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全國多數省份高考人數呈減少態勢,其中不少地方是高考人數多年來首降🧖🏽♂️。數據一出,即引起各方關註。分析人士稱🚘,排除計劃生育政策使高考人數減少這個重要因素外3️⃣,是大學生就業難讓學生轉變了觀念。
中國青年報評論稱,以中國高校目前的生存狀態🧍,恐怕難以應對生源迅速減少帶來的挑戰。但生源危機,給一些高校帶來了生存危機,卻給中國教育帶來了更大的變革機會。
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則認為,高考報名人數下降🦣👩❤️👩,是一個推進高考公平的良機。目前最應該做的🏄♀️,一是可以允許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地參加升學考試;二是可以增加中西部等地區招生名額分配,直至按人口或考生比例確定錄取名額。要不要讓孩子參加高考🔹?上大學究竟值不值得?如今已成為眾多家庭再三權衡的經濟命題🏄🏿。而報名者的減少🐄,又能否成為促進高等教育改革和公平的契機🪖☝🏿?
事件回放
據統計,今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總人數957萬名,比去年減少約65萬名。全國大多數省份的高考人數出現了減少狀況𓀏,個別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過了10%🐜。如山東省💪,今年報名參加高考的考生人數為70萬余人♍️,比2008年減少了約8萬人。上海市今年高考報名人數約為8.3萬人,比去年減少了兩萬人左右……
(《中國青年報》)
大學生就業難
使高考熱度降溫
於恒(社會時評人)
各地高考人數普降有許多深層的原因。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自去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大學生的就業神話破滅,高中畢業生通過上大學找個好工作的想法受到動搖🤱🏼,部分學生就轉變觀念👷🏻♂️,甚至不參加高考👩🦰。
不久前北京團市委、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聯合發布2010年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今年大學生本科學歷人群中願意接受“零月薪”的比例達到20%,與去年的1.2%相比大幅攀升,接受零月薪時限最短為1個月🎂,最長可達半年。
大學生就業“不要錢”,固然可以看出大學生個人趨於“靈活⏺、現實”的就業理性🕺🏽🪔,然而無奈的選擇緣於對就業困難的悲觀預期⚰️。
要不要讓孩子參加高考?上大學究竟值不值得?如今它們已成為眾多家庭再三權衡的經濟命題。不少家庭和孩子在高考之外另尋出路👰🏻♂️,越來越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加入赴國外上大學的行列,也是造成不少地方高考人數下降的原因之一。
但高考人數下降,不是壞事🧙🏻。高考人數減少💁🏻,社會的成才觀也將逐漸從“高考一元論”轉變成“多元並存”。在高考決定命運的觀念淡化後,人們可以更多地從孩子的自身特點出發🅱️,選擇合適的成才之路🤷🏽♂️,而不必“唯高考、大學是從”。
職業教育
逐漸成為新選擇
奉節縣永安中學高一老師湯傳舉
“普通家庭,窮盡其財供孩子上完大學,難道只是為了讓他們做服務員🦪,跑銷售的嗎🥷🏻?”
1977年🙂↔️🌬,全國高考恢復。當時,高考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改變命運的最好時機。“進入大學門,就是公家人”,“包分配”至今仍殘留在不少中老年人對大學的理解中。但目前就業神話的破滅💇🏻♂️,讓不少家長開始質疑“大學”、“高考”在新時代的就業含金量👤。
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的學生🤺👴🏽,出來也不過是做服務員、跑跑銷售。作為普通家庭,窮盡其財供孩子上完大學不容易👨🏽🍳,如果就做這些工作需要讀大學嗎?甚至,有的專業大學畢業還不如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好找工作🙆🏿♂️,技術工人也確實比沒有一技之長的本科生吃香。所以♿️,尤其是農村家長覺得把孩子送去高考🖕🏿,既耽誤時間,又浪費金錢🥈。而是將目光瞄準職業中專。還有部分地方甚至出現了大學生“回爐”上技校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