心平氣和地對待他人和自己🧎🏻‍♀️‍➡️。

  教育號稱“一切為了孩子”。

  但是👩‍🦳,一位在教育部門的朋友說🤶🏻,學校教育體系的實質是官員想有政績,政績就是升學率👨🏽‍💻,政績的壓力經過校長✯🏅、級組長、班主任和各科老師層層傳遞給學生。可見,絕非是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教育官僚的業績是由孩子們的努力所實現🚧。

  於是🧥🖐🏼,在國內很多小學中👨🏼‍🦰,老師鼓勵孩子在考試中抄襲是普遍現象✬。

  於是👼🏽,中小學生沒有真正的自習課,因為自習課已經被各科老師搶占。

  於是🚊,家長每天收到老師們的短信👩‍🦽‍➡️,說孩子不如其他同學,令家庭崩潰♥️。

  一個媽媽看到女兒一科考了92分,嗯🛌,還不錯啊,但隨即看到全班的平均分是98.5分👰‍♀️,她一下子被打擊了🧾,回到家後好好教育了一下女兒。因為不斷這樣教育女兒🐢,女兒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壞,動不動就發脾氣🧑🏻‍🦱,最後女兒的奶奶終於受不了了🌞,說,她實在看不出92分和98分有什麽分別?婆婆的話很給力,媽媽也覺得自己的確是敏感了🙋🏼‍♀️🚺,從此以後對女兒的教訓少了很多,而女兒的壞脾氣立即有了好轉。

  監視孩子組織化

  現在的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每天的“工作”時間遠多於職場人士👥,回到家至少要做2~4個小時的作業,甚至更多🏗,而且根本沒有放松與娛樂的時間👩🏼。

  監督孩子做作業,則成了家庭的噩夢🧑🏽‍💼🥫。一對夫婦感情很好🧝🏽,極少吵架,但孩子上小學後,夫妻吵架的次數越來越多㊗️。有一天他們幡然發現🛷,吵架多數都與監督孩子做作業有關🏊‍♂️,於是決定將監督孩子做作業的事情交給專業機構。現在很流行這樣的機構,有的是老師辦的,有的是家長辦的,也有很商業性的,就是把幾個或十幾個孩子弄到一起做作業,每個月交幾百乃至上千元就可以🐸。把孩子弄到這樣的機構,夫妻就不必因此而吵架了,也不會與孩子發生沖突👆。圍繞著做作業產生的張力放到了專業機構裏,孩子可以憎恨機構🔋,而不必憎恨父母。

  家長欲望無止境

  一個媽媽說:

  懷孕時,只希望孩子正常就好了,別是怪胎就行;

  生下來🤾🏽‍♀️,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了,別總生病👨🏻‍🦯🏋🏿‍♀️;

  孩子逐漸長大,看著小小的他,只希望他開心就好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進入幼兒園,比較心開始升起👩🏻‍⚕️,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別人家孩子出色;

  從此以後,一發而不可收🧛🏻,希望孩子在人生每一步都比別人家孩子更出色一些。

  朝鮮戰爭前期的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是他母親一個“傑作”🧔🏼‍♂️。母親努力地教育兒子繼承父業,成為既傑出又超自戀的五星上將,不僅是要兒子證明自己是最強的,更要證明,她這個母親也是世界上最出色的😷。麥克阿瑟雖然因自大犯了挺多錯誤,但他同時也有許多輝煌的戰績,算是證明了自己也證明了母親的價值。

  假若突然間,孩子生了重病💅🏽,父母的意願一下子又跌回原處——希望他健康快樂就好🏪。另一位富有而優秀的媽媽希望兒子比自己更爭氣,於是給了孩子蠻多壓力☪️🦯。但前不久突然查出,二十多歲的孩子竟然患了癌症!她很崩潰🦃,一下子覺得富有和優秀沒有任何意義🫶🏿,怪自己這麽多年給了孩子太多壓力👬🏼,並想,要是一開始沒給孩子壓力多好🏄🏻‍♂️,那樣他就不會過得那麽壓抑了👩🏻‍🏫🧑🏻‍🦽,或許也就不會得癌症了💇🏿‍♂️。要是能再次選擇,孩子哪怕只是平庸但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多好。

  競爭是低級樂趣

  家長與老師們熱衷的所謂的“教育”認為:要麽是孩子在巨大壓力下成為卓越人才,要麽是孩子終日無所事事而成為庸才🦸🏻。其實這是個偽命題,真正的輕松總是伴隨著能力的解放,會帶來真正的優秀。

  荷蘭心理學家羅伊·馬丁納認為快樂有三個層次:競爭式快樂⬅️、條件式快樂和無條件快樂。

  競爭式快樂,他引用了一個寓言:兩個商人緊挨著開了商店,經營範圍類似,他們唯一的快樂就是比對方強一點。一天,一個天使來到一個商人面前說,對我許願吧,你的任何願望都可以實現。不過,你的對手會比你多一倍🖖。這個商人最初很沮喪,但突然間開心起來⛹🏿‍♀️,他對天使說,請弄瞎我一只眼睛吧。

  所謂競爭式快樂🚵🏻,就是一定得我比你強,這樣才快樂,否則就痛苦🤵。譬如多名高中生對我說,他應該能考上一所不錯的重點大學😋,但一想到他的同學中有人能考上北大清華,他就快樂不起來。

  我們的教育體系🕟,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其實都停留在競爭式快樂這一層面🧑‍🔧。比方說自己孩子考上中山大學,這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很值得開心,但你一聽說別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學,你的快樂一下子消散了🙆🏼‍♂️👨‍👩‍👦,轉而恨自己的孩子為啥就不如人家孩子爭氣👨‍👨‍👦🛢。

  條件式快樂⏺,去除掉了競爭的成分🕳,是很客觀的快樂🚵🏽。你要一個條件,只要這個條件得以滿足◀️,你就會很快樂。譬如你的願望是掙到多少錢以獲得經濟上的自由,當這個願望實現後,你很快樂⚪️,而不會沉浸在“比爾·蓋茨比我有錢多了”的痛苦中🎯。

  無條件快樂,馬丁納稱為“至樂”👳🏿‍♂️,處於這一層面的人🙁,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條件💂🏽‍♂️,就能感覺到快樂與祥和🧖。這並不容易做到。盡管有些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但實際上幾乎沒有誰能從父母那裏得到如此豐厚的饋贈,從小就徹底沉浸在無條件的至樂中👷🏽‍♀️。想獲得這種快樂,我們都需要自己去學習。

  不過🍾,至少我們可以意識到,比“別人家的孩子”強只是最低層次的快樂✪,而我們的應試教育的核心邏輯,就是在追求競爭式快樂,不僅教育系統的官員和老師如此⛔️,家長們也如此,而這些大人們也試圖讓孩子相信,這就是一切。

  快樂可以很簡單

  其實,我們反過來可以從孩子的身上學習到快樂🧺。孩子想吃糖✋🏻📧,吃到了就很快樂🧎🏻。孩子要玩遊戲,玩時就很快樂。他們有競爭式快樂➔🧑🏼‍🏫,但這絕非就是一切,假若大人不強烈地參與其中,製造“別的孩子比你更值得愛”這種信息,那麽孩子對競爭式快樂不會太癡迷🙎🏼‍♀️,他們只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就很快樂了🫑。

  孩子可以因為一切事情而快樂,他們對身邊的一切都抱有一種天然的好奇心,如果沒有受到幹擾,孩子能夠專註地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這種專註本身就是一種至樂。但長大了,我們好像都忘記了那些簡單的快樂,最後只剩下“人群中的快樂”——在人群中我要成為最被贊許的,否則我就不快樂。

  條件式快樂和至樂能點燃我們的生命,讓我們覺得不虛此生,但假若只剩下競爭式快樂時👬🏻,那麽你會時時感覺身處地獄中ℹ️。更要命的是🧝🏻,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中,是大人們在享受競爭式快樂👺,而孩子是他們實現自己這一最低層次快樂的工具。

  不能指望老師或教育體系先發生改變。家長若真愛自己的孩子,需要發揮自己的勇氣與智慧☺️,與“一切為了大人”的變態做法抗衡🍇🫦。家長也是最容易打破這個絞殺孩子的鏈條的👩‍👧‍👦,你可以對孩子說,請從現在開始享受生命,而不必非得等到考上北大清華。(廣州日報;文/武誌紅)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1-03-14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