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翅膀👩🏿🦰,我們不能翱翔/但是我們有雙足,我們可以登攀/一步一步,由近而遠/跨越我們時代那陰雲密布的峰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引用美國詩人亨利·沃茲沃斯·朗費羅的詩句🚃,真切地表達了詩歌可能給人類帶來的希望。
清新的意象、鏗鏘的韻律和磅沛的情感,匯合成一股詩歌的力量,即語言創造力,並深切地感染不同膚色、不同國度⇒🧗🏿、不同信仰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伊琳娜·博科娃說,詩歌的力量可以說無以匹敵💁♀️💂🏽;詩歌將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喚醒𓀐,去領略我們周邊存在的各種美好,去體悟人類共有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洗禮心靈的語言藝術
正如設立“世界詩歌日”之初所預期的那樣🧺,促進詩歌進學校、進課堂、進學生心靈🧑🏻🦯🤵🏻♂️,這正是現代文明所賦予教育的一項神聖使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設立“世界詩歌日”以後🤜🏽,曾專門訪談了25個國家的近50位著名詩人,征求他們對詩歌教學的個性化設想👩👧👧,即詩歌向學生“打開”的最好方式🐴,其中包含了各種文化背景的詩歌創造者們對於語言藝術如何潤澤青春生命的真知灼見。
真正卓越的詩歌總是釋放出人類追求自由、尊嚴和幸福的動力,並傳播到世界各地而引發積極的反響#️⃣。在今年的“世界詩歌日”,很多國家開展了詩歌朗誦活動。
奧地利維也納“小紅帽”咖啡在多國發起“詩歌換咖啡”的活動,詩歌熱愛者只要帶上一首詩或一節歌詞,就能在參與活動的咖啡館免費享用咖啡、茶水👬🏻,從而以詩歌為精神紐帶來促進心靈世界的和諧交融。“詩歌換咖啡”活動的全球推廣大使、英國藝術家馬克西姆·布奇表示📨,讀詩👌🏿、寫詩不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心境的表達與融通💇♂️🐻❄️。
烏克蘭首都基輔開展了“背詩坐地鐵”活動,只要在特定時段背誦民族詩人塔拉斯·舍甫琴科的詩歌,即能在部分站點免費坐地鐵🦚。
在美國,14位著名女詩人為公眾朗讀了她們精選的詩作🕴🏼;另在4月的美國“國家詩歌月”🧎🏻,美國詩歌學會在各地舉行“詩歌與創新思維節”活動。
在北京舉行的讀詩分享會迸發出慷慨激揚、深情婉轉的詩歌語流,深深感染現場所有參與者的心靈。正如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詩人吉狄馬加所說:“對詩歌的需要🧑🏻🦳,說明人類在處理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平衡方面找到了一條正確的路。”這代表了中國作家協會對待詩歌的一種價值推崇。
積極創新的詩歌教學
你希望詩歌呈現給青少年的是什麽呢?什麽教學方法可以激發青少年用詩歌表達?教師在詩歌表達中如何運用意象來促使年輕人想象力的開發?你所在的國家有什麽方法可以使詩歌教學更有效🧈?這些教學的基本問題,正是教師們長期以來持續探索的“焦點”🤹🏿♂️🚣。針對這些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全球著名詩人的訪談組成了一份73頁的長篇采訪錄🤏🏼,反映了各國詩人對於詩歌教學的建設性看法。
由於詩歌是生命的表達、是內心世界的外顯💇🏼,加納詩人阿馬·阿塔·艾杜認為🧚🏼♂️🤚,優美高質的詩歌可以滋養我們成為更加完美的人,甚至放飛學習者的想象力、促進其多維感覺的發展。著名英國詩人🐩、牛津大學教授保羅·馬爾登在歸納世界詩人們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足以引發各國教師深入探討的主張:詩歌是世界和人類文明的反映,因此詩歌應該作為一門“學科”來教授,正如歷史🩰✊、地理那樣——這是詩歌本身所具有的權利。
在重視“語言藝術教育”的歐美發達國家,部分中學確實單獨設立代表民族藝術語言的“詩歌”課程,大學則對專業課程的分工更加精致細密,獨立延伸到古希臘羅馬詩歌如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裏庇得斯等專業化研究🤵♂️。而在中小學獨立設置對民族文化有獨到貢獻的“詩歌”課程🎳,對許多發展中國家不失為一種切實的創見,可以充分保障學生的學習課時,如能配備以擅長朗誦的詩人為專門師資👳🏿♀️,必將形成母語教育新穎🧑🏻🌾、亮麗的美育增長點。
那麽🪄,如何創新詩歌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這是各國母語教育的基本問題之一🏍。對此🙇🏿,保羅·馬爾登在總結各國詩人的觀點時指出,把詩歌教學作為一種參與式的體驗🙈。教師不應該堅持對一首詩只有一種解釋🫕🫴🏻,而是要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討,不提倡在教學中死記硬背🖕🏿🕕。這樣,詩歌就能真切地走進學生的心靈之中,與學習主體的生命融為一體了。此外,保羅還表示,接受詩歌不應該放在教學的首要地位👏🏼。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鼓勵他們嘗試寫作,由此,學生對待詩歌的理解與表達🥪、鑒賞與創作就有機地聯系在了一起🐘。
詩歌教學最重要的價值回歸是超越單向的輸入、單一的記誦,用語言藝術將審美接受升華到更高級的審美創造。另外🤷🏿,無論是詩歌的欣賞或創作,都要有機融入其他藝術形式🦛,諸如音樂(聽覺藝術)👨🏻🎨、視頻(視覺藝術)等☺️,使學生沉浸在一種愉悅、輕松、享受的氛圍中展開審美欣賞或創造🌸;鼓勵學生創辦詩歌俱樂部🫵🏻、出版雜誌、朗誦會等組織形式的審美活動,則給學生提供了可以凝聚人氣🦹🏽♀️、激活情趣的開放平臺。
關於詩歌靈性表達的練就(寫作教學)意味著語文課堂上倡導學生們普遍的詩歌創作🤙🏼。一些國家的基礎教育普遍重視藝術與科學的雙重寫作(前者即如詩歌寫作,後者是以邏輯思辨為主的評論)🙄。哥斯達黎加作家協會提出,對詩歌文本的閱讀和創作🧞♂️,必須喚起學生的表達欲望,激發學生表達情感的需要。該作家協會表示,“一個優美的風景,一個滿月的夜晚,一輪夕陽、一首動人的音樂”等,都是青年人需要去接觸體驗的👙,這樣才會讓他們感受到這個世界的詩意,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潛在表達欲。
作為一種藝術的語言表達🤵🏽♂️,通過詩歌寫作來磨礪和“亮化”藝術語言的表達鋒芒🤴🏽,這是極其必要的。因此,各國母語教育對詩歌寫作正在形成基礎性的共識。
從個別化的詩歌欣賞到一般化的詩歌教學及創新,國際詩歌界和教育界正在攜手聯合走向審美創造——這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世界詩歌日”的宗旨所在。
現代漢語詩歌的教學啟示
長期以來🫶🏽,詩歌的個人性、多元化和發展性與教育評價的基礎性、規範性及公共性之間🧑🏿,構成了一對始終難以恰當化解的矛盾,以致中小學考試對現代詩常常謹慎回避🐸,直接拖累日常的課堂教學。而全球著名詩人關於詩歌教學的一系列洞見對中國語文教育中的現代漢語詩歌教學具有積極啟示。
環顧世界各國,透視本土課程與教學改革🧠♝,已經暴露出幾個不適應——詩歌教學不適應語文教學改革和創新的深度需要,不適應學生語言能力和身心素養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不適應國家語言文化建設的戰略發展需要。這類問題,在教育界一直存在著此起彼伏的激烈爭議乃至引發尖銳的批評。現代語文教育,不僅需要融入古詩詞的教學⚆,更需要大量接納現代詩的教學,並在汲取國際詩歌界建設性意見的基礎上🧑🔬,將後者提升到審美教育的高境界🙇🏼♀️🧛🏻♀️。
創新現代詩教育的理念,回歸表達、強化能力⛈。國際詩歌界主張,凡是詩歌欣賞🧑🏼🍼,無論是眼球閱讀或者口唇朗誦𓀔,都不能止於輸入型的欣賞本身,更需要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的積極輸出。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詩歌教育的理念,即語文學習不能停留在接受、認知或理解層面👰🏻♂️🙍🏽♀️,而要通過對詩歌文本的欣賞來培育學生語言創造的能力。卓越的詩歌文本往往是典型的語言創造的結晶👌🏼,學生感受“創造之美”,最終是為了再創造新的語言藝術,以推動人類語言文化的進步👦🏻。這樣,詩到背誦為止🦹🏿♀️,就只是一種對現代漢詩教育的片面認識,必須著力糾偏👩🏻🦼,回歸正途、優化表達。
拓展現代詩教育的內容,突圍教材、融通課外。牛津大學教授保羅·馬爾登提出的關於基礎教育的詩歌“學科論”,不失為建設性意見🪆。首先要避免陷入關於詩歌教學獨立設科🌘,究竟是“學科化”還是“課程化”之辯。保羅意見的要義在於專門開設“詩歌課程”來為學生集中學習語言藝術而提供合法性課程空間,編撰詩歌教材、落實專門課時、設置多元評價,而其教學目的則是指向對學生心靈世界的重塑👨🏽🍳🧍🏻♂️,鑄就高尚、純潔🌯、昂揚、堅定的人格情懷🦌。現代漢詩精品近一個世紀以來不斷湧現,名詩人⤵️、大流派和新經典正在顯現增值的趨勢,更因置身“文化強國”的時代背景,我們應當對此建設性意見予以冷靜的考慮。
探索現代詩教學的方法,美讀為要、陶冶心智。國際詩歌界普遍強調詩歌誦讀,註重情感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將投入激情🏄🏽♂️、抑揚頓挫、氣韻飽滿⏪🖼、聲調清朗的美讀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方法。尤其是現代詩,語言舒展、表意明快,直接訴諸人的聽覺🐝,進而感動其心靈💙,因此,通過聲情並茂的美讀,學生會獲得真切的審美體驗——“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的火爆及其積極效應👰🏿♀️,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而且🛸,美讀可以“活化”文字後面的火熱靈魂,是從“接受美”轉化為“創造美”、從“輸入型欣賞”走向“輸出型創作”的一條捷徑。
來源:中國教育報