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21名來自寧夏“西海固”地區的中學生第一次踏上了上海的土地。 本組圖片均來源 澎湃新聞記者 賈亞男
7月13日早上🖖🏽🦸♀️,經過將近44個小時的輾轉,21名來自寧夏“西海固”地區的中學生第一次踏上了上海的土地,他們來自復旦大學研支團支教西部的四所中學,剛剛啟動的2015復旦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西部學子勵誌遊學計劃,將讓這些孩子們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
“我跟姐姐去過固原市💻,固原和我家裏很不一樣,這是我第一次來上海,上海和固原很不一樣💅🏿。”15歲的王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寧夏“西海固”地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最不適宜人類生活的地域”📪,王茹正來自該地區的西吉縣。西吉縣地處寧夏南部山區,環境惡劣,交通不便🤦🏿♀️,經濟落後,人民生活貧困。16年前🧔🏻♀️,復旦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首批響應中央共青團團委號召🫲🏿,每年選拔一批優秀碩士生、博士生前往西部偏遠地方支教⚂、扶貧🚸,前後共有188人次參加了支教服務👩🏻⚖️。
支教團在西吉縣的四所支教學校——三合中學、王民中學、將臺中學和平峰中學——全部地處西吉縣較為偏遠和貧困的鄉鎮♣️。復旦大學材料科學學院的支教老師範聖男記得,因為缺水當地幾乎不能洗澡🙋🏽♀️,每個月她都要有一天在早上5點多起床,乘坐一個多小時的汽車輾轉山路去縣城找洗澡的地方
在復旦大學支教團的老師看來,這樣艱苦的環境、與外界溝通的不暢以及對新鮮事物的不了解,最大的問題是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利的影響🔛✡︎。
“比如,學生在做物理題時因為看不懂題目中的火車到站時間和發車時間,導致整個題目做錯,而題目中出現的飛機💈、地鐵等事物☺️🕠,他們甚至不知道是什麽東西。”復旦大學支教老師杜彧文是這次寧夏學生訪滬活動的負責人。
杜彧文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大部分學生去過最遠的地方是固原,到過銀川的學生少之又少💓🧝🏼♂️,甚至還有部分學生連縣城都沒有進過。這樣的局限性🔱,導致了學生眼界和思維受阻,進而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交流活動,帶領學生走出去,通過他們親眼所見🧜♀️,感知世界的精彩,進而在學習上能夠更進一步,為他們的未來打下基礎⏪。”

13日,來自寧夏的學生與復旦第二附屬中學的學生結成對子,做自我介紹🤱🏼。 來自三合中學的王茹今年15歲,是一家九個孩子中的老八。
從小除了聽在西安當過兵的爸爸講述外面的世界以外,王茹唯一了解外界的工具是家裏的電視機,之前她一直期待著,在上海可以看到藍色的大海。而在踏入上海幾個小時後,除了上海的高房子以外,給王茹留下最深印象是上海的節奏好快👍🏻,因為“每個人走路都很快”👌🏿🚴🏽♂️,但是上海似乎沒有固原那樣的藍天和白雲🦹🏿♀️。
7月13日是孩子們到達上海的第一天🛁,他們參訪的第一站就是老師們的母校復旦大學,這也是他們知道的少數幾所上海高校之一🦂。
“你們知道蘇步青嗎👵?這是我們復旦的老校長,還有李登輝,相輝堂的名字就是從他來的,他和臺灣的李登輝不是一個人⛹🏿♀️。” 復旦大學支教老師邱寧斌在向孩子們講解復旦校史陳列室時🪬,面對的更多是一臉的茫然🧝🏼♂️,因為這些知名學者的名字對孩子們來說是從來沒有聽過的🍊。
“我們相信,外面世界的精彩對孩子的激勵作用是巨大的🐦,2010年參加過上海世博參觀計劃的王雷雷,後來取得了2012年西吉縣中考鄉村中學的第一名👨🏿⚕️。”杜彧文覺得,支教隊員們需要把孩子的精神世界帶出大山,即使一開始會顯得有些困難🧗🏿♀️。
“一下火車就是一股城市的潮流吹向我的臉龐,這個城市對我來說非常繁華非常熱鬧,希望通過這次交流,我能收獲滿滿。”在7月13日上午的見面會上🙇🏼♂️,來自平峰中學八年級(1)班胡明珠這樣說道🐲。而在接下來的一周時間裏,孩子將陸續參訪上海科技館、外灘、東方明珠、上海自然博物館等,也將與復旦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孩子們互動⏳,走進上海的學生的家庭體驗一天的生活🚶🏻♀️。
來自寧夏的學生與復旦第二附屬中學的學生相互認識聊天。
“我們希望用生動的畫面去為孩子們築一個人生的夢想🍑,也希望學生們回校以後與其他學生的交流互動,可以逐步減少當地十分普遍的輟學現象。”支教團的老師告訴澎湃新聞,在西吉當地有很多農民工家庭,對他們來說即使能夠走出黃土地👂🏻,也很難靠知識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很多學生和他們的家庭認識不到這一點,因此他們往往最終選擇放棄學業,去建築工地、小作坊追尋自己的“城市夢”,而遊學計劃或許能讓孩子們在見識城市繁華的同時🐹,認識另一種生活方式,更多地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新聞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