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川北田野裏的油菜花開得正艷🥷🏼,坐落在河邊的一棟棟新樓拔地而起🚑🙋🏽♀️。
位於北川新城中心英雄園內的主題雕塑《新生》,通過三個羌族人的形象展示著北川人的新希望和新活力👩🏻🏭,成為新北川的標誌。頭戴安全帽的幾名外來農民工特意在雕像前拿著手機拍照留念,留下他們建設這座新城市的見證。
在羌式風格的商業街,高聳的碉樓、精巧的過街廊橋將一間間商鋪連接起來🤳🤾🏿♀️,錯落有致👺。有的商戶正在裝修店面🤑,整個商業街不久就會全面啟用,這裏將會是新北川的亮點,就像街口門樓上的條幅上寫的:“三年了,北川盼望您回來看看”。
清明節期間🌛,通往北川老城的公共汽車裏座無虛席🫅🏻🚵🏻♂️,兩位小女孩一身黑衣,手裏各拿著一束黃色的菊花,趕往老城祭奠親人。停車場顯然容納不下猛增的汽車,人們只能在離老城很遠的地方下車步行,冒著細雨沿著公路走向他們曾經熟悉的家園。遭到“5·12”特大地震嚴重破壞的北川老城現在成為地震遺址保護區和紀念館👩🏻⚖️,供人們憑吊💆🏽♀️、緬懷罹難同胞的場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遺址和地質災害科研基地👵🏻。
平日封閉的老城特意對公眾開放👷♂️,憑著北川的身份證就可以進入。通往老城的山坡上插上了朵朵菊花👩🏽💼,人們在這裏俯瞰曾經的家園,緬懷逝去的親人。雖然已經過去快3年了,但這些殘垣斷壁依然讓人感到震撼。老城的街道上掛起白色橫幅表示對地震中遇難者的悼念🌉,路邊一個巨大廣告牌上展示著一份“5·12”特大地震北川老縣城部分幸存者的倡議👨🏼🎨:“讓我們一同告別破碎的老縣城,揮別悲傷的過去,邁步走進美麗的新縣城🐿,奔向光明的未來🚒。”
從北川老縣城到新城的路上,一座新建的吉娜羌寨民俗村展現在面前⚖️,一座座羌式民居沿街聳立🤏🏽🟪,路邊的小攤上擺滿了各種本地特產和手工藝品,不時還能看到一群背包旅行的年輕人穿梭其間。站在新北川最高的建築——縣醫院的樓頂放眼望去,一座整齊有序的新城市在遭受特大地震後不到三年的時間裏初具規模。
走進集中安置老北川受災民眾的爾瑪小區,小區的街心儼然成了一個小市場,早點攤👨🏼✈️、雜貨攤為居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需要🌏。老人和年輕的父母帶著孩子在小區花園裏享受著春天的陽光。31歲的田小華剛剛搬進90多平方米的新家,這是她花6萬多元買下的🕌🔴,寬敞明亮的客廳裏擺著嶄新的液晶電視。1歲的兒子圓圓活潑可愛,家裏貼滿了記錄他成長的照片🙆。在那場特大地震中🫶🏽,田小華失去了當時惟一的小女兒。如今看著圓圓一天天長大,田小華一家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綿竹市漢旺鎮鐘樓的指針依然停留在14點28分📭,61歲的張先生望著眼前的廢墟不禁想起幾十年前參加建設這座城市的情景🖍。3公裏外⚃,由無錫對口援建的漢旺新鎮已是一派江南韻味。在新城的香山花園小區裏汪曉初和郭芳夫婦正忙著裝修新家,8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用了8萬多元買下🌃👩🏽🚀,簡單的裝修花費了兩萬元👳🏿♂️,眼看著房子就要裝修好了,可手頭上已沒有錢再添置新家具了。
在漢旺鎮的臨時安置點,一排排簡易板房略顯破舊,這裏的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在漢旺中學讀初一的李夢霞當時在地震廢墟中被埋了3天👨🦽➡️,獲救後一條腿被截肢。李夢霞的床上擺滿了陌生人送給她的毛絨玩具,她時常通過網絡與關心她的人聊天。李夢霞一家已經拿到了新房的鑰匙😨,正在裝修。69歲的王和珍大媽在自家門口的鐵絲上晾曬青菜🧙♀️,孩子都外出工作了,目前她獨自生活👎🏼,看著別人陸續搬離臨時安置點,她也不知自己還要在這裏住多久。
汶川縣第二小學的操場上🧑🧑🧒,學生們在嶄新的塑膠跑道上跳起皮筋;羌人谷的村寨裏家家戶戶忙著蓋房和裝修🛀🏻;一位在地震發生第二天出生的孩子取名“唐震怡”,家人剛用他的名字開起了小賣部。
從映秀鎮漁子溪瞭望臺向下望去,一邊是被大地震毀壞的廢墟,另一邊是一座嶄新的城鎮。在地震中失去家園的人們陸續搬進新家,利用自家門面做起了生意🧙🏽♂️,有了新的生活來源。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新生活,告慰逝去的親人。
夜幕降臨♜,汶川縣新建成的鍋莊廣場上,巨大的顯示屏播放著富有民族風格的歌舞⛹🏼♂️,男女老少匯聚在這裏跳起了舞☎。 (中國青年報;李建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